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翠 袁 冬 刘 铮 王 月 陈 曦
脑卒中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它所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很多,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尤其是上肢的运动功能障碍[1],而刷牙这种口腔基本保健行为就是一种上肢的精细运动,如果脑卒中后有运动功能障碍的并发症,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保健行为从而影响老年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2]。为了更好的了解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对于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方法,采用口腔问卷调查表和口腔检查表相结合的形式来研究脑卒中后功能障碍对于老年患者口腔疾病的影响。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2015 年5 月至2017年7 月通过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三家医院通过募集的方式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本着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项目的原则,共募集脑卒中患者207 名参加本研究项目,其中男性119 人,女性98 人,参加人员进行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两项内容。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60 岁以上(包括60 岁),发生脑卒中在6 个月及6 个月以上,口腔内有大于一颗以上的牙齿残留,无严重的视力及听力疾病。排除标准:脑卒中<6 个月;全口<6 颗天然牙者;有口腔肿瘤或急性口腔感染者;有严重心脏疾病者;有其他系统性疾病无法承受口腔检查或功能测试者。
1.2 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
(1)口腔问卷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脑卒中后患者的功能障碍评估和Lawton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
患者功能障碍的评估:使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进行功能障碍的评估,见表1,并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无功能障碍组(评分为0 和1)和有功能障碍组(评分为2~5)。
表1 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Lawton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包括1~7 项(做饭,做家务,服药,行走,购物,理财,打电话)日常使用工具的生活能力[3],见表2,评分包括3 级:0 级为完全不能自己做;1 级为需要一些帮助;2 级为无需帮助。通过7 项的得分相加获得此量表的总分值。
(2)口腔检查问卷包括龋齿、缺失牙的检查及缺失牙修复的情况。龋齿的检查方法和标准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4],其中龋齿包括冠龋及根龋。口腔检查以28 颗牙进行计数,第三磨牙不考虑在内。龋齿和缺失牙的检查采用计数方法。
表2 Lawton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
(3)质量控制:调查人员由5 名临床医生负责,其中1 名医生负责进行口腔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另外4 名医生进行口腔检查部分。所有医生检查均在双盲下进行。口腔检查组医生进行项目前接受统一培训并于前期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 值均大于0.80。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缺失牙数、龋坏牙数和IADL评分的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调查问卷情况(见表3) 由统计表可知:调查人群的学历水平74.88%为初中以上学历,有退休金者占85.51%,有医疗保险者占83.09%。从整体水平看,来源样本的生活水平较高。
2.2 IADL 评分情况(见表4) 60 岁~70 岁组、71 岁以上组及所有无功能障碍与有功能障碍的患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调查问卷情况(人数)
表4 无功能障碍和有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段的IADL评分情况(±s)
表4 无功能障碍和有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段的IADL评分情况(±s)
(*、#、△表示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龋坏情况(见表5) 60 岁~70 岁无功能障碍和有功能障碍组患龋牙数分别为86 颗、61 颗,患龋率分别为53.33%,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1 岁以上者无功能障碍和有功能障碍组患龋牙数分别为80 颗、188 颗,患龋率为56.82%、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无功能障碍和有功能障碍组患龋牙数分别为166 颗、248 颗,患龋率为54.9%、6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无功能障碍和有功能障碍不同年龄组的口腔检查情况比较
2.4 失牙情况(见表5) 60 岁~70 岁无功能障碍和有功能障碍组失牙数分别为297 颗、192 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牙率分别为75%,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 岁以上者无功能障碍和有功能障碍组失牙数分别为337 颗、559 颗,失牙率为90.91%%、88.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无功能障碍和有功能障碍组失牙数为634 颗、751 颗,失牙率为81.73%、88.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患者本身由于增龄性变化,一些精细动作难以完成,口腔保健行为就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对于脑卒中后有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尤其会有影响,本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的方式研究有功能障碍和无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口腔龋齿情况和缺失牙情况,这两个指标也是反映患者口腔健康行为是否合格的最直观和基础的指标。另外,有文献报道成年人的失牙大部分由于牙周炎造成,失牙数的情况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牙周情况[5]。
实验中调查的患者IADL 评分为Lawton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其包括1~7 项内容(做饭,做家务,服药,行走,购物,理财,打电话),主要评估患者日常使用工具的生活能力,由于患者的口腔卫生保健也是一种日常使用工具的生活能力,所以我们引入此量表间接评估患者日常口腔卫生保健情况[6]。在实验中,所有有功能障碍的患者与无功能障碍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卒中后有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对于口腔卫生保健情况亦是如此,在实验中的龋齿和缺失牙的各组数据中有明显体现。所以口腔保健能力也应包括在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内[7]。
由实验数据可知,60 岁到70 岁组患者有功能障碍和无功能障碍的患者龋齿数和患龋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功能障碍对于低年龄组患者龋齿情况影响不大,而71 岁以上组有功能障碍和无功能障碍的患者龋齿数和患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功能障碍的影响对于高龄组龋齿情况的影响较大。龋齿的发生与口腔卫生保健情况密切相关,可以推断有功能障碍的高龄组患者口腔卫生保健情况较差,脑卒中后控制工具性行为的能力大大减弱,这一点通过IADL 的评分也可以证明,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患者其功能障碍患者的IADL 评分与无功能障碍患者的I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脑卒中后有功能障碍的老年人的口腔情况堪忧,这与脑卒中后运动的功能的减弱有关,鼓励患者脑卒中后积极进行康复训练[8],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提高口腔保健行为,另外,鼓励有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使用电动牙刷配合含氟牙膏进行口腔卫生保健,能够大大提高清洁牙齿的能力。对于自洁困难老年人可以定期到医院进行涂氟处理,对于龋齿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缺失牙而言,实验数据显示60~70 组无功能障碍和有功能障碍的患者失牙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于高龄组的无论失牙数还是失牙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推断功能障碍对于缺失牙的影响比年龄的因素对于缺失牙的影响较小,年龄对于失牙是明显影响因素,这是因为在普通的老年高龄人群中本身已达到很高的失牙率,有文献报道进行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某些地区的失牙率高达90%以上[9],本实验中的失牙率数据也与此基本吻合。
本研究样本中患者均来自生活在北京地区人群,从调查表中患者的学历水平、有无退休金、有无医疗保险情况来看,患者整体的生活水平尚佳,然而经调查研究发现在此人群中仍存在较高的龋齿率及失牙率。这些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的整体口腔保健意识仍有待提高,我们口腔工作者对于口腔疾病和口腔保健工作的宣传应加强力度,使人们加强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程度,增强口腔保健的意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0],在脑卒中患者的口腔保健领域我们口腔工作者的任务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