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恒,周奎龙,梁志杰,宋阳杰
(邢台市人民医院针灸科,河北 邢台 054031)
早期肩手综合症是一种常见于脑卒患者的临床并发症,主要发于中老年人群,绝多数患者会感觉到患侧肩疼痛、手指关节肿胀、肘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残疾,其发病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四,极大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为此,本文将具体研究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症的疗效,以给研究人员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如下。
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症患者2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0例。观察组:男性74例,女性56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5.14±6.43)岁,病程14~80天,平均病程(47.8±8.4)天。对照组:男性71例,女性59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36±6.29)岁,病程15~80天,平均病程(47.9±9.1)天。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肩三针方法治疗:用酒精将0.35 mm×40 mm的毫针进行消毒,在患者的患侧肩髃、天井、合谷、曲池、手三里以及外关6个穴位处,把毫针垂直刺入,然后以较小的幅度捻转毫针直至感到经气后,留针20分钟[2]。
观察组患者采用循经远取动法:利用患者疼痛部位与经络循行相结合方式进行针灸治疗,用酒精将0.35 mm×40 mm的毫针进行消毒,下针手法与对照组相同,肩前穴部位疼痛则在肩前、鱼际处下针;肩髃穴部位疼痛则在肩髃、合谷处下针;肩髎穴部位疼痛则在肩髎、中渚处下针;臑俞穴部位疼痛则在臑俞、后溪处下针;疼痛部位在2个以上则混合取穴下针[3]。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FMA评分情况。依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表现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将其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显效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轻微或完全消失,关节水肿情况改善明显,基本活动功能解除限制,未见肌肉萎缩情况,有效表示患者的疼痛与关节水肿有一定改善,但仍存在,关节活动功能有一定的限制,无效则表示患者的改善水平未达到前两者或无改善。
将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FM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FMA评分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FMA评分情况比较(±s)
?
数据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
肩手综合症在临床上可分为三期,分别是早期、后期和末期,在早期和后期可造成患者肩部、手部关节肿胀疼痛,使皮肤变薄,相比较前两者,末期造成的危害是永久性的,患者会永久丧失关节活动功能,并且还会引起肌肉挛缩,严重影响生活饮食,增加家庭负担[4]。为此,在肩手综合症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肩手综合症发病的机制并不是很明确,可以知道的是,中老年人的身体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差,增大了中风和脑猝的风险,肩手综合症常发生在中风和脑猝之后,故在出现肩手综合症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
肩手综合症在中医中属于一种痹症,主要通过舒通经络、散瘀活血的方式进行治疗。循经远取动法是一种动静结合的针刺疗法,它能在患者针灸治疗的同时观察患者的肢体运动程度[5]。并且根据不同部位的疼痛,采取针对性穴位下针可以有效的调和气血,缓解患者的肢体疼痛,减轻关节的浮肿,比起传统肩三针方法更能加强针刺部位的经络畅通。中医学认为身体各个部位的经络气血都汇聚于头部,头部穴位具有通调阳气和纵联周身的作用,经常按摩头部穴位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刺激经络神经畅通,故对头部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同时对肢体穴位予以观察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起到痛则不通的目的[6]。
综上所述,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症比起传统肩三针方法疗效跟我给显著,有利于患者肢体行动的改善,值得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