疫情防控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步伐

2020-07-27 16:28王丽丽
互联网经济 2020年6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防控基层

王丽丽

电子政务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信息发布方面,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建立疫情信息发布平台,为民众了解本地疫情、政府抗疫举措、相关部署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渠道。同时,力推“不见面”政务服务,使疫情期间多项服务实现零距离安全办理。但在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电子政务诸多不足,比如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的现象仍然存在。本文在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方面给出了几点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政府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平台的功能和支撑作用,推进“不见面”、“非接触”的线上政务服务,最大限度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出门。申报不见面、审批在云端等应急服务在筑起疫情防線的同时,也暴露出电子政务存在的诸多不足,如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的现象仍然存在,基层治理信息化支撑水平亟需提升,工作人员应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不足等,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电子政务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疫情智慧管控。在信息发布方面,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建立疫情信息发布平台,为民众了解本地疫情、政府抗疫举措、相关部署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渠道。北京市、山东省、深圳市等地分别在各自的数据开放平台上线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包含信息发布、疫情速递、医疗机构查询、同行程查询等丰富的服务功能。在动态监管方面,政府通过开发信息系统,对流动人员的行动轨迹、隔离状态实施动态监管,阻断病毒传播途径,降低疫情交叉感染风险。此外,政府还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科学决策与精准防控。珠海市通过整合公安部、政务数据管理局、卫健委等部门数据对社区进行画像,打造了分区分级社区风险5级防控图。陕西省延安市通过 “城市云脑”对城区、广场、公园等开放区域人流聚集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做到及时调度指挥劝散。

政府力推“不见面”政务服务,使疫情期间多项服务实现零距离安全办理。在便民服务方面,各地政府通过“网上办,掌上办”为民众提供各式各样的便民服务,最大程度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出门”,减少了民众外出活动被感染风险。广东“粤省事”、福建“闽政通”、江西“赣服通”及厦门“i厦门”等省级市级政务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口罩预约、疫情义诊、发热门诊查询等便民服务。在复工复产方面,政府依托门户网站开通复工复产专题,上线一批数字化防疫功能、有序复工复产的小应用、小程序。国务院办公厅依托全国政务一体化平台,在春节期间开通专门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服务的通道,包括政策服务、办事服务以及咨询服务等,全国各地为推进复工复产相继推出了“健康码”。

社会力量与市场机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企业加大投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为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提供支持。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企业陆续推出了疫情防控的“健康码”。电商企业为疫情期间的居民购物提供便利,在线教育为疫情期间的教学提供更多支持。阿里钉钉基于千万企业的真实使用状况场景,迅速为防疫定制和升级全套在家办公解决方案。政府部门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医疗防疫物资的精准对接、高效生产、统筹调配,显著提高了防控效率。工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维、在线服务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加快恢复制造业的产能。大型互联网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供应链安全。

二、疫情防控暴露出电子政务诸多不足

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方面,疫情期间,数据分布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中,但跨部门、跨行业、跨省市间由于数据采集类型不同、标准不统一、信息化手段缺乏,加之医疗、卫健、环境等公共服务应用系统之间未实现畅通,使得数据难以实现共享,阻碍了数据价值的发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行业企业间的数据流通共享制度尚不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疫情期间个人信息滥用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政府间疫情信息协同与联合管控难以实现。以健康码为例,各地区“健康码”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缺乏互认机制等问题,造成了一种新的割裂和效率低下,使得社会资源被浪费,也耽误了复工复产。

基层治理信息化支撑水平不足。在疫情防控期间,基层社区成为疫情管控的关键区域,但却面临着基层智慧治理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其一,我国智慧社区覆盖率不高,社区信息化建设滞后,基层特别是乡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62.8%,农村地区数字化水平严重不足。其二,全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对隔离人员、居家老人等缺少信息化手段支持,难以为疫情精准防控提供信息化支撑。其三,社区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疫情防控大多采用人海战术,导致防控工作效率较低。这一方面源于基层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源于基层社区引智难,难以吸引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素质人才。

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应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行政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要用数字思维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大数据中心、云计算能否发挥作用,首先要源于政府工作人员是否意识到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性。一些地方政府决策者在此次疫情防控初期陷入惯性思维,盲目采取手工操作和人海战术,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从疫情防控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来看,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能否得以使用,关键取决于政府部门人员是否有“互联网+”思维。此次疫情,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在防疫表现上体现出明显差距,也主要源于“互联网+”的工作思维和应变能力的不同。

三、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深化数据“聚、通、用”。一是整合简化电子政务平台,对地方、部门研发的碎片化的电子政务平台适度归并,技术标准力求统一。二是围绕医疗、卫健、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构建综合性应用系统,实现系统之间的畅通和数据业务的协同。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行业企业间的数据交易流通制度。四是加强数字治理的法治建设和安全防范,推动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数字治理中的应用,加强对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针对违规采集、泄露及非法交易个人隐私数据的现象,制定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

加强基层政务信息化建设。一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构建智慧社区信息化支撑体系,提升疫情防控信息采集、日常监管、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二是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探索建立常态化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推进线上数据与线下治理的互动互通。三是加强社区工作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建立基层工作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机制。四是针对基层制定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凝聚一批高水平治理人才。五是推动数字化疫情监控与基层社会治理融合贯通。构建统合人口信息、流动轨迹、社会关系、突发事件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治理数据库,实现对健康流动人员与潜在疾病风险的实时查控、及时发现和迅速预警。

注重利用市场力量服务社会、服务数字化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和社区管理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仍不充分,需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投资,吸引相关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需进一步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政府数据社会化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政务服务力度,除核心政务以外,扩大市场参与度,提高市场化程度,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

加强人才培养培训。短期来看,需要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和提升信息化知识与技术;需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培训,让“互联网+”成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默认思维,而不是备选方案。长期来看,需构建符合智慧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依托科研机构、高校、技校等培训机构,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责任编辑:梁媛

liangyuan@staff.ccidnet.com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防控基层
基层巡览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我国县域电子政务工作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