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风格下的个性表达—评温雨川合唱音乐创作

2020-07-27 09:51潘行紫旻
歌唱艺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和弦乐章合唱团

潘行紫旻

2 1 世纪以来,中国的合唱事业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的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有特色的合唱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国际级的专业合唱节到县市级的合唱比赛,从大、中、小学的合唱展演到社会和社区合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音乐会,合唱这样一种音乐表演形式已成为提高全社会音乐修养和艺术审美品位的理想媒介。

但是,在合唱活动的繁荣之外,中国当代合唱音乐的创作显得相对滞后。一方面,创作人才相对缺乏,新作品产出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作品显得风格单一,总体艺术水准仍有待提高。这种创作上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国内合唱团在演唱中国合唱作品时,面临着作品选择面窄且风格单一的问题。在合唱活动飞速发展和合唱新作匮乏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的过程中,合唱界对于新作品,尤其是对多元化风格的新作品的需求就凸显出来,同时也愈发意识到中国当代合唱创作需要坚持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近几年的合唱创作中,一批具有更广阔视野的优秀作曲家,尤其是青年作曲家,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了风格多样化的探索,温雨川就是值得注意的一位。

作为合唱指挥的温雨川,本身便有让自己的合唱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得到充分实验的平台,他所在的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也是国内水平最高的大学生合唱团之一,这也为他的合唱音乐创作质量提供了保证。近年来,温雨川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合唱界有广泛的知名度和演出率,也经常被国内的优秀合唱团带到国外的专业舞台上,成为中国当代合唱音乐的一张名片。温雨川的合唱音乐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中国古诗词作品、民族风格作品、国际化视野作品和趣味风格作品。他的创作在几个传统风格大类的基础上,加入新颖的音乐语言,使传统风格和个人创作特点充分融合,又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让作曲家本人、合唱团和听众都能找到一个立足点去审视、接受和欣赏。

中国古诗词作品

在中国合唱界对合唱音乐创作多元化的讨论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本民族音乐写作始终是一个重点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供音乐创作借鉴,古诗词作为声乐作品写作的天然素材,一直受到各个时期作曲家的青睐。温雨川创作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合唱作品中,在调式调性的选择上大致以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为主,但在纵向和声上却鲜见传统的三度叠加结构。这样的整体音乐语言,让其作品既保持了中国题材所需要的中国风格,与传统风格相比,又能使音乐语言走得更远、更具有现代气息。

《陌上桑》和《鹿柴》是为温雨川分别为“第13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和“第7届中国童声合唱节”而创作的作品。前者取材于汉代乐府诗,后者使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同名古诗。作为温雨川创作的中国古诗词作品中的代表作,这两首在曲式结构和调式调性安排上的构思有一定的相似性。两首作品都采用了类似于变奏曲这一西方传统曲式的结构,且作品主题(见谱例1、谱例2)都采用了基于F羽的六声调式—F羽变宫六声和F羽变徵六声。从和声上来说,基于五声调式的大二度、纯四度、纯五度结构和弦也贯穿了整部作品。这样的和弦结构不仅使音乐脱离了功能和声体系相对陈旧的和声语言,也更加贴近作品中以五声调式为基础构建起的旋律特点,使得五声调式中的主要音程在横向和纵向上形成一种统一。

在典型的中国音乐的调式调性布局之外,温雨川还进行了对多元化音响的挖掘。尤其在《鹿柴》中,虽然是民族调式框架下的写作,但在横向旋律中却融入了更多个性化的元素。在写到“返景入深林”时,作曲家就用八度反向大跳的写法完美契合了“返景”在字面上体现出的意境,这是作为西方经典作曲技法—“绘词法”在中国风格作品中的恰当移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作曲家善用“绘词法”来表达诗歌中某些具有清晰而直白的音乐形象的词语。例如,“天堂”一词的音乐一定在高音区,并且以协和的大三度来构建和弦,与之对应的“地狱”一词的音乐则一定在低音区,多以相对阴郁的小三度来构建和弦。或者,当作曲家写到“跑”这个词时,多会使用一字多音、快速流动的一组十六分音符来进行写作。此外,该曲在最后一次呈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时,作曲家在乐谱上标记“同时开始,以各自不同的速度演唱,直至归为同一音”。这种演唱方式,使得整个合唱团营造出一种人在山间说话时形成回声的美妙和声效果,形象地表现出这两句古诗反映的虽然看不见人影,但人声在空旷的山中反复回响的音响效果。

谱例1 《陌上桑》 主题

谱例2 《鹿柴》主题

民族风格作品

我国56个民族中,很多都有自己风格独特的音乐,它就像一个巨大而又隐秘的音乐宝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广大音乐创作者的重视。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严肃音乐界在多元化音乐观念和现代创作技法的影响下,逐渐开始尝试挖掘各类民族音乐元素和各地本土音乐元素,比较成功的包括陈怡的钢琴作品《多耶》、谭盾的大提琴和多媒体协奏曲《地图》等。他们成功地将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各种新颖的音乐形式呈现出来。在合唱界,也逐渐有作曲家开始关注甚至专注于少数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的创作。作为年轻一代作曲家的温雨川,亦积极吸纳这一创作观念,在自己的创作中恰当地运用各种少数民族和本土音乐素材。

在这类作品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歌素材的原生态,在某些音乐段落甚至会放弃做任何和声上的修饰,让所有声部直接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单旋律民歌本身。为上海学生合唱团创作的四乐章套曲《嘎啦温》中的第一乐章《阳雀歌》便采用了这种方式(见谱例3),领唱加合唱三声部自始至终或以声部交错的形式,或以齐唱的形式演唱这首原汁原味的侗族儿歌。在人声部分的音乐形态以原生态为主的作品中,温雨川将音乐构思的重点放在了钢琴声部上,因此在这部作品中,钢琴声部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作用和更独立的音乐意义。在合唱团演唱儿歌的乐句中,钢琴是不出现或不流动的。在合唱团休止的地方,钢琴会以更加个性化的和声音响与织体进行填充。这些和声音响与织体本身具有复杂和独立的音乐形象,与传统意义上的作为合唱的辅助出现的钢琴伴奏写法有着巨大的差别。

在基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的甘洞儿歌创作的第四乐章《快快睡》中,钢琴声部甚至一度与合唱部分形成了双调性(见谱例4)。在第30至37小节中,合唱部分处于D宫系统,钢琴声部的右手包含了一条由“ G—B— C— D”四音组成的B宫调,在右手部分的高音区还在这个调之上附加了一个由小二度构成的极不协和的色彩性声部。所以,这个段落在听觉上已经使民族音乐的基调得到了升华。作曲家使用双调性、不协和音程等现代和声技法营造出的个性化音乐语言,不仅让这部作品在听觉上获得了奇妙的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当代中国合唱创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合唱观念认为,因为人声本身和听众审美习惯的限制,合唱音乐应以协和音响为主,西方现代音乐中的不协和音响在合唱音乐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但是,温雨川在《快快睡》中的双调性加钢琴声部小二度平行声部的不协和和声写作,不仅在民族音乐元素、现代和声技法、个性化音乐语言中找到了平衡,也巧妙地让合唱这种音乐表演形式有机会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更多的不协和音响。这无疑为合唱创作探索新音响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谱例3 《嘎啦温》第一乐章《阳雀歌》

谱例4 《嘎啦温》第四乐章《快快睡》

国际化视野作品

长期以来,中国合唱界对“多元化”的理解多是指在原有偏西方传统的合唱风格基础上进行本土化音乐素材的开发。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本土化音乐创作实践后,“多元化”中偏“中国化”的内容显著增加,但在“去西方化”的进程中,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丢掉了“国际化”的话语权。近些年,在我国的合唱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合唱作曲家和合唱新作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相对较小的。笔者认为,如果想在国际化的合唱音乐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作曲家不仅要继续挖掘本民族音乐元素,同时也要更大胆、更自信地使用更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音乐语言来进行写作。

在近年出现的合唱新作中,温雨川的合唱套曲《微观世界》是这种国际化风格摸索比较突出的一部作品。作为一名资深的昆虫摄影爱好者,温雨川用四个乐章展现了四种昆虫的不同特质。四个乐章均用英文演唱,其中第一乐章《螳螂》和第三乐章《豆娘和蜻蜓》的歌词由作曲家本人撰写,第二乐章《蜉蝣》和第四乐章《白蚁》分别来自英国诗人乔治·克拉比(George Crabbe,1754—1832)和美国诗人奥格登·纳什(Ogden Nash,1902—1971)的诗作。从歌词的时间和地域跨度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有着广泛的包容性,同时又统一在作品的主题—“昆虫”上。从音乐写作的素材和手法上来看,每个乐章都包含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经典观念、技法和素材,从中世纪到现代乐派,仿佛一部微缩的西方音乐百科全书。

谱例5 《微观世界》第一乐章《螳螂》和弦示意图

谱例6 《微观世界》第二乐章《蜉蝣》中对《末日经》的引用

第一乐章《螳螂》中,所有的和弦都是传统的三度叠加结构,但在单个和弦的性质上却刻意追求多样化(见谱例5)。例如,第4至7小节由“G— B—D—F”和“ F—A— C— E”两个并不常见的小大七和弦交替发展而来,乐章也由同样的小大和弦“G— B—D— F”结尾,形成了首尾呼应的音高材料逻辑。此外,在乐章中部的第9至11小节连续使用和弦并置的手法,两个女声声部与两个男声声部和弦组分别演唱不同的三和弦,以音色的不同来强化调式调性的对置,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感。

第二乐章《蜉蝣》的歌词描写了这种昆虫短暂的一生(一般只有几小时至数天)。歌词中写道“在下一个清晨前死去”,点出了这个乐章的主题—“死亡”。在这样一个主题的衬托下,作曲家对《末日经》(Dies Irae)的引用便显得尤为切题(见谱例6)。这个从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中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音乐片段,在音乐史上被众多重要作曲家的作品所引用,包括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和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温雨川对它的引用方式,再一次采用了上文提到的《鹿柴》中每个演唱者用随机速度演唱相同音乐内容,以获得相互间细微差别的音群效果,仿佛是对浅滩上栖息的大片蜉蝣的形象展示。

温雨川对钢琴声部的重视程度,在第三乐章《豆娘和蜻蜓》中再次得到展现。整个乐章中,合唱部分全部以相对长时值的柱式和弦构成,相反的,钢琴声部自始至终以四分音符单位的六连音、颤音和大量跳跃性装饰音担负起加强音乐流动性的功能。此外,该乐章前奏和尾奏的钢琴部分展示出的有分量感的音乐,甚至让人联想到舒曼在艺术歌曲中对钢琴声部的重视,就像他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中,很多歌曲的钢琴前奏和尾奏的篇幅都有大幅度的扩张那样。

第四乐章《白蚁》的音乐则展现出强烈的极简主义风格(见谱例7)。这是一种在20世纪60年代萌生于纽约,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巨大影响力的音乐写作风格,主要基于微小的节奏型和音高材料单元不断重复渐变来发展音乐的。在《微观世界》的第四乐章中,音乐在绝大部分段落中不断地重复一句歌词“Some primal termite knocked on the wood and tasted it and found it good.”(一群小白蚁吃木头,越吃越觉得吃不够。)结合合唱部分有规律的强弱音对比和八分音符节奏重复,从小字一组的f和g两个音开始逐渐向上堆积起一个音簇。此外,钢琴声部不断出现的调外音小字一组的f带来的调性冲突感,以及变得越发密集的音型,形象地展示了白蚁逐渐变多的画面感和给人们带来的焦灼感。这种把不协和音响放在钢琴声部的创作思维在上文也提到过,它体现出温雨川在驾驭不同风格与大类的作品时力图使用统一的个人音乐语言的创作思维。

趣味风格作品

温雨川的合唱音乐创作中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对“有趣”的音乐题材的挖掘。在一些作品中,作曲家不再以一本正经的严肃姿态写出优美的音乐来试图打动你,而是用一些幽默的音乐语言直白地表现有趣的文字内容素材。在创作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的委约作品时,他应景地选择了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讽刺性的“打油诗”《我的失恋》作为歌词。这首诗虽然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模仿了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却是以白话文写成。诗歌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爱人不愿付出,导致爱人离开自己,于是哀叹爱情不顺利的几个场景。歌中每次唱到爱人赠“我”贵重之物,而“我”却胡乱回赠时,音乐处理都会有明显对比。例如,歌中唱到“爱人赠我玫瑰花”时,音乐的旋律线是抒情而饱满的,后一句“回她什么:赤练蛇!”便以断奏和强力度的念白来展示(见谱例8),用一种极其幽默的音乐语言表现了男青年对爱情的莽撞和不用心。

在另一部风格幽默的作品《彩色锦鲤》中,温雨川使用了若干年前流行于网络的绕口令“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驴”作为歌词。在这唯一一句歌词的不断反复中,音乐结构也变得愈发复杂。现当代艺术创作中,对“意义”和“内容”的弱化是一个重要的潮流,也是“反传统”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艺术创作观念中,艺术作品或表达情感,或表达某种气质,或描述事件,抑或纯粹展现作品素材、结构上的逻辑,总之,艺术作品需要有一个创作者和欣赏者在共同的艺术语境下都认可的“意义”或“内容”。但在现当代艺术创作中,有些作品会用刻意的“无意义”和“无内容”进行一种观念上的反抗,以探索艺术表达更广阔的边界。在《彩色锦鲤》中,歌词的“无意义”并没有影响音乐本身的表达,作曲家反而将这种“无意义”的歌词以一种近乎严肃的态度对待,写出了一部不论从材料发展、节奏和织体对比、声部复杂性等角度都有相当专业水准的作品。这种态度的“错位”恰恰放大了作品纯粹的“有趣”本质。

温雨川的昆虫摄影作品

结 语

温雨川的创作形成了非常个性化的合唱艺术表达,也展现了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珍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音乐遗产,同时又胸怀天下,融汇国际合唱语汇进行创作的多元视野。一线指挥家的身份和经历,让他更加深谙合唱表演艺术的精髓。这都让温雨川的作品被众多专业合唱团体青睐,常常被列入高水平合唱比赛、展演的首选名单之中。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作曲家投身到合唱作品的创作中,他们是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当颇具规模的优秀的本土合唱音乐作品出现并广为传唱,中国合唱事业才可能形成质的突破。期待温雨川等人所代表的中国青年合唱作曲家们能够创作更多合唱佳作,挖掘并丰富中国合唱音乐的多元表现与丰富类型,为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猜你喜欢
和弦乐章合唱团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青蛙合唱团
红红火火合唱团红红火火的十年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