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宁波市农村文化礼堂作用发挥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0-07-24 16:33宁波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礼堂村民农村

宁波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自2013年宁波市正式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经过六年多的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29家(按全市500人以上的2107个行政村计算,覆盖率为82.06%)。2019年是宁波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目标的关键一年,为深入了解宁波市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实效,及时评估,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我们围绕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建设和作用发挥,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走访宁波10个区县(市)共91个农村文化礼堂,发放、收集调查问卷468份,访谈村民及村干部1000多人,得到较为翔实的一手资料。

宁波市文化礼堂作用发挥现状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被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规划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体系,并被列入民生实事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礼堂已成为党和政府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文化礼堂建设认可度高,以文化人、以文聚人效果开始显现。调查发现,91个村的村民对文化礼堂建设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可度,认为文化礼堂的建设对村里是好事,让村里人有了好去处,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90.13%的人认为近三年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向上,比以前好”(见图一),超过一半(50.62%)的人认为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好;93.83%的人对自己当前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度(见图二)。受访村民表示文化礼堂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成为村民集聚交流和获得知识的场所,部分村受访者也表达了对一些文化讲座和农家书屋的喜爱。而不少村干部表示,文化礼堂通过举办活动,宣扬村规民约、党的政策,不仅村民交流增多,情感拉近,无所事事的人也少了,农村更和谐稳定了。对农村近三年的发展变化认为“很好”的村民占比45.7%,“好”的占比48.15%;对农村未来发展表示有信心的占比86.4%。以文化礼堂为抓手的农村基层治理效果开始显现。

显著丰富乡村日常文化生活,较好满足村民娱乐社交等情感需求。以文化礼堂为平台载体,各种“送文化”“种文化”“赛文化”“育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不同文化活动内容的提供和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满足了农民日常生活娱乐和社交等需求,增强了村民之间的交往和情感联系。对91个文化礼堂的调查走访发现,作为村民文化娱乐休闲场所是文化礼堂功能最直观、最有效的体现。

有序开展文化教育传承活动,明显提升村民乡情认同与文化素质。从调查情况看,基本上所有文化礼堂都设有“两堂”(大礼堂、讲堂)、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等,以及基于这些功能场地的日常和节假日的活动计划安排,如春泥计划、志愿服务、舞蹈、素养培训、礼仪活动、非遗活动以及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挖掘、节假日民俗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对村民进行道德教化、文化熏陶的同时,也使一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增加了村民尤其是年轻群体对本村文化历史和乡土的情感认同。

逐渐形成主流价值宣传氛围,有效加强乡村思想政治引领。文化礼堂作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从其规划设计之初便具有阵地属性,承担着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引领的作用,纠正农村各种落后思想观念,化解组织弱化、虚化等问题和风险。从调查情况看,各文化礼堂,设有讲堂定期开设政策宣讲、主题教育等内容,在墙壁、走廊等处设有核心价值观、文化活动、政策法规、乡贤典型等展示内容,在乡村逐渐形成了主流价值宣传氛围和展示的空间,精神家园性质功能愈发明显,特别在培育“红色细胞”,打造“红色殿堂”,塑造“红色地带”等方面效果显著。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供给内容,显著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礼堂作为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在发展实践中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近年來,宁波市把文化礼堂作为高标准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打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版”。调查发现,文化礼堂的文化辐射和服务范围不断增大,农民享受多种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易得性都得到显著提高,一些条件好的村庄,公共服务水平已接近城镇居民,文化需求与城镇居民差距明显缩小。

逐步形成乡村治理平台机制,较好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文化礼堂在作为村民文化娱乐场所的同时,也已逐渐发展成为村内事务协调、村民议事等多功能治理平台,较好地推动了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根据调查,很多地方通过文化礼堂,对传统孝善文化、礼仪文化、家风家训、乡贤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挖掘展示,通过多种活动和庄严仪式,让村民参与、体验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得到滋养润化,提升道德文化素养,和睦邻里关系。如海曙区高桥镇民乐村,把村民说事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融入文化礼堂建设,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

宁波文化礼堂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方认识不足,能动性发挥不强。调查发现,对文化礼堂的建设,部分村委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能动性不强等问题。一是把文化礼堂仅作为一个村民活动娱乐场所,而对其作为乡村振兴、意识形态阵地和基层治理的战略性平台作用认识不够,对其建设管理重视不够,对群众宣传不够,村民认知和参与程度低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二是对文化礼堂如何建设、如何管理、如何扩大影响力和充分发挥功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等缺乏思路,被动接受任务多,主动思考发展少。三是部分村委及相关干部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动解决动力不足,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意识,如对上级政策、外部资源等的“等靠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礼堂作用的发挥。

内容供给能力整体较弱,特色资源挖掘不充分。文化礼堂内容供给能力偏弱或者不足是文化礼堂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相关人才和经费,部分文化活动内容无法开展。一些乡镇文化站缺乏专业人才,本地礼堂村文化活动开展、文艺队伍建设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区县(市)层面对经费补助主要还是集中在建设投入上,对建成后的文化礼堂的运行投入补助不够。二是供给内容存在过时和单一化,对村民缺乏吸引力,与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不匹配,农家书屋“低效运行”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文化内容供给的目标对象偏单一,供给内容主要针对中老年群体,针对青年群体的供给不足,年轻化、时尚化内容缺乏。四是部分礼堂在内容供给上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一村一品”尚未落实,礼仪活动、传统节日活动缺乏。

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运行能力普遍不足。一是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落实不够。不少文化礼堂未建立相应管理机制,一些文化礼堂虽有理事会制度的体现,实际并未真正运作起来。二是资金和人才普遍缺乏,影响文化礼堂活动开展。部分经济底子薄的行政村,无可用经费投入到村民的礼堂文化活动中,文化礼堂的管理员都是村干部兼任,没有经济报酬,工作的积极性也难以调动。一些文化礼堂管理员只会“管管文化礼堂钥匙”,懂得经营文化礼堂的“当家能手”和组织文艺队伍建设的“草根民星”非常缺乏。三是宣传传播不够,创新意识不足。调查发现,不少文化礼堂存在活动推广宣传少、信息传播不到位等情况。

服务对象不均衡,村民参与尚不充分。从调查看,文化礼堂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为中老年群体,其次是儿童,而青年群体参与度很低(见图三)。这造成在文化礼堂内容供给上以中老年人为主,对青年群体吸引力不足,形成不良循环。这是导致文化礼堂作用发挥不均衡、功能影响受限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是外来务工人员。从调查的各区县(市)91个村庄来看,普遍都有外来人口的存在,有的甚至超过本地人口八九倍之多。虽然他们和本地居民生活在同一个农村空间,但基于文化、地域造成的身份不同,实则为疏离群体,这和文化礼堂的建设初衷是不符的。调查中,在北仑区发现了两个相反的例子:一个是排斥外来人口,导致矛盾时有发生,文化礼堂认同感差;另一个则相反,通过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外来人口融入礼堂活动,形成了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建设发展不平衡和作用发挥差异性。调查发现,宁波文化礼堂的建设和作用发挥还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一类是硬件软件建设均很完善的,村民满意度高,甚至还能吸引邻村村民参与,有些文化礼堂还和乡村旅游结合,打出村落文化品牌,提升了村庄影响力。但调查也发现,部分文化礼堂在建设及功能发挥上与初衷有较大差距,活动少、开放少(甚至不开放)、无宣傳、形式主义、场地空闲浪费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这类许多村民都没有感知的文化礼堂,自然也不存在所谓的精神家园。

提升宁波文化礼堂作用发挥的几点思考

根据实地走访调查及发现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礼堂作用,需要上下一致、凝聚共识,需要内外合力、共同推进,以“堂”为型,以“礼”为魂,更要以“人”为神,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提高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文化礼堂建设和作用发挥的好坏,除了受本村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村委对文化礼堂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其重要性认识充分、重视,肯投入,即使条件稍差也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反之,则未必能建好用好,发挥其应有功能。在调查中,有部分礼堂硬件很好,场地设施“高大上”,但平时却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其功能主要是操办红白喜事酒席,文化礼堂作为基层文化综合体的功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要通过专题学习、考核等多种形式,提高村委尤其是书记、主任对文化礼堂建设目的和功能作用的认识,让他们对文化礼堂建设主动用心用力,立足本地本村实际,寻找本村文化礼堂的发展思路。

加强内容供给能力,突出特色和内涵吸引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省、市、区县(市)、镇乡(街道)四级文化礼堂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以主流价值为引领,加大优质内容和服务的供给,推动理论政策学习宣讲、“我们的节日”、文明养成、“一人一艺”等进礼堂活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菜单”,深挖本地文化资源特色,围绕节庆礼仪文化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等各种“种文化”“赛文化”“育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二是突出村民主体地位,增强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内生性的供给能力。发挥好现有的乡村文化能人(教师、医生、农技人员等)作用,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本村文化品牌,推动其与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移动新媒体相结合,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礼堂文化影响力。三是调动社会文化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入社会第三方文化公司来推动文化礼堂的日常活动开展、文艺团队建设、文化骨干培养和品牌文化活动培育。为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和潜力,尤其需要政府部门对农村文化志愿者给予更多的支持政策,采取更有力的扶持措施。

提高管理运行能力,创新作用发挥的机制。一是要推行、完善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推行村委领导下的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村文化礼堂运行管理机制,吸纳村干部、新乡贤、文化骨干及各行业成功热心人士等参与文化礼堂运行管理。二是完善星级创建与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标准,开展“一年一评”,加强动态管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推动文化礼堂的常态运行和长效发展。对复评不合格的文化礼堂予以降星、摘星等处理。三是推进搭建“市—区县(市)—镇乡(街道)—村”四级文化礼堂管理服务综合网络平台。推进智慧文化礼堂建设,运用新媒体、新信息技术加强对文化礼堂日常运行的服务、指导与监督管理。四是加强资金保障。推动各地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资金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考虑,在确保文化礼堂建设投入补助的同时,加大对文化礼堂建成后管理运行的资金投入补助,引导各级财政资金将对文化礼堂投入的重心逐步从“补助建”转移到“推动用”上来。探索“以堂养堂”新模式,增强文化礼堂的自我造血能力。五是要加强文化礼堂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文化文艺人才短缺的文化礼堂,可采用培育本土文化人才队伍与吸收借用外来人才和志愿服务队伍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农村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

辐射乡村空间不同主体,打造乡村文化共同体。一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在文化礼堂的管理、使用及文化培育上进一步细化内容。如对于青少年人群及外来务工者,活动内容重点建议多放在节假日或晚上,把一些优质的、主流价值显著的、参与性强的文体活动安排进去,增强对这类群体的吸引力。二是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礼仪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要开展仪式感强的文化活动。通过让村民参与仪式感强的活动,增强其情感体验和价值共鸣,进而增强其对村落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包容外来人口的参与。村干部、文化礼堂文艺骨干要带头主动邀请本村外来人口参与文化礼堂活动,建立外来人口的联络员机制,将文化礼堂建设成村落空间内各类群体和合共生、和谐共荣的精神大家园。

加强规划评估,打好文化礼堂“建管用育”组合拳。一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加强前期建设规划和后期发展评估、监督。及早启动全市及各区县(市)农村文化礼堂“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起草,将推动全市农村文化礼堂的常态运行和长效发展作为规划重点,推动宁波市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打好当前的“建管用育”组合拳,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推动文化礼堂的作用发挥。在礼堂建设上,要立足村民现实需求,将文化礼堂的展陈布展与实用功能空间有机结合起来,让建成后的文化礼堂能让村民实实在在用起来,凸显文化礼堂“建的宽度”;在礼堂管理上,要立足村民主体地位,将文化礼堂的管理权交到村民手中,增强村民“当家作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凸显文化礼堂“管的高度”;在礼堂使用上,要立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长远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各类活动,凸显文化礼堂“用的深度”;在礼堂文化培育上,要立足村落文化的传承、振兴和繁荣,创设载体,凸显礼堂文化“育的亮度”。

猜你喜欢
礼堂村民农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一声雷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