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王江科 葛爱兵
摘要:从后勤保障方式概念内涵和外延入手,通过厘清与相近概念的区别,深入认识其本质和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建设现代后勤,实现军队后勤向信息化转型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后勤保障方式;概念;后勤转型
后勤保障方式不仅是传统思维中某一次作战的保障方法、保障形式或保障法,更关系到保障力生成模式的整体转变,是建设现代后勤、实现后勤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课题,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厘清后勤保障方式的概念,深化对其内涵外延的认识,在研究起点上形成共识,对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界定内涵与外延
(一)后勤保障方式是一个综合概念
通常提到的后勤保障方式是一个综合而笼统的概念,是对后勤保障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的通称。后勤保障方式作为我军军事理论的特有概念,1997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正式将其列入词条,从此成为规范的军事用语,词条解释为:“后勤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形式。如按建制保障、按区域保障,以及交替保障、伴随保障等。”2011年版《军语》保留了这种定义,只是去掉了“基本”二字,并将其翻译为“logistics support mode”。《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对后勤保障方式的解释是:“后勤保障方式(logistics support mode),是组织实施后勤保障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是完成后勤保障任务的重要手段。”《现代军事后勤科学总论》定义为:“所谓后勤保障方式,通常指后勤保障方法和形式的通称。”《军事后勤学》定义为:“后勤为保障对象提供物质条件与进行服务活动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进一步检索文献资料发现,绝大多数后勤著作与以上权威的后勤专业书籍高度一致,将后勤保障方式定义为“后勤保障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不难看出,这一定义源于对“方式”一词的阐释,《现代汉语词典》将“方式”解释为:“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后勤保障方式就可以自然地解释为“后勤保障所采取的方式和形式”。这样的定义略显直白浅显,却也框定了它的外延,实施后勤保障、组织后勤保障活动的一切方法和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后勤保障方式。例如,按保障关系,可分为建制保障、支援保障;按保障次序,可分为逐级保障、越级保障;按保障空间,可分为定点保障、区域保障、立体保障;按保障内容,可分为通用保障、专用保障;按后方勤务类型,可分为军需保障、弹药保障、卫勤保障、运输投送保障、营房保障;按保障组织实施,可分为伴随保障、巡回保障、交替保障、跃进保障、机动保障等。以上都是后勤保障方式,只是在运用的作战环境、适用场景、作用范围、应用对象和具体方法上有所区别。《军语》中列举的“按建制保障、按区域保障,以及交替保障、伴随保障”,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后勤保障方式是一个整体概念
后勤保障方式从整体上概括后勤保障力的实现方式,反映各保障要素之间的调整融合。从综合概念的层面认识后勤保障方式,只看到了表象,抓住了外在行为层面的含义,这还不够。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为了理解后勤保障方式这个基本概念,还需要探讨它的内涵。后勤最本质的属性是服务保障,实现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是对后勤工作的本质要求。从后勤保障的过程看,蕴含在后勤力量和资源中的后勤保障力,需要经历生成、聚合、投送、释放等阶段,才能实现与作战兵力武器的结合,最终释放形成战斗力。影响后勤保障力生成释放的基本条件,称之为保障力要素,既包括人员、物资、装备、设施等保障主体和保障资源组成的实体性要素,也包括后勤科技、后勤信息、后勤教育训练等通过作用于实体性要素发挥功能的渗透性要素,还包括后勤体制、后勤指挥、后勤管理、后勤动员等通过科学组织其他要素发挥效能的组合性要素。后勤保障力的真正形成不仅需要具有种类齐全、规模适度的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和组合性要素,还需要在保障活动实施中科学配置各保障力要素,构建各要素之间的稳定连接和结构关系。后勤保障方式解决的正是在一场战争、一场战役、一次战斗或一次具体作战行动中各保障力要素的配备组合和结构关系确立问题,通过对各保障要素的调整融合,实现与作战需求的精准对接,达成后勤保障力的有效释放。后勤保障方式的实质是参与实现后勤保障力的各保障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外在表现为后勤保障活动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因此,后勤保障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各保障力要素的简单加总、累积及各单项要素的优化,还要考虑运用适当的后勤保障方式,即具体作战条件下各种保障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调整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后勤系统的整体优化,发挥出最大的保障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后勤保障方式的内涵可以表述为,从整体上把握后勤保障实施过程,研究各保障要素的科学组合和结构优化问题,以实现后勤保障力精准高效释放的方法和形式。剥离表象这样理解后勤保障方式,有助于认识研究后勤保障方式的重大意义。
(三)后勤保障方式是一个表征概念
后勤保障方式是一定时期军队装备、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后勤保障发展水平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广义上看,后勤保障方式是難以穷尽的,各军兵种有不同的保障方式,具体的作战样式、作战环境、战法指导下保障方式也不同,但这些纷繁复杂、各式各样的后勤保障方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无法抹去的“背景”和“底色”——时代特征。冷兵器时代,军队作战需要的主要物资是粮草、兵器、衣甲、车马,以粮草为主,来源是“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形成了以携行、掠夺、就地征发和屯田为主的“就地取给”保障方式。热兵器时代,物资供应的重点逐步转为弹药、油料和技术器材,只能依靠后方前送,再分配给战场上各个部队,形成了以“后方供应”为主的后勤保障方式。机械化兵器时代,参战兵力兵器大大增多,对弹药、油料等作战物资的需求量显著提高,后勤保障严重依赖于公路、铁路、海上、空中、管线等运输手段,形成了以“立体保障”为主要特征的后勤保障方式。高技术兵器时代,战争形态逐渐演变为诸军兵种参加的联合作战,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多元,后勤指挥和保障关系复杂,战争持续时间短,作战进程快,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对后勤指挥控制和保障的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很高要求,“精确保障”是这一时期后勤保障方式的主要特征。从历史演进历程可以发现,在每一个时代,后勤保障方式除了保持上一时代的某些特征外,还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进步,正是这种与当时武器装备、军队编成、作战方式、保障手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点和进步显著提高了后勤保障力,适应了作战需求。还可以发现,在每一时期保障主体、保障对象、保障内容和保障手段都在与时俱进,通过对子系统的优化提升保障效能,但各要素的进步并不总是能使整体保障效能实现质的飞跃,关键还在于组织实施的方式。从就地取给到后方供应,再到立体保障、精确保障,后勤保障方式的改进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和作战变革,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只有子系统的优化升级,决定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后勤保障方式仍停留在上一个时代,没有进行本质上的“脱胎换骨”,也就难以形成适应当时作战需要的后勤保障力,从而限制指挥员的战法运用和部队战斗力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后勤保障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保障要素,更为关键的是后勤保障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将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特征的后勤保障的根本方法和形式,定义为狭义的后勤保障方式,如同社会生产方式、作战方式等同类型概念一样,狭义的后勤保障方式具有历史概括性,能够表征一个时代、一定时期的后勤保障发展水平。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后勤保障方式进行了界定:外延上,后勤保障方式是表征一个时代特征的后勤保障的根本方式和形式;内涵上,后勤保障方式是对各保障要素进行科学组合和结构优化,实现后勤保障力释放的方法和形式。
二、厘清与近似概念的异同
(一)后勤保障方式与作战方式
作战方式泛指作战形式、样式或方法,可以理解为战役战斗的表现形式、基本样式,也包括战役战斗中所涉及的指挥保障等方式方法。因此,作战方式包含后勤保障方式,保障方式也是军队生存和作战的方式。就两者相互关系而言,作战方式决定保障方式,作战方式的运用要求一定的后勤保障方式与之相适应,这体现了因果逻辑关系。反过来,保障方式支撑作战方式,不具备一定水平的保障方式,作战方式就无法实施,这表明客观条件制约主观意愿。现实中往往是有什么条件就打什么仗,保障方式对作战方式的制约作用体现得非常明显,战史中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充分说明了保障方式的重要性,保障方式是实施作战的基本条件,因此也要求对保障方式的研究要一定程度先于作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后勤保障方式与保障方法
《现代汉语词典》将“方式”解释为,“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可以看出,方式包含方法,方法是方式的子集。方式从总体上描述行为,方法描述不同情境状况下的具体行为。由此可以区分,后勤保障方式是特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特征的后勤保障的根本方法和形式。而后勤保障方法,也可称为后勤保障法,是后勤保障方式在具体作战环境中的应用。后勤保障方式具有基础性,从总体上解决后勤如何适应某一战争形态下的战法。后勤保障方法具有多样性、变化性、灵活性,解决如何在各种作战样式、作战环境、保障条件下具体实施保障。
(三)后勤保障方式与保障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军语》中并无保障模式的定义,但从战斗力生成模式、训练模式、教学模式等词条解释中可以发现,模式是指一整套相对稳定的方法、途径和标准形式,强调的是重复性、稳定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保障模式是指在某一类作战条件下实施后勤保障可参照的标准保障方法和形式。保障模式是相对固定、有章可循的,是人们主观设定的。而后勤保障方式是特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特征的后勤保障的根本方法和形式,后勤保障方式具有基础性和总体规定性,因而是客观的。
(四)后勤保障方式与保障手段
保障手段是指为达到保障目的而采取的具体途径,可以指一种具体的运输工具,如大型运输机。保障手段是构成后勤保障方式的基础要素之一,集中反映了保障方式的技术规定性,往往可以作为后勤保障方式发展进步的标志。但保障手段只是后勤保障能力在物的方面的体现,是静态要素。而后勤保障方式是对保障主体、保障对象、保障内容、保障手段等影响后勤保障能力的各个保障要素的组合、优化、整合,进而释放后勤保障力的实施方式,是动态过程。
(五)后勤保障方式与后勤保障
从内涵与外延上看,后勤保障方式似乎囊括了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与后勤保障无异,研究后勤保障方式就是研究后勤保障了。《军语》对后勤保障的解释为:“军队为满足作战、建设和生活需要而在后勤方面组织实施的保障。包括财务、物资、卫勤、军事交通运输、基建营房等方面的保障。”孙秀德在《军事后勤学》中这样定义:“后勤保障,是按照后勤保障体制,为有生力量系统和武器装备系统提供物质和技术手段的活动。”可以发现,后勤保障强调的是后勤保障的活动,既包括保障主体、保障对象、保障内容、保障手段等后勤保障要素,又包括后勤力量结构、保障理论等涉及保障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保障方式。后勤保障方式则是从某一个角度对后勤保障的描述,强调的是实施保障的方法和形式,关注的是各保障要素的调整融合,聚焦于静态的、蕴含在保障力量和物资中的保障力与保障对象结合,从而实现保障力释放的方法和途径。后勤保障方式从保障力实现的维度,在整体上把握后勤保障过程,符合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较少关注细节部分的特点,这可能也是后勤保障方式为我军特有概念的原因。
三、阐明现实指导意义
(一)理论上关注后勤学科基本问题
对后勤保障方式内涵与外延的分析研究,是对军事后勤学科基本问题的关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后勤学科理论体系。学科基本问题是支撑后勤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无论后勤建设、后勤保障,还是后勤防卫、后勤指挥,都围绕后勤保障能力的生成、运用、保存、管理等其中一方面问题展开。可以说,后勤保障能力是后勤学科的基本问题。而决定后勤保障能力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后勤人员、后勤物资、后勤装备、后勤设施,以及运输投送能力、指挥控制能力、专业保障水平等,从整体上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的就是后勤保障方式。
(二)认识上把握后勤保障发展阶段
研究粗线条、历史维度、反映时代特征的狭义上后勤保障方式,能够更为清晰地观察后勤保障方式的客观发展变化和趋势,理清后勤发展的逻辑线索。回顾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等战争形态演进历程,后勤保障方式经历了从就地取给到后方供应,从平面保障到立体保障,从粗放式保障到精确化保障的发展过程,与不同战争形态相适应的后勤保障方式呈现出迭代创新、继承发展的特征,通过不断克服和解决保障过程中的需求短板提高保障效能。后勤发展经历了以追求保障物资和技术数质量提升为主和以追求最有效保障手段為主的阶段,当前已经到了以追求最优化的保障方式为主的阶段。当保障物资规模数量的增加收效不高,保障手段的性能逐渐达到物理极限时,后勤保障方式的优化成为撬动“后勤雪球”的支点,实现保障能力跃升的“金钥匙”。
(三)机理上破解保障能力提升密码
从各保障要素的调整融合、关系优化角度剖析后勤保障方式内涵,是对传统教科书中后勤保障方式概念的突破,揭示了后勤保障方式的实质是后勤保障力生成模式的转变问题。军事创新源于军事理论的突破和科学认识的深化。美军的后勤转型,例如“聚焦后勤”“感应与反应后勤”,通过建立全资产可视系统、全球作战支援系统、战斗勤务保障控制系统等,充分发挥一体化网络信息系统的联接作用,将战场上的指挥中枢、保障力量、保障对象、保障资源、保障装备、作战单元紧密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信息流引导物资流、能量流的流向流量实施最优保障,大大提升了后勤保障效果,从而达到信息化战争“及时、准确、高效、集约”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美军的后勤转型,实质上就是后勤保障方式的根本转变,源于对后勤认知的深化、对原有概念的拓展。在牛顿经典力学的还原论框架下,我们习惯于孤立、静态地分析保障主体、保障内容、保障手段、保障对象等形成要素,或是从军需物资、卫勤、装备技术维修、军事交通等专业保障角度研究后勤保障方式,追求以单项要素或能力的提高达成整体保障能力的提升。对于后勤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巨系统,还应当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其内在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后勤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关联和匹配,通过不断优化信息流、物资流、能量流的互联互通,提升系统效率,提高保障能力。
(四)实践上提供后勤转型有力抓手
以美军为代表的一流军队后勤变革历程表明,后勤保障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形成并恰当运用符合时代特征和作战要求的后勤保障方式。后勤保障方式,从表面看是实施后勤保障的方式和形式,从实质看涉及保障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转变。围绕后勤保障方式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是实现后勤整体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开展后勤保障方式创新,能够起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我军要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后勤,需要在后勤保障方式上实现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从时代特征看是由“后方供应”转变为“信息主导”,从实现形式上看是在“需求迷雾”“资源迷雾”“战场迷雾”下概略预估转变为破除三大迷雾实施精准控制,从核心驱动力看是由机械力转变为信息力,从实现效果看是由粗放规模型转变为高效集约型。其中,一体化的网络信息系统能够避免因需求与资源“迷雾”、作战和保障力量繁杂、各级指挥和保障关系复杂而带来的保障效率低下,是新型后勤保障方式实现保障力跃升的核心要素,是当前我军亟待抓紧抓实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宋学先.现代军事后勤科学总论[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2] 王志国.军队后勤保障方式变革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3] 陈卫平,李勇.现代后勤“三大建设任务”理论解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陈佳,32515部队,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江科,62201部队,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专业硕士研究生;葛爱兵,32526部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