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会
(绵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血管介入技术,实施溶栓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其肢体功能的良好恢复。在溶栓治疗期间,需要实施腘静脉穿刺,并将溶栓导管置入。而在B 超引导下进行操作,能够快速、准确、安全的完成穿刺与置管,避免形成局部组织损伤。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深静脉再通,促进患肢肿胀、疼痛症状的消退。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还需要加强对不良反应的防控,减少各类风险因素的干扰,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9 年3 月—2020 年4 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溶栓治疗的60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中,男/女=17/13,年龄范围为41~73岁,平均年龄(57.28±4.23)岁。对照组中,男/女=19/11,年龄范围为40 ~75 岁,平均年龄(57.43±4.19)岁。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期间,取平卧位。行B 超检查,选择腘静脉,探头垂直于患肢,确定穿刺点位置,对于穿刺点进行标记。经过消毒、局麻处理后,在B 超引导下,明确进针方向,缓慢进针,控制好进针深度,置入溶栓导管,实施溶栓治疗。
对照组(常规护理):在实施溶栓治疗前,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说明穿刺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操作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在B 超引导下穿刺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的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规范进行操作。微量泵入尿激酶,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体征状态和症状表现,检查下肢皮肤的温度、色泽,检测和记录患肢周径,了解其动态变化情况,判断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
观察组(综合护理):(1)心理护理:治疗前的指导工作中,护理人员在讲解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同时,需要询问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实际想法,掌握其心理动态,明确其负面情绪的形成原因。讲解治疗方法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疗效显著、预后良好的既往病例作为参考,减少患者对于疾病预后的担心,增加其对于穿刺腘静脉置管及溶栓的信心。在护患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营造轻松的氛围,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能够放松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确保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的顺利进行;(2)饮食管理:治疗期间戒烟戒酒,建议患者增加饮水,选择低脂、低糖、低胆固醇的饮食,增加纤维素、维生素的摄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时维持机体血糖、血脂水平的稳定。选择香菇、菠菜、西红柿、胡萝卜、海带,可以达到抑制血小板积聚、抗凝、降血脂等方面的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3)活动管理:置管部位关节禁止屈曲,限制其活动。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患者做踝泵运动。在导管拔出后,患者可以下床活动,但是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应该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4)并发症预防:加强对穿刺点的护理,针对其出血症状,实施加压包扎止血操作。卧床休息期间,抬高患肢30°左右,正确摆放体位,需要避免患肢屈曲。变换体位时,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发生导管移位、脱落等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意识、视力,警惕出血征象。
以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 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见于表1。
表1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n(%)]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接受大手术患者、严重创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会出现血液高凝、血流缓滞等表现。深静脉血管内形成血栓,影响肢体的正常血液循环,导致静脉壁炎症改变,产生肿胀、溃疡症状,导致肢体功能障碍[2]。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选择,在B 超引导下实施穿刺操作,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穿刺置管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让患者获得舒适的诊疗体验。应该在穿刺置管及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针对潜在的风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可以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开展饮食护理和生活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溶栓治疗效果。同时加强对风险事件的预防,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的治疗恢复提供安全保障[3]。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穿刺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期间,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穿刺置管的安全性,获得更好的溶栓治疗效果,达到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