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三篇导言文体观念辨析

2020-07-26 14:19王钰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导言文体

摘  要:一个时期的文学史也是一种文体的演变发展史,《中国新文学大系》是较早地系统编订文学史的重要史料,也是辨析文体观念重要著作。通过比较茅盾、鲁迅和郑伯奇的导言,可以辨析三人文体观念的差异以及对现代短篇小说的不同编选标准。

关键词:文体;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

作者简介:王钰(1996-),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

文体观念产生于文体发展的基础之上,文体观念的发生与文体的发生不同,独立的文体观念的发生要晚于一种文体的发生。一个时期的文学史也是一种文体的演变发展史,《中国新文学大系》是较早地系统编订文学史的重要史料,也是辨析文体观念重要著作。《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分为三部分,茅盾、鲁迅和郑伯奇分别以创作者和批评家的身份对“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短篇小说评述。三人评选的范围各不相同:茅盾编选的《小说一集》以文学研究会的作品为主,郑伯奇以创造社作品为主,鲁迅则编选独立于两个社团之外的作品。虽然三人的选择范围不同,但亦有个别作家被重复编选。入选的作品许多已是文学史上的“失踪者”,这些失踪者与幸存者们一起共同呈现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的最初样貌。通过三篇导言的辨析对照,或许可以看出三人的选择标准、文体观念的分歧。

一、《小说一集》导言文体观念辨析

茅盾将《文学革命论》作为新文学的开端,并认为新文学的创作落后于理论。茅盾认为这十年的小说创作是“进步”的,后五年要比前五年热闹许多。第一个十年的前期,小说创作还是十分寂寥,然而到了后期,小说却成为作者们青睐的文体。最早明确提出“短篇小说”概念的是胡适,他于1918年在《新青年》4卷5号发表《论短篇小说》一文,并对短篇小说这一文体下了定义,“用最经济的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之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之文章。”[1]胡适在定义时引用了美国学者汉密尔顿关于 Short-Story 的定义,并指出“短篇小说”在中国文学语境中的广泛含义:“凡不为长幅巨制之小说,无论笔记、杂纂、成书、单篇,皆可以‘短篇称之,未尝有所专指。”[2]胡适在举例时用的也是西方文学——都德《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以及莫泊桑的《二渔夫》等短篇小说。胡适在定义时,侧重于强调“人生一瞬”的手法,并将读者接受也纳入定义之中。而且此时“文章”一词和“小说”是可以通用的,胡适用“文章”为“小说”做释。

对照最早的短篇小说的作品选《小说一集》,茅盾在序言中将《文学革命论》作为新文学的开端,并认为新文学的创作落后于理论。茅盾认为这十年的小说创作是“进步”的,后五年要比前五年热闹许多。第一个十年的前期,小说创作还是十分寂寥,然而到了后期,小说却成为作者们青睐的文体。茅盾在评述第一个十年的短篇小说时,明确过自己的标准:“‘生活的偏枯,结果是文学的偏枯”[3],即提倡反映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反对概念化。茅盾在评价汪敬熙李渺世等人的小说时提到,这些小说可以算作“随笔”。可见第一个十年前期的小说创作大都是自身经历的改写,并无太多技术性。茅盾认为第一个十年中存在许多恋爱题材的小说,题材单一且水平不高,“农民小说”、“农村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作家创作视野的开拓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茅盾提到的“农民小说”、“农村小说”的作家就是鲁迅提出的“乡土小说”,但茅盾并未使用这一概念。乡土小说作家分别被茅盾、鲁迅收录在册,但评价方式却有不同。

二、《小说二集》导言文体观念辨析

鲁迅的序言可以和《中国小说史略》放在一起读,后者已是将小说这一文体作为撰史的对象。《小说二集序》可以看做是《中国小说史略》的延续。鲁迅负责编选的《小说二集》收录了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外的独立作家,包括他自己。鲁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是克制又客观的。鲁迅在谈及浅草—沉钟社的时候提到,该社的季刊“每一期都显示着努力: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现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一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4]鲁迅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浅草—沉钟社的文学观。鲁迅反对“身边的小小的悲歡”以及“很致力于优美”的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与茅盾的观点是相似的。

鲁迅是有现场命名能力的作家评论家,他将王鲁彦等人的作品命名为乡土文学,这一命名影响至今。乡土文学一词最早源于周作人,鲁迅将乡土文学的概念写入导言之中,有着盖棺定论的意味。茅盾并不认可乡土小说的概念,他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质疑了周作人提出的乡土文学的内涵,并认为除了乡土风情外还应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鲁迅在导言中将二者做了融合,使用了乡土文学一词,而茅盾仍保留了“农村小说”等概念。鲁迅在对第一个十年的小说进行评述的时候,对这一类型的小说进行了命名。结合《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对“乡土”这一题材是格外强调的。鲁迅并未坚持进化论的观点,他也提出“技术是不能和现在的好作家相比较的,但把时代记在心里,就知道那时候倒很少有随随便便的作品。内容当然更和现在不同了……后来,小说的地位提高了,作品也大进步,只是同时也孪生了一个兄弟,叫作‘滥造”[5]小说这一文体地位的提高在鲁迅看来并不代表着有更多好作品的出现。“把时代记在心里”是鲁迅看重的。

三、《小说三集》导言文体观念辨析

郑伯奇认为“文学不过是文化的部门”,是“生活和思想的交错的具象表现”,因此文学的进展“也就容易看出反覆的形迹来”[6]。郑伯奇并未避讳他创造社成员的身份,他在编选创造社作家小说选集时默认自己的社员身份,这与茅盾不同。郑伯奇编选的作品以前期创造社为主,他认为创造社的作品并不是完全的浪漫主义,而是有着强烈的关照现实的意味。郑伯奇为创造社正名以建立社团的合法地位。创造社所谓的革命的浪漫主义无法与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相抗衡,郑伯奇十分强调创造社对现实的书写以及社团的正确性。

郑伯奇在评述创造社小说时并未使用“私小说”、“轻小说”等概念,而这些是常常出现在当下文学史中的。郑伯奇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考量更多地从思想、内容出发,并以书写现實为准绳。郁达夫的作品中是存在文体混合的,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旧体诗,而这些并不在郑伯奇的评述之内。郑伯奇在评价郁达夫是用到了“狭邪小说”,他认为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是一种狭邪小说。狭邪小说是晚清时期的小说类型,郑的论述表明,新文学与晚清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体的发展、文体观念的形成上有所承继。郑伯奇对张资平、郁达夫的描写性变态的小说评价不高,认为是一种“歧路”,而对二人描写现实的作品颇加赞赏。这也可以看出他的选择标准。

郑伯奇在评述是是以西方的文学作品作为参照系的,他认为中国文学是对西方文学的“反覆”。三篇导言都有涉及到西方文学的作品、理论,而现代短篇小说文体的最初形成也与西方作品的译介相关。鲁迅周作人在编译的《域外小说集》中有“著者小传”和“卷末杂识”的部分,二人在对王尔德、莫泊桑、爱伦·坡等作家评价时常认可西方短篇小说“文体优长”,显示出较强的文体自觉意识。周瘦鹃1917年出版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也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积累了文体经验。

中国现代短篇白话小说是一种新兴的文体,这种文体与语言变革、报刊出版、作品译介等息息相关。《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是较早地有文学史意识地对小说这一文体进行编选,三篇序言以不同的范畴、不同的标准参差对照中呈现出不同的文体观念。《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并不全面,它是当时文学、文体观念的产物,例如沈从文自20年代中期起发表小说且颇有影响,但沈从文并未出现在大系当中。大系中的文体观念错综复杂,奠定了基本的文体类型与文体地位。小说成为当下的主流文体,而关于小说的文体观念并不清晰。当下区分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的标准是字数,而长的小说不一定有长篇小说的体量。对比当下期刊的短篇小说投稿标准,大都是“不得多于一万字”,有的要求不得少于六千。这样的“标准”其实与大系的要求、与五四期刊的要求已相去甚远。小说这一文体的划定标准是否可以按照字数篇幅划分,而这种划分又对小说的体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依然值得思考。

注释:

[1]胡适.论短篇小说[J].新青年,1918(4).

[2]胡适.论短篇小说[J].新青年,1918(4).

[3]茅盾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2.

[4]鲁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7).

[5]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郑伯奇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4).

猜你喜欢
导言文体
专题导言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导言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导言
导言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高二理科班导言课的实践与思考
学科导言课的首要任务是“缩距”
旅游景点介绍的文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