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谓,才华与“溜须”齐飞

2020-07-24 16:34李开周
环球人物 2020年14期
关键词:真宗丁谓封禅

李开周:专栏作家,理工科出身,做过测量和预算,痴迷历史。2006年开始职业写作,著有《武侠物理》《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摆一桌绝妙的宋朝茶席》等书。

宋真宗(968年—1022年)

名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995年被立为太子,997年即位。在位前期,勤于政事,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在位后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

丁谓(966年—1037年)

字谓之,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宰相、奸臣,与王钦若等人并称为“五鬼”。先后任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封晋国公。因作恶太多,最后被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司户参军。

寇准(961年—1023年)

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为人刚直,被太宗重用,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等部任职,1004年出任宰相。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讲了一个有关工程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皇宫失火,大殿要重修,任务交到了大臣丁谓手上。丁谓考察地形,计算工时,筹备物料,制订计划。然后,他把工匠召集起来,进入第一个环节——不是建房,而是在大街上挖沟。那沟既深又宽,沿着街道,曲曲折折,把汴河跟皇宫连通起来。

就是这条水路,解决了重修大殿所需建材的运输问题。陕西的巨木、豫西的条石都被装上船,顺流而下,从黄河漂到汴河,从汴河漂到皇宫,本来需要耗时半年才能备齐的建材,不到一个月就尽数到位了。之后,在丁谓的指挥下,工匠开始重修宫殿。修造用土来自新挖的那条沟,翻修完毕,留下大量破砖烂瓦、渣土等建筑垃圾,刚好又将新沟填埋。

沈括总结说:“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梦溪笔谈》补卷2《权智》)丁谓仅仅是挖了一条沟,就一举解决3个问题(建材运输、工程取土、垃圾回填),将工程总费用降到最低,帮朝廷省下亿万开支。可见这个丁谓聪明多智。

沈括还讲过一个故事,也与丁谓有关。1008年10月,宋真宗东封泰山,8位大臣一路护驾,丁谓在列。封禅完毕,真宗要赏大臣,准备给每人发一条镶金嵌玉的名贵腰带。当时,丁谓是财政大总管,知道真宗只有7条玉带,他还知道,真宗自己系着一条腰带,名曰“比玉”,比那7条玉带都要名贵。

丁谓使出一计,向真宗建议道:“不须发尚衣带,且可服之以谢,侯还京师,别赐可也。”(《梦溪笔谈》卷22)现在有8个大臣,皇上您只有7条玉带,每人分一条是不够的,微臣知道皇上想把自己的腰带添进去,您可千万别这么做,因为您的腰带太名贵了,我们可当不起。您可以按照品级顺序,先赏那7条玉带,谁的品级最低,等回到京城,再从宫廷宝库里拿一条给他也不迟。

品级最低之人,就是丁谓自己。宋真宗认为丁谓先人后己,大公无私,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可是一发玉带,8个大臣集体向真宗谢恩,只有丁谓没玉带,显得很不协调。宋真宗皱了皱眉,对太监说:“把朕那条‘比玉拿来,去给丁爱卿系上。”就这样,丁谓如愿以偿,得到了那条最名贵的腰带。

故事讲到这里,一直没说丁谓是谁。他曾是寇准的下属,后来成了寇准的对头。寇准其人,众所周知,电影、电视剧和戏曲里都没少演他,总操着一口浓重的关西口音,总能用鸡贼的巧计对付奸臣。不过,真实的寇准从不鸡贼,反倒是性情豪爽,脾气刚直,经常对同僚和下属发飙,偶尔跟皇帝当面争执。跟寇准比起来,丁谓才是鸡贼。

丁谓打小就聪明。3岁那年,他见同族哥哥们行冠礼,觉得好玩,也闹着戴冠。祖母说:“汝能讽五七言诗数十章,当从汝。”(丁谓《青衿集》自序)只要你能背上几十首古诗,奶奶就给你戴冠。丁谓连夜背诗,到了第二天,几十首古诗,一口气背下来,一字不差。

丁谓还勤奋好学。刚满14岁,他就通过了地方官举行的解试,成了舉人;20岁时,他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策论,声名鹊起;26岁,他去拜见文坛领袖王禹偁,王禹偁读完他的文章,赞不绝口:“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宋史·丁谓传》)将丁谓比成韩愈和柳宗元那样不世出的奇才;27岁,丁谓考中进士,名列第四,仅次于状元、榜眼和探花。

这样的丁谓,进了官场自然如鱼得水。他当通判(相当于副市长),当转运使(相当于副省长),当安抚使(相当于省委书记),当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在江西、福建、四川、河北都任过职。他既审过案,也平过叛,既管过钱,也带过兵,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把工作完成得出色。别人查不了的案子,他雷厉风行搞定;别人理不清的账目,他三下五除二就理清了;不但把账理清,他还能创立新的账表和税则,汇编成册,上报朝廷,为全国官员立下标杆。他甚至非常勇敢,曾经单枪匹马闯进叛贼山洞,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对方归降。无论是工作、管理,还是应变能力,丁谓都表现得很突出,堪称天才型能臣。

作为宰相,寇准能力强,脾气大,喜欢嘲笑人,轻易不服人,却很欣赏丁谓,屡次向宋真宗的老师、元老重臣李沆推荐丁谓。李沆说:“丁谓确实有才,但是人品有问题,不可以提拔他。”寇准反问道:“像丁谓这么聪明的人,就算您想压制他,能压制得了吗?”

寇准说得对,没人挡得住丁谓平步青云的势头——因为他不仅有能力,还擅长拍马屁。宋真宗爱慕虚荣,想学秦始皇封泰山,群臣大多反对,丁谓揣摩帝心,变着法儿地迎合。他当地方官时,必向真宗奏报祥瑞,还用实物证明,例如遮天蔽日的仙鹤和成千上万的灵芝草。宋真宗担心封禅会劳民伤财,丁谓就努力筹款,想尽办法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皇帝的后顾之忧。宋真宗钓鱼,鱼不上钩,丁谓写诗:“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钓迟。”意思是鱼儿为啥不上钩?因为在陛下这样的圣明天子面前,它们自惭形秽,不好意思上来嘛!

丁谓有才,所以能拍精致的马屁。连“溜须”这个词,都是后人根据他的故事创造出来的。

寇准当宰相那会儿,丁谓当副相,两大相臣一起用餐,寇准的胡须沾上了饭菜,丁谓亲自上前,给寇准擦拭。寇准认为这样做太过分,批评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也?”你是副宰相,属于朝廷重臣,怎么能降低人格,给我这个宰相擦胡须呢?“溜须”一词指代巴结、讨好之意便由此而来。听了寇准的批评,丁谓有何反应?《宋史》上记载:“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意思是说丁谓被批评恼了,怀恨在心,从此开始陷害寇准。

想陷害寇准,就得抓住寇准的把柄。丁谓极有耐心,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真宗重病期间,他与执掌实权的刘皇后攀上关系,进而逐个整倒寇准在宫里的内应,最后一举发难,说寇准妄图废立太子。丁谓的举报让宋真宗大为震怒,寇准很快被发配岭南,丁谓便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丁谓当上宰相后,少数朝臣依附他,多数朝臣批判他。批判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忘恩负义,构陷寇准;二是希图上意,怂恿真宗封禅,把国家财政折腾出一个大窟窿。

皇帝封禅要大建行宫,减免赋税,犒赏臣民,升许多人的官,确实是一件非常耗钱的事。丁谓支持封禅,对财政不利,全国上下假造祥瑞,更是让朝臣和国民道德水平集体滑坡。但是在皇权的威逼利诱之下,并非只有丁谓一个人支持封禅,许多有声望的大臣最后都支持了,其中还包括寇准。因为不支持就会被降级、罢官,为挽回官位,寇准也像丁谓一样虚报祥瑞,投宋真宗的欢心。

丁谓当宰相时,结交的私党并不多,其中有王钦若、陈彭年、刘承珪、林特四个人。他们都是聪明多智,才能出众,只因为跟丁谓一个鼻孔出气,不随大流批判丁谓,所以被主流舆论骂为“五鬼”。在主流舆论的批判下,丁谓等人不得不将全部的聪明才智拿出来,借助皇权的力量,用阴谋诡计将反对派一一斗倒。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大臣相对有风骨,在皇权面前不那么噤若寒蝉。但宋朝大臣也特别喜欢“抓坏蛋”和“斗小人”,一个人的行政能力无论有多强,无论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只要在私德上不符合“君子”的要求,那就成了奸邪,被群起而攻之。就像才華出众的丁谓,本质上并不算太坏,之所以成为奸臣,很大程度上是被道德卫士们逼出来的。在那样的官场生态和环境中,试问能有几人独善其身?

猜你喜欢
真宗丁谓封禅
丁谓,才华与“溜须”齐飞
一席话救百人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宋祁生平考
名臣的遗憾
王旦的胸怀
封禅述略
学会变通,远离职场“冷宫”
名臣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