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M视角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质量提升路径与策略

2020-07-27 09:58刘贻新冯秀山罗嘉文张光宇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愿景机构

刘贻新,冯秀山,罗嘉文,张光宇

(1. 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2. 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广东工业大学创新理论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520)

作为一种新兴的科研组织,新型研发机构有效贯通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孵化”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在推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育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在填补区域创新链缺失环节和完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中,呈现出了比传统科研院所更高的效率和效果,成为我国现代化科研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1-2]。

然而,经过前些年的快速成长,目前不少新型研发机构存在着创新效率不高、创新效果不大等发展瓶颈,表现为:职能定位不明确,与企业同行竞争;人才引育能力不强,导致人才储备不足;实际研发能力较弱,产学研合作转化能力低;机构整体和内部的绩效评价体系不成熟,这也促使了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实施新型研发机构的“提质增效”行动。但新型研发机构毕竟是一种新兴业态,如何在现有科技体制范畴中寻求合适的路径和精准的策略实现“提质增效”,是一项复杂工程,这既涉及外部的国家科技体制变革,还与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内部治理体系密切相关,是一个需求不断摸索和总结的过程。也正因如此,新型研发机构被视为当下我国深化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1-2]。战略生态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理论,是一种在当前社会−技术体制下,如何选择、培育、转化新技术的管理方法和工具[3],其具体实施步骤能为提升新型研发机构质量的路径选择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高度契合性。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如何通过SNM理论与新型研发机构相结合,为其提质增效构建具体的路径?”展开研究。

本文在阐述SNM理论运作机理和具体实施步骤基础上,从“愿景建立—技术选择—网络构建—团队建设—交互学习”5个维度设计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质量的路径框架,并按此框架基于国际高水平研发机构的经验,有针对性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旨在为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借鉴。

1 SNM理论简述

新技术产业化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多阶段衔接的动态复杂系统工程。一项新技术能否克服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依赖和路径锁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跨越两道“鸿沟”:一是从技术生态位向市场生态位跃迁的“死亡之谷”;二是从投入生产到大规模产业化的“达尔文海”[4]。为此,学者们将生态位理论与技术变革理论相结合,提出了SNM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主张通过构建保护空间,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渐进性实验和学习,对新技术进行选择、培育、孵化,促使新技术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扩散并顺利地推向市场,实现商业化、产业化的管理过程[5]。

同时,SNM理论认为新技术的演化遵循从“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技术体制”3个阶段[6],要通过有效的战略管理实现新技术的生态位跃迁,其实施步骤一般包括Weber & Hoogma、Kemp为代表的五步论或Johan Schot、Frank W.Geels为代表的三步论。五步论将SNM过程分为:(1) 技术选择,选择具潜力的新技术;(2) 实验的设计和建立,保护措施和相关人员介入其中;(3) 实验的执行,参与者进行渐进的实验和学习;(4) 技术转化,推动新技术从技术生态位向市场生态位的跃迁;(5) 项目评估和保护措施的退出[7]。三步论将SNM过程分为:(1) 期望的一致性,即确立一个合理的、健全的、具有示范作用的目标;(2) 网络的建设,即建设一个够宽和深入的社会网络;(3) 学习过程,即在SNM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和人员要进行多维度的学习[8]。

2 SNM视角下新型研发机构质量的提升路径

本文通过“愿景建立—技术选择—网络构建—团队建设—交互学习”5个维度构建新型研发机构质量提升路径(如图1所示)。

图 1 基于SNM理论的新型研发机构质量提升路径Fig.1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 of New R&D institutions based on SNM theory

2.1 愿景建立:迎合国家战略创新需求

SNM理论中,愿景指由团队讨论形成的组织成员愿全力以赴的目标。愿景建立是SNM过程中对未来方向的一种期望、一种定位,愿景的确立对规划组织使命、组织文化、经营方针等起指导作用。建立愿景是一个动态过程:首先,愿景必须是有形的、具体的,它应以文字为载体内化于组织;其次,愿景必须是合法的、可实践的,它应与组织内外政策相融洽,且满足组织实际需求;最后,愿景不是一成不变的,组织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组织的经验来不断调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未来的必然路径。新型研发机构是我国培育科技创新、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以及实现新时代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应针对我国国情这一愿景精准定位,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实力。

2.2 技术选择:攻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

SNM理论提出,要选择具有潜力的新技术。共性技术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对产业链有瓶颈作用,关键技术则是有强大竞争优势、难以被模仿、凸显一国科技实力的“国之重器”。它们是具有颠覆性潜力的重要技术,对于我国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至关重要,一些具有颠覆性的共性关键技术甚至能推动社会体制变革。企业作为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正面临着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承担动力和能力不足的困境: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易产生外部溢出效应,使企业不愿意去承担其研发成本;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单由企业去攻关显得力量不足。因此我国的创新体系的建设亟需新型研发机构去扮演公益性、前瞻性的研发创新主体,弥补目前创新体系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缺位。

2.3 网络构建:构建产学研深度合作网

SNM理论中,一个新的生态位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个社会网络的形成。构建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社会网络,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获得更多支持者和资源,促进学习过程的进行和愿景的实现。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能使社会网络汲取更多的创新要素。随着时间发展,网络能进一步拓展,可能因此变得更加稳定,为新技术的培育至产业化提供更成熟的保护空间。新型研发机构以产学研为内核,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紧密且有机地结合并实现一体化,但实际上一些新型研发机构研发能力薄弱,与多方利益主体尚未形成深层次的协同创新机制。SNM理论强调,围绕着技术研发和创新的社会网络内部的正向互动频率越高,契合程度越好,对技术的成长和演化起到推动作用[9]。因此,新型研发机构应不断深化和完善其产学研合作转化机制,增强研发能力。

此外,SNM理论提出,用户是创新的源泉,是产学研协作和沟通中的重要参与者、资源和经验的供给者。SNM理论还强调了在社会实验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试错,通过市场竞争协调和配置,加强对技术的学习,使相关组织向优化方向发展。因此,新型研发机构在深化产学研合作转化机制的同时,还要关注技术培育的市场导向性。

2.4 团队建设:建设SNM型团队

SNM团队是才能互补、责任共担、为共同的目标做出贡献的人员或组织的集合。建设SNM团队,一方面,需要制定有效的人才培育机制和人才吸引策略,为组织的发展广纳精英。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和打造有底蕴的机构文化,使员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一些新型研发机构缺乏成熟的人才保障和培育机制,导致留人能力不强,至今仍未建立起强大的人才队伍。因此在SNM过程中,新型研发机构应通过有效的措施培育高水平的研究和管理人才,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高端技术人才,打造优秀人才汇聚的“聚宝盆”。

2.5 交互学习:重视反射性学习

SNM理论强调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强盛,行动者应从成功和错误中不断学习提升。SNM中的学习分为在既定制度和思考框架下对实现目标可能性进行的一阶学习,以及对现有制度和思考框架提出质疑并对规则和范式加以改进的二阶学习。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产学研深度合作网的枢纽,应进行多维度的交互学习,对现有技术、设施、法规、用户喜好、文化接受度等进行探索;同时重视反射性学习,思考现存体制、社会功能、规则和价值观与新技术产业化不相匹配的根因,进而调整或改进技术培育空间。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对机构的管理形成良好的反馈,是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交互反射性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评价体系仍不成熟:政府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考评缺乏针对性,新型研发机构内部评价指标不健全,二者也不能形成良好的参考和对照。因此,新型研发机构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举足轻重。

3 发展策略:基于先进研发机构的经验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以及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先进研发机构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当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将根据前文设计的新型研发机构质量的提升路径,梳理总结上述4个先进研发机构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3.1 基于愿景建立,明确机构职能定位

4个先进研发机构都有清晰的职能定位。譬如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以促进国家科技进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实力为使命,兼具人才培养、设备共享、学术交流平台的职能。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应用研究驱动器”为定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弥补中、小企业应用成果转化能力的缺陷。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致力于采用科技推动日本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以成为世界级的研发机构和产业研究的先驱为定位,迎合社会技术需求的增长,通过研发为企业和公益事业服务。

根据SNM理论中的愿景建立,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宏观指引和谋求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新型研发机构应学习和借鉴4个先进研发机构的经验以明确自身职能定位:(1) “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应着力解决科技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匹配、技术需求和创新供给存在错位的问题;(2) “产学研深入结合的载体”,应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深度融合,建立高效成果转化和低重复投入的协同创新体系;(3) “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支撑者”,放眼于未来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攻关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包容性的尖端技术;(4) “公益性研发的承担者”,应不与企业争抢市场,通过公共产品的培育进而产生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培育良好的国家创新生态环境;(5) “创新、创智、创业的助推器”,应迎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实现对技术创新、衍生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育职能的承载。

3.2 基于技术选择,提升识别选择能力

4个先进研发机构都根据国家战略或社会民生的需求,确定了具有潜力的研发方向。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研发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是国家组织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究的主要载体[10],主要研究领域有核能、环境改善、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等。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开展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医学与健康、物流、信息与通信技术、灾害预测等。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为了实现愿景,选择了与未来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基础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领域包含了能源与环境、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与材料制造等7大领域。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发以产业界需求为导向,以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为核心任务,早年为中国台湾省IC产业和个人电脑的研发先驱,近年来以云端技术、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等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

在技术选择的方式上,弗劳恩霍夫协会采取了国际化战略,与全球各领域优秀的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应对全球环境和民生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欧洲、亚洲、中东等地区设立了研究中心、代表处和联络处,积极探索国外前沿技术并寻求国际合作。日本产业综合研究院则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技术选择方式:通过前景预测法进行技术预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初步拟定研究主题;由经济产业省和产业界高层人员共同讨论,确定研究主题;再由研究院所有员工集体商议,最终确定研究项目并通过互联网公示项目。

综合考虑SNM中的技术选择和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选择应关注产业链中研究能力不足或缺失的共性技术以及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包容性的高精尖技术,例如正处于“缺芯少魂”窘境的芯片产业。基于先进研发机构技术选择的经验,新型研发机构应成立技术遴选研讨小组,邀请政府人员、国内外学术专家、产业界专业人士加入,针对我国产业发展缺口提出重点研发方向;通过建设国外项目合作办公室和机构分院、开放式创新合作平台等方式,对接国际前沿技术需求,不断建设国际化的创新合作网络。

3.3 基于网络构建,深化合作转化机制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弗劳恩霍夫协会、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拥有颇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转化机制,是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支柱。

在合作机制的建设上,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采取了实验室与大学融合的方式,多数实验室由大学作为合同承包方独立管理或参与管理,并建立了“学−研”合作机制:用户设施协议,开放部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供大学使用;项目合作机制,规定了与大学攻关科研项目的事宜。弗劳恩霍夫协会采取了研究联盟建设的方式,将72个研究所根据研究领域的相似性划分成7个研究联盟:研究院联盟对项目选择和管理有更多的自主权,联盟内部各研究所可以利用联盟的资源壮大实力,还能集智集力地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塑造联盟市场形象。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则基于做企业最忠诚的伙伴的宗旨,建立了“产−研”合作机制:成立了“产业技术顾问委员会”,调研市场需求,提供咨询业务;拥有可供共享的实验室和专业的质量检测实验室,为企业提供实验设备和用地以及成果量产前的中试服务;采取“跟踪服务”,对量产后的成果调研,不断弥补其技术漏洞,并探索二次创新的机会。

在转化机制的建设上,美国政府不断完善成果转化的法律,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也以此为契机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1980年美国颁布《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该法案创立了今天应用最广泛的合作研发协议(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greement,CRADA);1986年颁布的《联邦技术转移法》规定了国家实验室可以正式采用CRADA协议;2000年颁布的《技术转移商业化法》补充了CRADA协议中企业技术转移的有关规定。实验室通过建设技术转移联盟、委员会、办公室,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成果转化的过程,充分保障了成果转化协议的实施。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采取技术转移、衍生公司和孵化企业[11]3种技术扩散机制:(1) 技术转移,对企业共性技术,特别是前沿技术提供成果转化服务,抢占科技制高点;(2) 衍生公司,为能占据科技制高点的技术实现快速产业化创办公司;(3) 孵化企业,成立了三大孵化中心,为进驻中心的企业提供创业育成服务。

作为产学研合作核心组织,深化产学研合作转化机制,促进全链条的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应采取如下措施:(1) 建立高效的信息和设备共享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应建立面向市场化的信息部门和实验、生产设备共享平台,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探索更快捷和低耗的信息互联互通。(2)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联盟。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重心和发展方向有所不同,新型研发机构应针对区域产业需求来组建联盟,提升攻关高精尖技术的合作力。(3) 与政府协同完善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新型研发机构应与政府合力,不断完善专利保护制度,解决市场中介机构合法化的问题。(4) 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新型研发机构应通过建立信息咨询部门、企业中试服务工厂以及技术产业化跟踪小组等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并在研发和创新的过程中开展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试错活动,例如产品体验会或市场满意度调研。

3.4 基于团队建设,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美国能源部实验室、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和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拥有独特的人才培育或吸引手段,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

美国能源部实验室以大科学装置为契机开展国际间的大型合作项目,广泛招揽国际学术人才。例如以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机为核心设备的sPHENIX项目,以其强大的学术性和前瞻性吸引了许多中国物理学界的顶尖人才。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通过“前中后”阶段的人才培育机制为组织培养精英:前期阶段,协会实施了STEM计划,即经专业化设计的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长期人才培养规程;中期阶段,兼当地大学教授身份的研究所主管以丰富的科研和产业界知识来指导学生,以才育才,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过程中辅佐设计因人而异的职业规划;后期阶段,协会鼓励员工进入孵化的企业继续完成职业规划,并欢迎遇到困难的员工回到研究所继续学习。

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双向引育”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人才外推和保留的动态平衡。一方面,研究院鼓励科研人员带着新知识和新技术进入衍生和孵化企业或创办企业,将技术成果落地;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人才外流数量过大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和保留人才,例如设立跨国界科研合作项目、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奖励、与中国台湾省“清华大学”和中国台湾省“交通大学”进行合作引进高校人才等。

根据先进研发机构的经验,新型研发机构想要建设强大的人才队伍,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人才吸引机制,继续健全员工工资、税收、子女入学和福利等制度。(2) 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以才育才,灵活运用机构内部高端人才资源,将其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验传授给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跨学科的科研平台、企业合同外包以及与高校联合等方式带动人才培养,加强培养的针对性、目的性、实践性。(3) 重视机构文化的建设,将员工的科研追求、职业规划、社会认同等多样化诉求纳入机构愿景,打造积极向上、勇于攀登、团结一致的精神文化。

3.5 基于交互学习,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通过政府和机构并行的评价制度,不断改进技术培育空间、周边资源和设备以及配套措施,旨在打造一个技术和市场相磨合的良好社会实验室。评价体系设计要求具备公正性:机构整体的评价由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评价委员会负责,机构内部评价由研究院设立专家小组负责,它们均聘请了具丰富经验的第三方机构人员和产业界人士。评价体系的内容要求具备科学性与全面性:机构整体的评价包括业务范围、中期目标和年度计划[12],机构内部的评价包括研究部门的管理、绩效达成情况和科研人员的学术和专利成果、参与对外合作研究的表现[13]。

根据高水平研发机构的经验,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以下方式健全评价体系:(1) 政府部门和新型研发机构都应设立专业的评价部门或评价小组,选聘内外部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担任内部成员。(2) 政府部门和新型研发机构都应科学合理地设计评价指标:政府部门针对不同类别的新型研发机构设置相应的评价体系,例如对以创业孵化为主要业务的新型研发机构设置的评价体系应该突出人才培育、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等具体产出成果,对以公共服务为主要业务的新型研发机构设置的评价体系应突出企业合同绩效;新型研发机构内部对员工的评价应不以论文、学历和职称论英雄,注重提升员工对成果转化活动的参与度。(3) 机构整体的评价和机构内部的评价应相互参照、反馈和改进,共同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4 总结与展望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打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全创新链条,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证明了SNM理论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创新管理工具,提出通过在特定技术体制下建设一个适合新技术培育、进而实现生态位跃迁的保护空间,使新技术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正向互动汲取有利因素,这与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管理过程十分契合。本文以SNM理论为视角,从愿景建立、技术选择、网络构建、团队建设和交互学习5个维度设计了新型研发机构的质量提升路径;学习先进研发机构的成功经验,为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提出了5点建议:(1) 迎合创新驱动发展,明确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产学研深入合作的载体,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支撑者,创新、创智、创业的助推器的职能定位;(2) 攻关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技术遴选能力;(3)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枢纽,完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4) 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打造机构文化;(5) 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技术的学习和思考。

本文基于SNM理论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质量提升路径进行探讨并由此提出对策建议。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提出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质量提升路径框架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基于先进研发机构所总结的建设经验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

猜你喜欢
愿景机构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丰收愿景——贵阳高坡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健康中国的美丽愿景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机构鉴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