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探析

2020-07-26 10:54刘翔宇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价值

刘翔宇

【摘  要】微文化在互联网中兴起,后又延伸至现实社会,之于新时代大学生在内容供给上、方式方法上和育人实效上正发挥着特有的价值。高校应该切实提高其育人保障、完善议题设置、加强校园微文化的管理机制建设。

【关键词】微文化育人;价值;实践路径

引言

2017年底,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微信、微博、微信息为主体的微文化生态几乎伴随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并透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高校纷纷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号等微载体发挥其独特的导向和育人功能。因此,新时代充分挖掘微文化的育人价值,积极探索高校微文化的育人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微文化育人的内涵

微时代催生了微文化,微文化的崛起发轫于智能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设备的盛行。梳理文献发现,微文化的发展轨迹是“微”—微博等媒介—微时代—微文化。“微”的来源:“微”这一概念的产生早于微博的兴起,20 世纪 90 年代一支名为“微”的乐队就已经借歌声传播他们的微文化理念。其主唱麦子在其哲学书籍《微的哲学》介绍“生命本微”、“微即温暖”的哲学思想。此外,“微博等媒介”的兴起与“微时代”的到来。微文化是互联网发展、手机普及及时代发展合力的结果。有学者曾指出微文化产生是后现代思潮的产物,“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卸除标杆,提倡多元的社会,尤其是在自由度较大的网络世界中表现更为明显”。2009年新浪等中国门户网站的微博悄然兴起,微文化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对 2010 年的新词语进行公示时,曾给予“微文化”的提示性释义是:指由于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这一解释从物质基础与精神指向两方面对微文化进行了界定。

从育人角度看,微文化是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同,是看似微观但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微文化育人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以“微”平台为载体以感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育人活动。

2.高校微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质是育人工作,微文化育人与传统思政育人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它是借助网络媒介,在“微小”的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着学生。微文化育人这一独特的教育实践表现在:第一,内容供给上无微不至、微言大义。一方面,微文化依托于网络媒介其开放性使高校微文化不仅限于校园里的微文化,来自校外的微文化也已融入大学生活中,所涉面广,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信息的渴望;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内容设置更加丰富,除了校园新闻以外,也包括了学生们生活周边的点滴和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在高校微文化的传播中,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第二,方式方法上微风细雨、积微成著。高校微文化育人保证了教育对象信息的多元化和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话语权和权威性弱化,通过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平等、自由交流机会与空间,打破传统地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良好体现,有助于激活高校思政工作内生动力。第三,育人效果上“威力”无穷。“在微文化的场域中,每一次点滴的思考和领悟,会慢慢改变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校园微文化通过碎片式、点滴式的育人方式,学生在滑动的手指间便得到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大大提升了育人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对每一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提升高校微文化育人的路径初探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微文化具有开放性,高校育人更要借力使力,一方面加强监管、健全机制,另一方面要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有效做好育人工作。

3.1育人保障:树立整体意识,形成齐抓共育的“全员化”良性模式

学校层面顶层设计,教师人员负责指导实施,大学生为微平台建设的主力力量,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当前,部分高校微文化工作主要由各职能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宣传部及信息中心)和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共同完成,部门之间往往职责不明确,实效性欠佳。 因此,要加强和明确主力军队伍建设、专兼职相结合,需要培养出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高水平高校微文化建设队伍,又需要注重舆情监管队伍和网上评论员主力队伍。

3.2议题设置:突出问题导向、回应现实关切,提高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内容供给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处理、整合和过滤网络信息,通过剔除干扰信息和负面信息,强化有效信息。第一,高校微文化不仅要结合学校的工作重点,唱响主旋律、开展时政宣传,更需要挖掘大学生身边的网络素材,设置热点议题、让思政教育更紧密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之中。比如,举办网络文化主题活动,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传播正能量;结合关键时间节点、重大节日在微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与参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第二,建构大学科同心圆、不限学科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融入微媒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立德树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育人是育才的前提,立德是育人的根本。高校应当充分挖掘任何一门课程的育人内容与价值,并有效地融入校园微文化中。

3.3管理機制:做好微媒介的舆情监管,整合各平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监管力度,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微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有利的监管体系。一方面,高校应当完善校园微平台内容发布审查、信息纠错、专题培训、融合创新、激励评优等全流程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发挥大学生群体“微自治”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起其中,切实提升微文化育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鸿声、郭兴.无“微”不至:当代微文化解读[J].艺术百家,2014(03).

[2]马丽华.高校微文化育人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4).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项:“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微文化育人价值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给”的价值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