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锋
[摘 要] 马铃薯是一种适应性强、产量高、分布广泛、营养丰富的宜粮宜菜的经济作物。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为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十分关键。掌握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有利于培育优良的马铃薯品种,提高马铃薯品质。本文主要总结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种薯处理;适时播种;出苗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7-111-2
马铃薯作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以进行副食品加工,在食品领域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马铃薯中含有淀粉8%~29%、蛋白质0.7%~4.6%,同时马铃薯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上佳的粮菜兼备作物。为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推广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下面针对丰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进行分析,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支撑。
1 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关键点
1.1 选用良种
马铃薯可被多样病毒感染,目前以抗Y病毒和纺锤形块茎类病毒为重点,进行种薯无毒化选育。通过长期栽培的种薯,对Y病毒具有一定的抗性,利用茎尖组织培养法,培育优良的无毒种薯,建立马铃薯无病毒良种繁育体系,是预防病毒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1.2 合理密植
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与单株结薯量是决定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因而密度是影响产量的决定因素。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在当前生产水平下以667 m2栽植3 800~5 200株为宜。通过宽窄行或放宽行、株(穴)距等方式增加种植密度。
1.3 及时补苗
马铃薯出齐后,有缺苗的要及时补苗。经田间试验观察,单行缺苗1株,因为营养面积的扩大,可以补偿缺株损失的50%,两侧相邻的植株具有补偿作用。但行内缺苗过多,形成断垄,对产量影响巨大。补苗前挖除缺穴内的病烂薯及周边土后再补苗。
1.4 施肥
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求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全生育期内又以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肥最多。基肥是基础,使用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基肥的使用量占施肥总量的80%左右。在现蕾期667 m2追施硫酸钾10 kg,追肥7 d后667 m2使用10 kg复合肥追施一次肥水,在发挥个体植株生产潜力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达到丰产目的。
2 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2.1 播前土壤处理
为有效利用土地肥力和预防土传病虫害,马铃薯栽培应与豆类、谷类作物进行轮作,尽量避免与茄科(如番茄、辣椒、茄子、烟草等)、块根类(如番薯)作物轮作。选择富含有机质、土层疏松通透地块种植。667 m2施纯厩肥1~2 t,整地做成宽2~3 cm、高30~35 cm的畦,两畦间沟距和沟深各25~30 cm。
2.2 播前种薯处理
①种薯出芽长1 cm左右时出窖,为使种薯均匀见光,将种薯平铺在光亮室内,当萌发的白芽变成绿芽时切块播种。
②將选好的种薯晾干,放在阴凉的地方,低层铺一层湿沙或湿锯屑,再盖上塑料薄膜保温,湿沙或湿锯屑保持温度15~20 ℃,10~15 d芽眼开始发芽。
③为节约用种量、打破种薯休眠,促进发芽及出苗,对种薯进行切块。切块方式不当,易引发病害传播。以切成20~30 g薯块为宜。切块太小,前期养分和水分不足,影响马铃薯产量;切块过大,造成种薯浪费。北方肥力中等地块667 m2用种量以150 kg左右为宜,间套667 m2用种量以100~120 kg为宜。切块前,剔除病薯,对刀具进行消毒。自薯顶至脐部纵切,以每一切块都有芽眼为宜;如果种薯较大,切块从脐部按芽眼顺序螺旋向顶部斜切,再从顶部沿顶芽中间切为两块。种薯较小(一般以20~50 g健壮的整薯为宜),采取免切法,即整薯作种。免切法可避免切刀传病,对减轻青枯病、疮痂病、环腐病等有显著效果。同时,利用种薯的顶端优势并保存整薯养分、水分,抗旱能力较强。田间试验发现,整薯播种出苗健壮整齐、前中期生长旺盛、膨大期结薯数明显增加。此外,整薯播种可667 m2节省用种量20%~35%。
④种薯切块后,用40%福尔马林兑水200份,催芽前浸种5 min后,薄膜覆盖闷蒸2 h左右,堆成薄层通风晾干,能较好地预防疮痂病、粉痂病等病害。
2.3 适时播种
以商洛市为例,气温稳定在5~7 ℃,即10 cm土温恒定在7~8 ℃时开始播种。
2.4 出苗管理
试验观察发现,马铃薯从播种到幼苗出土需28~32 d。出苗期间及时中耕除草、补水追肥,确保早出苗、出全苗、促壮苗,是奠定丰产基础的关键。
2.5 中耕除草及培土
马铃薯苗高约10 cm时进行锄草松土,中耕除草能促进马铃薯根系萌生、匍匐茎伸展及块茎膨大。第1次浅培土,培土高度以不超过5 cm为宜;现蕾期进行高培土,培土要宽而厚,高度以15~18 cm为宜。中耕除草时,尽可能避免伤及植株下部叶片。
3 结语
运用好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掌握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及时查苗补苗、适时追肥等关键技术要点,能有效提高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保证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