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鈜扬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安徽铜陵 244000)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其地壳丰度在0.01%左右,在史前,人类就使用铜制造武器和器皿,到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到达了巅峰,出现了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一大批美丽的青铜器。铜延展性好,导电性仅次于银,在电力行业有着重要作用,导热性强是高级散热器的主要材料。在国防、交通、工业设备和医学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用途,自然界中的铜主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常见铜矿石以铜的硫化物和氧化物形态出现,个别铜矿中会有自然铜的出现。铜矿石中铜含量差异很大,要精确测定铜矿石样品铜的含量,选择合适的方法尤为重要。
(1)光度法如铜试剂萃取光度法;
(2)极谱法如氢氧化铵-氯化铵底液极谱法;
(3)光谱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
(4)滴定法是目前对较高含量铜测试的主要方法,常见有碘量法和碘氟法,其中碘量法使用广泛;
(5)重量法是一种古老的分析方法,常见的有点解重量法。321地质队化验中心实验室常用的分析方法为碘量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
容量法中碘量法使用最为广泛,碘量法又分为长碘量法和短碘量法[1]。长碘量法的原理是试样分解后,分离富集铜,再次溶解后,使用淀粉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对于滤液中的铜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通过两者相加获得总铜含量。短碘量法只对溶解后富集的铜使用硫代硫酸钠滴定。长碘量法测量结果更为准确但是操作流程较长,短碘量法操作简便,尤其对设备要求简单,使用广泛。如图1所示。
图1 碘量法分析流程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利用空心阴极灯发出的特征辐射光,铜原子的特征波长为324.8nm,被火焰原子化器的铜原子基态原子吸收,被吸收的吸光度值与溶液中的铜含量成正比。以已知的铜标准溶液浓度作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作为纵坐标,通过一次拟合或者二次拟合的方式建立特征曲线标,根据试样的吸光度值,计算出铜的含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北京海光GGX-600型,波长为190~ 900nm,配铜空心阴极灯,光谱带宽自动切换,氘灯扣背景;电子天平:ME2004型,精确到0.000 1g;高纯铜片:纯度≥99.99%;硝酸(p=1.42g/mL);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300g/L);高纯水;碘化钾溶液(400g/L);高纯乙炔;盐酸(p=1.19g/mL);冰乙酸(p=1.05g/mL)(试剂出特别标注外均为分析纯)。[2]
本次实验选用了编号为KY-1和KY-2的两个样品,铜含量分别为17.12%和0.96%,下面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实验来分析方法适用性。
碘量法称取样品0.500 0g,精确到0.000 1g,通过盐酸低温加热去硫,再加入硝酸溶解铜和铜的化合物,加入氨水破坏硅酸盐,加入氯化铵-氢氧化铵小体积沉淀分离出干扰元素,萃取富集铜,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
原子吸收法称取0.100 0g试样(精确至0.000 1g,称样量视铜含量而定),使用盐酸硝酸溶解后蒸干,加入使用1+1盐酸溶解定容至50mL容量瓶中,摇匀,澄清后按标准曲线分析步骤,测得铜含量,每个样品重复检验5次。
对于含量为17.1%的KY-1号样品,火焰原子吸收法吸光度值过大无法直接测量出结果,试验中对其再次稀释20倍,使用5mL移液管分取至100mL容量瓶中。碘量法和原子吸收法实验所得结果见表1。
表1 KY-1号样品分析结果
从表1看出,对于铜含量较高的KY-1号样品,碘量法更为稳定,最大值为17.15%,最小值为17.10%,平均值为17.13%。滴定终点的误差仅仅相差一滴左右。而原子吸收法最大值17.36%,最小值16.85%,由于稀释倍数大,放大的误差,导致结果波动很大,虽然平均值与真实结果较为接近,但单次检测偏离较大。对于高含量的铜矿样品,碘量法比原子吸收法更加可靠。
而对于含量较低的KY-2号样品,由于铜含量低,滴定终点的判断尤为重要多一滴和少一滴对结果的影响十分巨大,此时原子吸收法5次检测结果的差距仅有0.01%,对比碘量法0.15%最大偏离,原子吸收法的优势巨大。原子吸收法较碘量法简便易操作,能够极大地提高实验室分析测试的效率,且通过分光光度计能够减少因为实验员技术水平和判断带来的误差。如表2所示。
表2 KY-2号样品分析结果
继续对两种方法适用的含量界限进行探讨。首先尝试通过减少对原子吸收的取样量来测量KY-1号样品,发现继续减少取样,称量带来的误差较大,较少的取样量也不能保证足够的代表性。而加大对碘量法的取样会导致样品处理过程变长,试样消解效果不理想。
将KY-1与KY-2各称取100g,混合通过棒磨机棒磨40min,此时所得样品编号为KY-3的样品含铜量大约在9.04%,此时再进行两种方法的对比实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KY-3号样品测量结果
结果发现KY-3号样品碘量法的最大值为9.06%,平均值为9.03%,终点判定误差很小。而原子吸收法由于稀释倍数的减少相较于KY-1号样品,偏离度明显变小,最大值为9.12%,最小值为8.96%,平均值为9.05%。虽然结果上仍然是碘量法更为稳定,但是生产中可对于此类样品可以使用原子吸收法,通过采用双样的方式分析,分析结果可行。
通过不同含量的铜矿石样品原子吸收法和碘量法分析的对比发现,对于高含量的铜矿石样品,尤其对于10%以上铜精矿石,短碘量法更为合适。而对于10%以下的样品使用原子吸收法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更适合于日常的生产过程。实际操作中对于含量在5%~10%的样品使用火焰原子吸收法使用双样实验能够满足分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