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雯婷,黄增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作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脑部肿瘤会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临床将其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肿瘤,若肿瘤发生部位不是在脑部,但后期侵入或转移至脑组织中的肿瘤即为继发性肿瘤;若肿瘤本身就在脑部组织中产生发展则为原发性肿瘤[1]。脑部肿瘤近年发病率逐渐增多,且死亡率较高,而低场磁共振则能准确、快速检测出脑部肿瘤,且此过程无创伤,经济性高,能为患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故本研究抽取100 例脑部肿瘤患者,旨在分析低场磁共振诊断脑部肿瘤的价值及意义。
表1 低磁场共振诊断脑部肿瘤准确性分析
在2015 年4 月—2020 年4 月抽取100 例脑部肿瘤患者,均行低场磁共振诊断,后行病理学诊断,评估低场磁共振诊断准确性。100 例脑部肿瘤患者中有男性57 例,女性43 例,年龄最小为34 岁,年龄最大为73 岁,平均年龄为(52.39±8.46)岁。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头痛、呕吐、头晕症状,对本研究知晓并同意,且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依从性不高、一般资料不完整及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
100 例脑部肿瘤患者均行低场磁共振诊断,仪器为低场磁共振(GE1.5T),将扫描需求作为依据,对扫描参数进行重新设置,层厚设置为5 ~8mm,重建视野设置为200mm,层距设置为1.5mm,T1WI 的TR、TE 分别设置为20ms、8.9ms,T2WI 的TR、TE 分别设置为4500ms、102ms,平扫序列为OAX T2 FRFSE,OAX T2 FLAIR,OAX T1SE,DWI(b 值1000)的横断位。平扫完成后行增强扫描,向患者静脉推注GD-DTAP造影剂,推注剂量为0.1mmol/kg,行T1 冠状位、横轴位及全脑矢状位的3Dbravo 增强扫描,对肿瘤直径进行测量,观察并记录肿瘤位置、信号强度、周围组织侵犯情况及大小。
依据病理学诊断结果,评估低场磁共振诊断脑部肿瘤准确性,脑部肿瘤类型包括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胶质母细胞瘤、胆脂瘤、神经纤维瘤、室管膜瘤等。
实验以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χ2及t值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 代表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低磁场共振脑瘤肿瘤检出准确率(98.00%)略低于病理学诊断(100.00%),但差异较小,P>0.05。低磁场共振检查中,有1 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被误诊为星形细胞瘤。
脑部肿瘤的特征是致残率、致死率、发病率高,且治疗期会损伤患者其他机体组织,为延长患者生存周期,需尽早确诊。MRI、CT 是脑部肿瘤常用诊断方式,其中低场磁共振的优点较多,包括经济性、准确性、无创性等,通过平扫患者矢状位及冠状位,能对病灶位置进行确定,而扫描冠状位、矢状位、横轴位T1WI,则能观察到病灶的信号强度、大小及形状等,可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有学者指出,低场磁共振将磁共振速成像序列及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依据,充分反映出组织血管化及血流灌注程度,可掌握患者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继而有效评估组织和病变的血流灌注情况,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3]。在低场磁共振的检查中,星形细胞瘤若是囊性肿瘤,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增强扫描时可见瘤结节;实性肿瘤则表现为稍低信号或低信号。脑膜瘤在T2WI、T1WI 上均为稍低信号、稍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但增强扫描后,T1WI 图像会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垂体瘤在T2WI 上表现为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后,均存在均匀强化;在T1WI上则表现为等信号、低信号或高信号。胶质母细胞瘤的T2WI、T1WI 均呈现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及不强化。胆脂瘤在T1WI 中呈现低信号,T2WI 中呈现高信号,且信号强度存在差异,呈匍匐式生长。神经纤维瘤在T1WI 中表现为等信号、低信号或高信号,在T2WI 上表现为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后,强化效果明显。室管膜瘤在T1WI 中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在T2WI 中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4-5]。本研究结果显示,低磁场共振脑瘤肿瘤检出准确率(98.00%)略低于病理学诊断(100.00%),但差异较小,P>0.05。可见低场磁共振能实现较高的脑部肿瘤检出率及准确率,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值得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低场磁共振在脑部肿瘤中诊断价值较高,不仅能提升检出准确率,还能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使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