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文学中唯美主义

2020-07-26 14:19曹静尹婧红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自然主义

曹静 尹婧红

摘  要:本文从耽美文化在新时代产生的几点因素,从神话、文化、现实,等方面探究耽美文学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耽美;唯美主义;会饮篇;边缘文化;自然主义

作者简介:曹静(1981-),汉族,江苏镇江人,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国际交流;尹婧红(1976.1-),汉族,江苏镇江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

随着当今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兴文学类型“耽美”,最初始于日本小说家森茉莉。作家自身的敏感性格和个人经历创作了异类的新型文学作品,其实文学作品只是单纯生活的不幸而凭空构思宽慰自我的创作,多反映的是作者或者是人性中的一种意淫、一种禁忌。“耽美”这个名词最早的产生是唯美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它最初是反“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它的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含义”。耽美在日文的含义是“唯美、浪漫”。[1]

所謂唯美,是否是纯粹观察、感受的“美”?那么何为美?对于美的定义不一,大众一般认为凡是给人赏心悦目的人或物是美的,这似乎落入到感官以貌取人之中。后来美的含义升华为精神、心灵的美。专业术语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人类关于美的本质、定义等问题的认识、判断、应用的过程是美学。美包括艺术美和生活美两个最主要形态。虽然耽美包含的应该是复合型美,而耽美基本都是从架空的文学艺术角度出发。

一、古代的哲人和知名作家与美

1)苏格拉底认为美是容易理解和定义的,是善恶美丑剥离看待“他认为形体之美是美的一种,但不是真正的美本身。人需要通过追求形体、知识等各种具体的美认识美本身,这才是最大的幸福。……他之所以喜欢美少年,不仅是因为这些少年形体的美丽……更因为这些少年就如爱神一般,追求智慧。”[2]

2)柏拉图对美的诠释认为因为美所以爱,或是因爱的教育,进而发现美的东西。而美不仅是形体,而是美的行动,美的知识,最后达到美的本身。柏拉图认为达到统一的美,如同爬阶梯,从一到二,进而到一切美德形体,到美的行动,得到美的知识,最后达到美的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到的美的本身。[2]

3)歌德笔下的美是浮士德在魔鬼靡菲斯特诱惑后在经历爱情失败后,转而追求美女海伦—对美的追求。由此浮士德领悟到古代艺术的美是一种完美的化身。然而此时的美却无法满足或者抑制人自身的贪婪的缺陷,浮士德只有撇弃追求的美在而在完成劳动和改造世界中得以满足。

4)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英国作家王尔德也认为艺术即美。颓废主义主张“追求生活的艺术化”追求艺术的“美”,“美”本身就是艺术的本质。为艺术而艺术,是19世纪早期法国唯美主义运动口号。从以上不难看出,古代的哲人和知名作家认为“美”和“爱”为相关,不分割,因为美所以爱,因为爱才追求美。这些因果联系给耽美文学提供素材,也拔高了感官境界。

二、神话、典故、名人故事的为基础诠释耽美中的同性之间的情谊

1)神话给耽美文学提供了最初有根据的证据和神话色彩。“宙斯惧怕球体人类的威力,想了想他们一分为二,这样大家能力就会被削弱,而且祭祀的人翻了倍。……”人们都是想找到自己的另外一半,所以需要不惧怕世俗,宁愿不结婚生子也要和爱人相守。追求这种快乐的并不是纵欲,而是勇敢、坚强、男子气概,他们欢迎并在情人身上看到了这些美德。只有这样的少年长大以后才能在公共生活中成为男子汉大丈夫。他们自己到了壮年以后, 他们所爱的也是少年男子,他们内心则宁可不结婚, 只愿和自己所爱的男子长相厮守……因为认识到美,所以努力去爱,而爱不是满足低级的生理要求,而是上升到精神领域。

2)希腊神话有一位天上的阿佛洛狄忒;还有一位被称为地上的阿佛洛狄忒。爱也就被分为两种:天上之爱与地上之爱……天上之爱也就是一种高尚纯洁的爱,值得人们真正向往与追求。而地上的阿佛洛狄忒更多地象征着地上之爱与情欲之间不可分隔的联系。[3]正是如此,这也是耽美爱好者的启发。柏拉图不只是提出的精神的恋情,不排斥人类的情欲。仍旧把爱情与美结合,分为高尚和低俗。男权主义者认为男性之间没有女性的一些顾忌和缺陷,同性之间的不论是身体上、精神上都有共鸣。对男子与男子的恋情的描写非常宽容是情真意切的、纯粹的、长相厮守的爱情,却受制于世俗。这是从原始人类开始就追求的,无法言语归纳的。

3)著名的欧洲战神亚历山大的导师亚里斯多德就是柏拉图的学生,相传亚历山大有同性爱人:赫菲斯定。历史学家Robin Lane Fox “亚历山大深爱着赫菲斯定。从他们见面开始,他们就注定一辈子亲密无间。古希腊哲学家们在他死后说,亚历山大大帝一生战无不胜,但他打过一次败仗:败在赫菲斯定的两腿之间。”[4]

4)柏拉图在《会饮篇》提升了人类的爱情,并把之分为两种,而那种男性、同性之间的是高尚的,情欲不单纯在男女之间,而是神之前设定的身躯。这正是那句话:我不是天生的断袖,只是我命定之人恰好是你,我的同性而已。柏拉图认为引导他们追求这种快乐的不是纵欲,而是勇敢和坚强的男子气概,而他们从情人身上看到了这些美德。柏拉图不认为同性之家的爱恋是可耻不被接受的,相反他认为,是对方看中了某些特殊的品质和美德,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美。而美不能狭义定义为美貌。《会饮篇》中的美少年阿尔基弼亚德爱慕苏格拉底,曾多次表白苏格拉底。而苏格拉提则认为自己没有提升阿尔基修养的本领,要是那样的话,他就有一种惊人的美比阿尔基的美貌还要高明。阿尔基被苏格拉底的思想、品德充满了哲理的语言折服,并认为这引导崇高的目标,有助于追求美和高尚。

或许真的为了避免人口的膨胀带来的一些恶果,还有男性之间因为社交、文化、战争接触较多,当时社会鼓励男性交往的原因,古希腊对同性的态度是宽容的。我们看到从古希腊时代,神话中就出现的特殊的恋情是从人类始祖开始的,上升到一个层面上来看,也就是柏拉图提出的美德,而不只是情欲的吸引。这点可以为耽美做出了高尚的诠释,而不是与同性恋的情感相提并论。由天上的,提升到神仙眷侣般的境界,自然是深得读者的心声的。

三、价值观的美

“价值观的沦丧抑或是社会文化的缺失——当‘耽美成为一种亚文化的流行”[1]其实耽美文化作者并没有下降到价值观或者道德的沦丧,相反,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宽度和广度和一般人不一样,从一个角度切入,只是不符合社会的主文化。却符合了《会饮篇》中的对“美”和“爱”的导向。重点是,耽美文学虽是表达美少年的情谊,但耽美文学多以女性作家为主,她们多寄托自己的情绪,通过双男性的角度,摆脱千年封建思想对女性的苛刻,不需要扣上不知廉耻的帽子,表达却是同一个对美和爱的向往,为添人间多情种。人有一种寻求超越自我的驾驭感,往往越是不可能的、虐心、禁忌,生死,越想得到。自古多情的人往往受人追捧。女性作家力求表現细腻的情,求而不得,内心的煎熬和挣扎。

结语: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1970年发展为七层说,后三层需要为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在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和美的实现。[5]市面上出现类似《镇魂》、《陈情令》亚文化题材是否是昙花一现,如同当年的“朋克文化”、“嬉皮士”等一概正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冲击并意味着取代主流文化,只是时代发展,百家争鸣的一种现象。快节奏的生活气息让通俗、低俗的文化夹杂其中,看惯了痴男怨女的男女情爱,快餐文化让人期待纯粹的爱情,纯粹的事物部分男女,对现实的失望,对生活的疲惫,衍生了创新。耽美文学也有其局限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不再局限于家庭,她们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思想、文化、地位,和男人一样平等,同样也可以达到精神的共鸣,追求柏拉图式的美德和学识同样在她们身上也有。而耽美故事里的两个男主都是美男子,气质、智慧和精神的吸引,符合柏拉图对美和爱的追求,当然目前社会颜值控还是占主导,主人公对生活的适应,纯粹的情谊和爱恋,周围人的宽容和包容,但事实并非如此。[1]如同哥特式文学18世纪霍勒斯-沃波尔《奥特兰托城堡》到如今,还属于英语文学派系,却始终无法进入主流文学体系。无论如何,耽美文学仍旧徘徊在文学边缘领域上,不能被正统文学接受。痴迷它的同人女们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它的未知如同潘多拉的魔盒。[6]存在即有价值,时代的特性会呼唤出新型文章体裁出现,社会和时代也需要多种声音,多元化发展。耽美的产生有其自身和社会的原因,总体是反射出一定的人群和特征。耽美多描述历经风雨的情谊,让人有美感的享受,让读者心存善,也有积极向上的因素,不完全是颓废的,低俗的,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会像哥特式文化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化或演变。

注释:

[1]田旭,价值观的沦丧抑或是社会文化的缺失——当“耽美”成为一种亚文化的流行指标,《时代文学》,2008年第5期.

[2]柏拉图,《会饮篇》,翻译:王太庆,商务处版社,2013.1.

[3]复旦大学 樊丽萍,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浅析古希腊人的爱情观.

[4]普鲁塔克,吴奚真 ,《亚历山大大帝传》,团结出版社,page 56.

[5]王伟,“耽美”:边缘的愉悦——对耽美网络剧的考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1 期,72-74.

[6]金可盈、伯明翰学派理论下耽美网剧的收编和抵抗——以《镇魂》为例,《传媒论坛》第三期,114-115,(2020)03-0114-02.

猜你喜欢
自然主义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女装设计中的自然主义元素渗透研究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浅谈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自然主义的睡莲
自然主义教育观适应性研究
浅析柏辽兹音乐中自然主义特征
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从《竹栅门》看国木田独步自然主义倾向及其特点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