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华
摘要:水稻稻瘟病作为水稻生产过程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会对水稻的高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本文就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水稻稻瘟病的田间症状,提出了其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希望能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又被称为稻热病或者火烧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并且危害最为严重的一个病害。作为一种真菌性病害,水稻稻瘟病在全球范围内均可发生,尤其高发于气候温和的沿江地带或者存在较长时间雾霾的山区,该病害不仅具有突发性及流行性的特点,同时会导致水稻的严重减产,甚至可能引起水稻的绝收。因而,对水稻稻瘟病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因素
1.1 品种抗性
水稻品种抗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稻瘟病的发生以及发病的严重程度。在刚刚引入一些水稻品种时,可能会出现程度较轻的稻瘟病,但是在几年的连续种植以后,其稻瘟病的发病程度会逐渐增加。当前,相当一部分地区所采用的水稻品种为垂直抗性品种,并不具备水平抗性的能力,由于水稻种植品种过于单一,导致其在大面积种植以后各种导致稻瘟病的病原菌会出现不断积累的情况,进而导致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
1.2 气象因素
温度、光照、湿度和风等都是影响水稻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在这几个气象因素当中,温度和湿度存在着互相关联的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稻瘟病的流行。例如,在温度23-30℃,同时相对湿度超过92%的环境当中,更容易促进病菌的生长繁殖,进而加大病害的流行强度;如果光照不足,同时稻株的组织处于较为柔弱的状态,也容易导致水稻抗病性的降低,进而引起病害的流行;风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病菌孢子的传播,但是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同时空气较为干燥的晴天,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及侵入极有可能受到抑制[1]。
1.3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措施的科学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水稻的抗病性能造成影响。在实际的栽培管理过程中,插秧密度过大往往会对通风及透光造成影响,同时随着田间湿度的不断增加,病菌传播和发病的速度会逐渐加快。此外,如果管理过于粗放,在栽培过程中施肥不当、盲目增施氮肥、长期灌深水、排水不良、杂草丛生等问题,都会增加水稻的感病率,进而导致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以及蔓延。
2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
水稻稻瘟病可以发生于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它主要危害水稻的地上部分。根据其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及谷粒瘟。
2.1 苗瘟
苗瘟主要发生于水稻的3叶之前,通常多发于2-3叶之间,苗瘟的发生常常是由于稻種中所携带的病原菌而引起。在苗瘟发生后,水稻秧苗的颜色会逐渐转变为枯黄,同时其基部的颜色变为黑褐色,叶片逐渐褪绿并转变为淡红褐色,最终导致整株秧苗的死亡。
2.2 叶瘟
叶瘟主要发生于叶片上,在叶鞘上也有少量发生的情况。在秧田期至抽穗期叶瘟均可发生,尤其是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其发病程度较为严重。叶瘟可以分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及白点型等多个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2.2.1 急性型
在急性型叶瘟发生以后,叶片上可见椭圆形或者近圆形,颜色为灰绿色或者暗绿色的病斑,在叶片的正面和反面均可见褐色霉层。
2.2.2 慢性型
在发病初期,叶片上可见暗绿色的小病斑,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斑的面积逐渐增大,呈中间大两头尖的梭形,病斑边缘部位的颜色变为褐色,在病斑最边缘可以看到一层淡黄色的晕圈,其中间部位的颜色为灰白色,常常延伸出褐色坏死线;如果气候较为潮湿,在叶背会出现一层灰色的霉层,接着病斑逐渐相连并形成不规则的大斑块。
2.2.3 褐点型
褐点型主要发生于老叶片,常常导致叶脉间出现褐色斑点,其孢子量很少。
2.2.4 白点型
如果出现白点型叶瘟,在幼嫩的叶片上常常出现近圆形的白色小斑,但是不会产生孢子。
2.3 节瘟
节瘟多发于水稻抽穗后,在发病初期,第1-2稻节上常常出现黑褐色的小斑点,这些小斑点会围绕着稻节逐渐扩散,进而病斑的颜色变为黑色,同时植株极易被折断。在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白穗,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到了后期发病部位会逐渐出现干缩和坏死的现象。
2.4 穗颈瘟
穗颈瘟多发于穗颈、枝梗和穗轴等多个部位。在发病初期患病部位常常出现浅褐色的水渍状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最终导致穗颈节出现坏死的情况。如果穗颈瘟发生较早,常常容易导致白穗的出现;如果发病较迟,则常常引起籽粒的干瘪,进而对产量造成影响。当前针对穗颈瘟并无有效的药剂,因而必须提前对其进行有效预防。
2.5 谷粒瘟
谷粒瘟通常发生于谷壳和护颖上,如果发病较为严重常常导致水稻籽粒的颜色变为黑色。如果谷粒瘟发病较早,谷壳上常常出现椭圆形的病斑,病斑的中间部位颜色为灰白色,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谷粒逐渐变瘪;如果谷粒瘟发病较晚,常常会导致椭圆型斑点或者褐色不规则形斑点的出现[2]。如果谷粒瘟发生于护颖,护颖的颜色会转变为褐色。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选择抗病品种
在进行水稻品种的选择过程中,应当选择具备较好质量、较高产量和较强抗病性能的优良品种。随着地区的不同,稻瘟病菌的生存情况常常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与此同时水稻的抗病性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而,在抗病品种的挑选过程中,还需对稻瘟病菌的生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对水稻的抗病性能加强研究,选择在本地区抗病性能优良的品种。
3.2 做好药剂预防工作
首先,在播种之前,需要采用70%的三环唑1 800倍液对种子浸泡24h,做好相关催芽及播种准备工作。
其次,在移栽前5天,还需采用70%的三环唑1 900倍液作为送嫁药对秧苗进行喷撒,从而对叶瘟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
此外,在缓苗以后,还需在每667m2的稻田中喷施100ml浓度为40%的稻瘟灵乳油或者80-100g浓度为40%的稻瘟灵可湿性粉剂。
另外,在抽穗期,要做好穗颈瘟的预防工作,可以将1 500ml 40%的稻瘟灵乳油兑水后进行喷雾防治,每隔10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2-3次。
3.3 消除田间病菌来源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田间稻草的处理工作,以防带菌稻草威胁水稻,进而导致稻瘟病的传染。对于已经感染了稻瘟病的田块,应在秋季对其进行翻土和松土,从而将携带有稻瘟病的遗留物质有效清除,进而保证插秧工作的顺利进行[3]。如果田块在前一年发生过稻瘟病,需要清除干净田地内的漂浮物及水稻秸秆等,从而使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减少。另外,如果以稻草作为肥料来源,必须保证其充分腐熟,从而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产生和增长。
3.4 加强监测及预测分析
为了对稻瘟病进行有效防治,提高水稻的生长效益,应当结合种植地的环境及气候条件,系统分析并且调查水稻的栽培情况和病菌的生长情况,进而获得水稻稻瘟病可能发生的概率。此外,还可以通过相关检测仪器来检测和分析水稻的患病情況,保证水稻稻瘟病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其监测准确度。
3.5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为了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其稻瘟病发生的概率,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必须做好其生长管理工作,结合水稻实际的生长特点,适时且适量的对其施加肥料,做好其水分的管理工作。在施肥过程中,需要对氮磷钾三种化肥配合使用,同时按照适当的比例为水稻追施农家肥,进而提高其抗病能力及生长能力。在对稻田进行灌水时,应当结合水稻的生长需求对其合理灌水,使水稻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提高其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俊,康永龙.水稻稻瘟病的特点及预防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8):78+80.
[2] 纪宗锐.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13):108-109.
[3] 黄丽萍.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0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