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众多举措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新基建”的重点是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铁公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基建”成为焦点是在2018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进入2020年以后,多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均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力“新基建”,不仅是立足当前,应对疫情冲击、促消费、稳增长的有效手段,更是面向长远,培育新动能,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谋取未来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
“新基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状况。在经济周期、去产能、去杠杆和环保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体出现了增速滑坡,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性问题凸显。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0年已进入攻坚阶段。从整体经济现象来看,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我们发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脱节现象。
二是中美贸易战。中美两国虽然于1月15日签订了第一阶段的协议,但是中美贸易战还远未结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美贸易战已持续两年时间,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美国对我国限制的芯片、高端装备、核心软件加税减免等事项仍然没有解决。中美之间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还很大,不可控因素仍然存在,“黑天鹅”事件仍然可能发生。
三是数字化转型。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进行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不断融合,需要相应地进行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巨大冲击。
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和金融乃至全人类的社会稳定构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断航、封城、封国、停工停产,整个经济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停滞。众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等问题,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压力在骤增。除了医疗设备行业以外,餐饮、娱乐、零售行业也都遭受巨大的损失。从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一季度全国GDP 同比下降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 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 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 亿元,下降5.2%。基于此,今年的政府工作重点从“六稳”转向“六保”。“六稳”就是稳金融、稳增长、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里与“新基建”相关的有三个,就是“稳增长、稳投资和稳就业”。“新基建”不仅可以取得传统基建的作用,它可以比传统基建有更大的乘数效应。
另外,经济增长也面临现实困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经济总量(GDP)是由局面总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四部分组成。实际上,政府的支出占比是相对有限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就成为拉动经济发展(GDP 增长)的“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在中国经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增加投资和出口是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边际效应使得增加投资并不能带来永远的持续增长,刚开始投资作用很大,到后来边际效应已经很小。二是出口是中国制造业不断增长的市场保障。三是扩大消费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且成为中国经济拉动GDP 的主要动力。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战、经济周期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三驾马车”遇到了现实的问题。在消费层面,企业主动或者被动压缩产能,采取裁员和降薪等应对措施,同时由于疫情期间的流动性压力(人员和资金流动性),个人和企业购买和消费能力明显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难以维继。人民日报评论员任泽平有一个观点:当前社会一个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在疫情后日益增长的报复性消费的需求和口袋里没有钱之间的矛盾,大家想买东西但是没有钱可以买,企业也面临同样问题,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投资,但是口袋里没有钱。
在出口层面,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出口面临加税、断航和封闭问题,在订单锐减或取消和全球企业产业链双重因素下,复工不能复产。
在投资层面,企业在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在经营、风险管理和资金不足多重压力下,缺乏资金和投资动力而持币观望,同时市场容量和支撑不足;传统的基础建设投资经济增长的拉动边际效应已经不明显,并且上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相当部分投资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和金融不稳定因素。
面对上述问题,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投资成为唯一的选项。传统基础建设投资已不是必要选项,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改革起到的作用较为有限。而“新基建”具有双重特点:既是基础建设投资,又是新兴经济。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基建”可以在投资基础上刺激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撑不断增长潜力巨大的数字消费市场。在加大“新基建”投资的基础上,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从而能够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上对基础设施的定义共分为三层:狭义是指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通信、水利四大经济基础设施,更宽松的定义包括了社会性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油气和矿产,最广义延伸至房地产。
“新基建”是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区别。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对“新基建”的定义作出明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与传统基建“铁公基”相比,“新基建”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主要是指以现代科技特别是IT 信息技术为支撑,旨在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的基础设施,推动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
“新基建”的组成包括七大领域: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七大类。按照国家发改委最新定义的“新基建”,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新基建”的“新”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技术新。主要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二是模式新。“新基建”加速新技术的产业应用,会产生更多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和新生态,形成新的经济模式,从而实现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依靠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促进需求侧的变革,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调发展;三是领域新。与原来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铁公基”不同,“新基建”有全新的应用领域,如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社会等。
此外,“新基建”还有两个关键的要素:一是技术要素。在数字经济中,数字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应用及展示是各种应用的关键,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新基建”的构成中,新兴的信息技术是基础,特别是5G作为支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技术应用的基石;二是应用要素。“新基建”是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新基建”投资的效果,应基于两个维度进行评估:投资拉动效应和最终产品接受度。投资拉动效应是指“新基建”的投资必须有良好的投资拉动效应,能够带动和促进硬件和软件等多个方面、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联动效应和反馈机制。最终产品接受度是指“新基建”关联的各个行业必须能够做到创新和发展,能够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形成更好的发展生态,最有效的指标就是产品和服务能够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所接受、购买,实现规模化增长,而不能为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需求、伪需求,进行没有价值、没有产出的投资。
就目前来说,“新基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下,“新基建”是中国经济逆周期调节手段,将成为2020年重要的经济举措之一;二是为了稳定和发展中国经济,保持就业和社会的稳定,国家推出“新基建”是应时之需;三是通过数字经济和高科技快速发展,为我国提供新一轮工业和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四是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不仅能够加速我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和投资带动,促进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并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也将为未来经济社会特别是数字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新基建”也将发挥巨大作用:一是稳定中国经济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新基建”可以通过投资的拉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国家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新基建”是稳定经济的着力点。同时,加大“新基建”投资,相当于直接用资金强力推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基础性要素的改进和完善,促进上层经济模式、产品、服务形态创新,从而使得“新基建”成为稳定经济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二是通过“新基建”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另外,“新基建”为数字经济奠定基础设施支撑;三是“新基建”是“六稳”和“六保”工作的着力点;四是“新基建”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转型;五是希望通过“新基建”建设,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整个社会的治理现代化。
发展“新基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将迎来发展的契机。根据中国信通院的预测,“新基建”中5G 网络建设,6年期间需要投资1.2万亿元至1.5万亿元,可以直接拉动的产出是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的产出是24.8万亿元。5G 网络建设在“新基建”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投入产出不一样,拉动效应也不一样。“新基建”的投资规模在2020年大概是2万亿元到3万亿元。
对于“新基建”项目建设,软硬件生产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将可以直接获得新项目、专项补贴;5G 网络建设与相关的产品和应用开发、服务,将成为最先获得发展的领域;“新基建”投资将直接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5G建设、特高压、新能源充电设施等。
应用和服务提供商在“新基建”平台上,将可以开发运营新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资金专项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获得支持。
生产制造产业也会获得很大的机会。现在的制造企业特别是在5G 基础上建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有利于制造产业全产业链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会起到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新基建”对转型升级和创新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对经济结构的转型起到推动作用,有助于数字经济形成和规模化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将带来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方面的机会。此外,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和城际高铁,将获得政策和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最后就是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新基建”会带来多项投资,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将为人才培养和人才教育创造难得的发展机遇。
“新基建”除了会带来新机遇,也会带来新挑战。
发展“新基建”,面临技术、资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各地政府和企业加快推进“新基建”的热情很高,但真正与“新基建”相关的项目并不多,蹭补贴的情况十分常见;政府主导加快和推进“新基建”投资,容易出现定位和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巨大的投资风险;“新基建”依托新技术,新技术在开发周期技术人员、成本、市场推广方面出现短板和困难,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投资;“新基建”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安全体系,原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那一套体系是整套的,现在做“新基建”的安全体系需要重新建立。
“新基建”目前的推动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而合理的结构应该是在政府引导下,由市场和企业作为主体,形成“国家主力+市场活力+企业动力”的发展格局,这才是正常的“新基建”投资发展逻辑。
在“新基建”背景下,如果供给侧和需求侧出现错位是最可怕的。政府也好,企业也罢,投入巨资却没有真正的客户,没有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就会出现巨大问题。尽管国家层面将大幅扩大“新基建”的投资,但所投资项目是否真正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产品是否为客户真正所需,还存在很多的疑问。举个例子,在上一轮“铁公基”的投资中,我国相继将投资额度从4万亿元扩增至32万亿元,很多投资进入了房地产领域,进入了一些产能过剩的产业。但是这些投资是可以获得回报,因为地产出现了增值。但在“新基建”项目里,如果加大5G 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投资,首先这些固定资产的贬值率会很大,今年投资100亿元,明年如果没有产生收益,资产就有可能变成50亿元,原因在于没有固定资产本身的增值。“新基建”寄希望于应用增值,如果应用增值跟不上,原有固定资产的投资就会变得十分凄惨。至于“新基建”的拉动作用,一元的投入能够带来五元的收益,仍有待观察。这也将是决定“新基建”投资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影响我们整个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
目前,“新基建”各个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新基建”中很多领域已经不是蓝海,已经是红海。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很多技术并未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其竞争和产品的同质化已经十分明显。再如特高压领域,虽然较为特殊,因为该领域相对封闭,其竞争体系相对比较小。高铁、5G 等领域建设,同样出现了投资过热现象。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是否能够实现有序有效的竞争,能否产生更大拉动作用,同样有待观察。
“新基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存在众多不确定性,需要不断观察,在投资过程中、在项目中不断修正。“新基建”应理性、谨慎、有序、稳健地发展,避免出现盲目扩建、恶性竞争、标准混乱、产能过剩、严防骗补;国家层面要统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结合,国家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让市场和企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力;对于大型的“新基建”项目,应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在某些城市或区域进行先行先试验证,然后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地推广建设。
在最初的“新基建”项目中,大型央企、国企将会是第一批建设者、收益者,民企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进入“新基建”领域的风险很高。另外,由于“新基建”项目本身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其需求形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那些没有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应该谨慎进入“新基建”产业,至少在几年之内还是要审慎观察,特别是创业型的企业在目前投资环境、经济形势下,首先要确保自己的生存,对于这些高风险的“新基建”项目谨慎投资。
此外,5G、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等产业,将是竞争激烈、供给大于需求的产业,不仅缺乏投资,产品和服务的形态也尚未确定。由于总体经济形势不太好,企业和个人在这方面消费和购买的意愿不大。有一点我们要清楚,“新基建”项目的投资效果大概需要有3-5年的时间才能显现。
综上所述,我总结出了“新基建”项目的16字原则——积极研究、认真评估、审慎实施、需求优先。对于“新基建”项目还是要积极研究,不仅要对“新基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积极研究,对“新基建”的业务、形态也要进行认真评估。企业或个人是否要进军“新基建”领域、投资“新基建”产业,要认真评估。对于很多“新基建”项目,企业或个人要审慎实施,避免出现投资风险。最后就是做好“新基建”的投资、 “新基建”的建设,还是要坚持需求优先的原则,不要凭空想象需求,一定要在需求的基础上洞察投资方向。
(本文为王晓辉在 对话思想者:新基建的机遇与挑战 主题沙龙上的主题报告摘录,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