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
数字基建的建设者一定要以提升用户体验来促进5G和数字基建。
行业体验
无人机送货。在偏僻地区有些孤寡老人可能遭到社会的抛弃。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无人机送货,可以给偏僻地带、交通不便的人们提供最为便捷的送货服务。——这是物流行业为偏僻地区老百姓提供的体验。
AI家电普及。回家前使用智能手机下达指令,到家后,饭菜、浴缸热水均备好。电冰箱缺什么?剩多少?过期否?冰箱门上可显示。口述指令,电冰箱会直接下单给送货公司,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智能医疗与监护。利用高智能的护理机器人,让病瘫者能生活自理,解除老年人或病人寂寞。通过远距离监护,掌握老人健康、精神状况,测量血压,通过智能化坐便器测血糖值、尿酸值等,从粪便与尿液中检查是否有癌症等。——这是医疗行业为老年人、病人提供的健康体验。
全自动驾驶。将交通事故消灭为零,通过网约车系统,打造“共享汽车”社会。全自动驾驶巴士24小时服务。即使在偏僻乡村,无人驾驶巴士可提供最便捷与不间断服务。孩子上学,老人外出,无人驾驶巴士将成为人们生活伙伴。——这是汽车行业为老百姓提供的出行体验。
上述体验的实现,需要工业互联网平台、5G等数字基础设施。5G已经为一些行业带来更好的体验,但体验场景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可以预见,在机械制造业中,未来移动机器人的应用会越来越普遍。移动机器人不仅可以承担车间中物料搬运、机床的上下料等简单工作,甚至可以处理一些更精细的、技术性操作。一台移动机器人可以看管多台机床,一个车间将有多台移动机器人。多机器人协同作业,需要通过机器人内部和外部的智能感知,需要通过网络传输采集的信号,及时判断做出控制决策,并及时向机器人发出控制指令,保证多机器人安全、高效地协同完成任务。
更进一步,未来云化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会越来越多,如工地、某些危险或恶劣的环境等。云化机器人的大脑在云端,现实场景中的机器人只是躯壳。云化机器人更需要对环境的感知判断、各种数据(包括非结构化)的及时传输和分析、机器人之间的协同作业。对不同场景应用的云化机器人要求也不一样,这正是5G极佳的应用场合。
专业体验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企业中,很多智能软件或产品是供专业人员使用的。这种智能软件或产品当然应该基于专业人员的体验。
很多软硬件产品的设计中都强调要统一考虑“人—机器—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优化,也就是说要使机器的设计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人安全、高效、舒适的工作。有一些专门的学术方法支撑类似的考虑,如人类工效学和人因工程学等。这些都和人的体验相关。但这些方法还不能完全覆盖专业人员体验问题,因为专业人员对某一专业领域问题的体验涉及到其对专业内在问题的洞察。因此,一个好的产品带来的专业体验不仅是环境舒适、操作方便之类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使之对专业问题有更深的洞察。
例如设备的维修,一个维修人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验的积累。目前,带有AR的智能系统逐步进入工业应用,但大部分解决方案只是简单地利用AR提高效率,只有极少数有意识地进行关于员工的大数据采集和专业经验沉淀。智能维修系统通过AR可对获得的工业大数据进行采集、过滤、沉淀、清洗等一系列处理操作,或从云端服务器获取分析处理结果——进行经验的沉淀及流程的优化,同时也帮助维修人员凝练维修知识与经验。这样的AR应用打通了人和机器的物理隔离,走完了大数据采集和输出的最后一米,能够客观地采集到工作中人的大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体验”水平不仅体现在AR带来的直观、快速定位、提高效率等,更重要的是实现维修经验的沉淀。或许有人问,人类专家不是一样可以沉淀维修经验吗?不同之处在于智能系统具有更高的感知能力,对数据具有更精细的过滤、清洗能力,对数据中潜藏的知识具有更强的挖掘能力……这些都是人类专家之能力所不能及的。人类专家从这样的智能系统中获得对领域问题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洞察,其专业体验自然也在更高的层次。
人感体验
现在,越来越多的AI驱动解决方案——被称为“情感计算”或“情感AI”——正在重新定义体验技术的方式。如汽车里内置的摄像头、麦克风、传感器会监测驾驶者的面部表情、声音,通过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时分析这些数据,基于AI的工具会温柔地与驾驶者交流。零售商有可能通过AI机器人进行用户细分,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相结合以实现个性化的客户互动。作为新兴的人感体验平台趋势的一部分,未来将有更多的公司通过加大技术的投入,更好地理解人类,给出更恰当的回应。
人感体验当然对互联和交互环境以及智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对人的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要更高,时延更低等。尤其是未来随着这种应用情景越来越多,5G将成为必然的配置。
肥沃体验的土壤
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本来就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推进数字经济千万不要从ICT到ICT。前文已经提到,5G/数字基建能给行业带来新的体验,而体验则能促进数字基建的建设。很多人把数字基建看成数字经济的土壤,其实非也,数字基建不过是数字经济园地的工具、养料等。真正的土壤——人的体验。
稍微体察一下百姓之烟火、产业之烟火,不难发现,关于5G和数字基建相关的体验土壤依然是贫瘠的。如何肥沃体验的土壤,这才真正是数字经济和数字基建的关键所在。
业界人士在数字-智能技术的体验中悄悄地推动他们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他们渴望在虚拟空间中能更容易体验和洞察到物理世界(如设备、制造过程)的本质。其中更有少数人能够把他们自己想象的体验变成超世界的存在——即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转型、洞察、想象能肥沃专业体验的土壤。
ICT企业不能只盯着建设5G基站之类的业务,数字经济以及5G离不开云环境、云平台,但仅有强大的云平台还不行,一定要有好的底层开发工具。
要有五彩缤纷的应用,APP不可或缺;涉及企业伙伴之间的技术合作以及数字平台之间的融合,API(应用程序接口)非常重要,它是企业面向合作伙伴提供微服務和数据的重要途径;还有些场合需要硬件加速器,如通用图形处理器(GPU)成为现代硬件加速技术的主力。APP、API、硬件加速器等都能够肥沃体验的土壤。
在推进数字基建的过程中,越是热潮滚滚而来的时候,越需要一份清醒。肥沃新体验的土壤才真正是5G和数字基建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涉及民生的体验的投入;政府的科技支持政策应该着力鼓励挖掘产业和专业体验相关的研发项目;ICT行业应该和应用产业协同挖掘、创造体验;投资商应该寻觅体验创意;从体验入手更容易吸引民间投资,让民间投资带动政府科技支持;在媒体上有更多关于体验经济及案例的宣传;边建设边体验,边体验边见效,应用产业才更容易实现项目的财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