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秀珂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公共服务作用,做好部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管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行政事业;部门管理;现状;差异;措施
引言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做好部门管理有利于促进单位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开展工作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之间的部门管理内容也存在差异。所以下文就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管理的现状、管理内容差异以及相关措施进行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对部门管理的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单位部门管理建设负责,但有些领导对于加强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并不十分重视,没有真正地狠抓实干。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其本身的特殊性,资金的来源比较固定,在业务方面与一般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观念导致的后果就是“内控建设无用论”。即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风险控制并不能解决任何财政方面的问题。甚至一些人认为部门管理建设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跟自己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对部门管理建设不积极,导致部门管理建设跟不上或不完善,上级下达的任务与目标也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
(二)部门管理体系统一性不强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部门管理工作的时候,特别是建立相关体制体系时,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导致实际工作难以开展,不利于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因为各个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管理的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在工作中无法有效集中,整个工作体系都处于散沙的状态,不利于联合工作人员的力量,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各自为政,导致整个单位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地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行。比如,在开展年度预算工作中,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开展,但是在实际工作操作中,财务部门往往会缺乏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导致制定的预算和实际的情况相差较大,进而影响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质量。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实际业务活动,甚至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财务部门监督能力不足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特别在进行费用报销工作上,大部分部门都是先进行开支的报销,然后才对报销的费用进行审核,从而大大地影响财务监督的作用,导致财务监督形同虚设。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事项中,一般情况下,业务部门是在最后的环节参与,所以也无法对单位的经济事项进行有效的监督,影响财务监督作用的发挥。
(四)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都是采用内部统一采购的形式,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在采购中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但是在采购后,如何进行这些资产的有效使用和监督非常重要,许多单位都存在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比如行政事业单位会出现资产推迟入账问题,部分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还会接收到社会捐赠的资产。在资产管理中,没有合理运用和管理好这些资产,从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五)缺乏人才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对于人才的需求和企业会存在差异,在开展部门管理中,许多单位都缺乏专业的人才,导致部门管理工作不仅流于形式,也无法发挥出作用。单位部门管理的人员往往是由资历较老的职工进行担任,但是这些职工的知识储备水平比较欠缺,管理理念和模式也比较落后,从而导致单位部门管理的效率低下。
二、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部门管理的差异
(一)产权关系不同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在开展部门管理工作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别体现在产权关系、管理目标、管理要素以及风险类型等方面。和企业不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比较模糊,但是企业的产权关系比较明晰,而且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利益关系联系度比较低,其资产的真正所有者为广大纳税人群体。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政府作为其委托人,将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再委托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历经两层委托代理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内生约束机制,甚至會出现内部控制差的现象。
(二)管理目标不同
行政单位部门管理的目标必须要服务于战略目标,所以其营利性质比较弱,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中,特别重视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而事业单位要实现一定的盈利,从而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营,所以事业单位对于经济活动盈利性比较重视,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必须将盈利目标纳入其中,保证单位整体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管理的目标具有双元化特点。一方面,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其在享受带来相应权力的同时,也要履行必要的社会公共职能作用,但是部分事业单位是具有一定营利性质的,拥有部分独立自主的经济活动,所以其在经营中,在开展部门管理中,其管理目标不仅包括有社会效益,更要具备政治效益。但是行政单位全部资金都是来源上级财政资金,所以其管理目标主要是实现社会效益。此外,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都是独立的经济法人,但是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对比,其有经营管理效率的目标,所以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也存在差异。
(三)管理要素不同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部门管理的要素不同,具体管理内容差异比较大,特别是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营利性质,所以其部门管理内容会增加了经济管理、单据管理等。此外,在开展部门管理时,行政单位是从单位管理层级出发,将部门管理主要内容归纳为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层面部门管理和业务层面部门管理,将部门管理五要素的具体内容融入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部门管理之中。
(四)风险类型不同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都要进行风险管理,但是由于性质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开展部门管理时,所面对的风险类型也会不同。因为事业单位具有经济活动,会面对一定的市场风险,所面对的财务风险、运营风险会比行政单位更大。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对行政事业部门管理的宣传
做好部门管理工作,对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載体,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开展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系,也是建设服务型社会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要切实做好部门管理工作。要开展部门管理工作,首先要全面正确认识到部门管理的内容,掌握好当前部门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在进行宣传的时候,必须要制定恰当的宣传策略,在宣传过程中,要由相关部门进行规划和部署,明确宣传的主要对象,从而确保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部门管理工作的宣传,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位领导对于该项工作的重视,更好地推动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要提高单位领导对于部门管理工作的重视,还要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部门管理培训工作可以由专职部门进行负责,进一步提高各个部门领导对于部门管理工作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完善部门管理工作内容,充分地解决当前部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部门人才储备机制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部门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因为缺乏专业人才,从而降低部门管理的质量或者要求,从而影响整个单位的工作开展。为了解决部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个单位可以采用引入政策,加强对人才的引入,可以借助外部的专家或者引入专业人才来协助单位开展部门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引导部门管理工作走上正轨。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制定好恰当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储备机制。引入专业人员的目的是加强对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但是这些专家并不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部门管理建设工作的主体,单位领导必须明确到该项内容。部门管理并不是一项短期性的工作,而是长期性的工作,并且持续性比较强,所以单位部门领导要认识到部门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和个性化。所以单位也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来培养管理人才,从而更好地领导单位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好地促进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机制
要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开展工作,确保部门管理的工作效率,必须要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定,特别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机制,正确地评价当前单位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第一,单位要明确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特别是要对单位的风险进行动态的监督和评估。在开展风险评估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当前单位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情况,明确了解各个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结合现状,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第二,要加强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设置合理的岗位,可以保证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的时候,可以借助 SWOT 分析法来进行风险分析,从而将单位风险降至最低,保证单位部门工作的稳定开展。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部门管理工作时,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关注,比如社会意愿等事项,结合外部环境来及时调整自身的工作方针,保证工作方针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四)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要发挥出部门管理工作的作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十分重要,必须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因为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单位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地降低单位存在的各项风险。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做好部门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落实好不同部门的工作监督,特别是针对一些没有严格按照流程和程序开展的工作要做好监督,避免不合规工作的出现。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可以对部门管理工作起到优化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要发挥好内部机关和主管部门的监督作用,结合外部监督,形成全面的监督,充分发挥出监督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是建设服务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必须要认识到部门管理的重要性,结合现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保证部门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瑞勇.浅谈部门决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20,14(01):221+224.
[2]曹曦.国有企业后勤部门精细化管理深度实施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9,38(36):118-119.
[3]张春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商讯,2019(34):185.
[4]曹冬旭.关于加强交通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