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的探索

2020-07-24 16:13胡瑞瑞许树辉阮小妹魏丰文
地理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亚马孙雨林森林

胡瑞瑞 许树辉 阮小妹 魏丰文

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人地关系是研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而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对未来社会公民树立科学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观具有先天的优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是高中地理教育的职责。基于此背景,在高中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一、环境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

1.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解决环境问题的需要。产业革命在全球的蔓延,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发展革新;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顽疾。而这些频发的生态问题追根究底是由于人类生态意识淡薄所造成的,环境意识支配着行为。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而正确意识的树立主要是依靠对行为主体进行环境教育。

(2)培养未来会格公民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是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但在实践生活中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不文明现象,日常所接触到的零碎环保知识还无法支撑学生自主践行环保义务。因此,通过地理学科进行环境教育渗透,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环境问题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对环保知识的认知水平,形成科学的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进而培养具有高地理素养的未来公民,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提供人才储备。

2.高中地理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1)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环境教育思想。地理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在人教版高中地理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必修一中环境教育有关内容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基础;必修二的环境教育内容是在综合利用环境资源的条件下开展一系列工农业及生产服务业等活动;而区域地理是综合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寻求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2)教学技术的革新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得益于科技的高速发展,高中地理教学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信息智慧化的特征,为教师提高环境教育渗透质量提供了便捷途径。如通过播放多媒体设备来展现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能让学生更直观深切地感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启发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價值,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地观。

二、环境教育渗透的高中地理教学组织(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例)

1.“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环境教育素材挖掘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选取于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中的第二章第二节,课文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大板块:森林的作用和破坏危害、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与生态脆弱性,以及亚马孙森林的开发计划与发展前途。该章节的环境教育素材丰富,获取途径颇多。

(1)从地理课文中挖掘环境教育素材。课文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其不仅是教师教学之本,也是向学生进行地理知识传授和环境观输出的重要渠道。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森林的保护开发”集中介绍了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但这样一个自然馈赠的珍贵宝库,却由于人类对它价值的错误追求,导致其面积逐年缩减,进而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阅读该段文字并联系后文亚马孙森林开发计划,可引起学生警醒,让学生意识到森林保护的迫切性,并明白森林保护不仅对自然生态有益,更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从“活动”模块中挖掘环境教育素材。“活动”模块区别于传统课文部分,这部分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深入理解知识,培养高阶思维。如在探讨亚马孙森林开发前途这一问题上,教师主持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原居民、政府官员以及伐木公司老板等角色,并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阐述观点。这一过程中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去思考雨林开发的前景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认知水平,让学生学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

(3)从“问题研究”模块中挖掘环境教育素材。“问题研究”模块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其主旨是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地理知识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地理态度。在“森林的保护与开发”中,“问题研究”主要是让学生探讨21世纪初我国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这里对国家政策转变的理解需要学生充分结合社会背景,利用地理综合思维来分析评价三江平原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对该问题的深入探究有助于锻炼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以长远的动态目光来审视资源开发问题,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环境教育渗透的教学设计

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将教育诸要素有序组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形成正确环境观。

基于环境教育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及地理课堂环境教育渗透的丰富素材,本文以高中地理人教版“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章节为例,沿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新知→运用新知→总结反思”的逻辑思路对“环境教育渗透”进行教学设计,以实现了解、掌握、运用和创新等学习过程的渐次深入。详细内容如下。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与脆弱性;了解亚马孙森林的开发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马孙雨林发展前途的探究分析,锻炼提高学生的思辨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观与人地观;增强环境道德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

地理核心素养:掌握区域认知方法,灵活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雨林开发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并在实际情景中锻炼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亚马孙森林的开发计划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问题

任务一:掌握森林的作用以及破坏危害

视频导入:播放《熊出没》森林砍伐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熊阻止森林开发,是因为森林有何特殊价值?

成果交流:结合课文,学生总结归纳森林的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同时,教师鼓励同学对给出的答案进行补充与质疑。

教师提问:作为全球最大的原始森林,亚马孙森林面积较20世纪70年代以前明显缩水,其他一些地方的原始森林甚至已经破坏殆尽……面对这些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森林面积一直减少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②明知道森林的重要价值,为什么人类对森林的不合理活动却一直未停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拨:森林面积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环境恶化的内在逻辑关系时刻都在警示人类,盲目追求森林的经济价值,忽视环境价值必将以人类自食恶果为结果。

设计理由:教学中选取与学生生活实践关联度高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提高环境教育的针对性。教学导入时以学生熟悉动画题材切入,围绕学生熟悉的森林主题渐次设问,为学生创建“最近发展区”,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促进学生对森林价值与破坏危害等环境知识的吸收与内化,认识环境知识学习的价值,明白“为什么”而学。

Ⅱ.探究新知

任务二:认识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知识铺垫: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养分循环示意图学习雨林的脆弱性。

问题探究:请学生结合雨林的脆弱性来学习认识“迁移农业”,交流讨论回答问题:①描述迁移农业的进行过程。②过度的迁移农业对雨林有何影响?

教师总结归纳要点。

教师点拨:通过对雨林的脆弱性和过度迁移农业的学习,我们发现雨林面积缩小主要因为雨林的脆弱特性让它极容易遭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破坏。这也启发我们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环境本体的保护;二是对人类活动进行约束。

设计理由:本节利用图文材料来引导学生学习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和过度迁移农业的重大影响,启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活动可以从环境本体与约束人类活动等多角度出发。随后,教师通过对“过度迁移农业”中教育要素的挖掘分析,加强环境问题和教材内容的联结,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原始、粗放的迁移农业已经不符合现今环保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合理开发森林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Ⅲ.运用新知

任务三:探究亚马孙森林开发前途

問题探究:巴西政府对亚马孙森林进行开发的根本原因是发展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原住民、政府官员以及伐木公司老板等角色立场,分小组探讨亚马孙雨林究竟是该开发还是保护?并提出合理建议。

学生组织讨论,并交流看法。

设计理由: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来探讨亚马孙发展前途问题,这一讨论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环境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环境知识解决问题。根据构建主义学者所提出的论点,学习是学生对外界知识主动探索与构建的过程。因此,本环节积极促进学生环保思维在亚马孙森林开发问题的自主交流中获得补充与启发,发挥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不断重新构建对环境的新认识,进而加深理解提高环境知识的运用能力,满足地理核心素养要求。

Ⅳ.总结反思

通过上述学习,同学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①学习完本课,你能否概括归纳出的环境知识要点?②如果换成相似环境问题,你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设计理由:依据加涅等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出的信息加工理论,学生使用自己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利于理解内化抽象的环境知识原理,促进环境知识的保持与提取。通过对上述问题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清环境知识要点与内在逻辑,构建系统的环境知识框架。同时,相似环境问题训练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吸收内化,提高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3.“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环境教育的课堂渗透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以具体的教学组织为依托。本文以韶关市九龄高级中学高一(7)班全体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森林的开发有保护”一课为案例,采用“问答式”的课堂组织模式来展开环境教育的渗透。

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笔者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教师系统授课部分,学生课堂研讨部分,以及最后的总结反思部分。

在教师系统授课部分,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下行组织方式。在学习“森林的作用以及破坏危害”与“雨林的脆弱性”两节内容时,主要依靠教师不断向学生抛出环境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进行。这部分环境教育的渗透主要是依靠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传授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境知识的认知水平,树立环保意识。因为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良好的环境知识基础,但又对当节内容未必全然了解,所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通过纠正和补充达到完全掌握的地步。

针对学生课堂研讨部分,采用学生互答或者是一问多答的平行组织方式。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探讨亚马孙森林开发问题,在这一环节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环境问题的热情,且在相互答辩的过程中促进灵感的启发,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增加课堂环境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最后的总结反思部分,采用学生问教师答的上行组织方式。该环节主要是学生独立地对所学环境知识进行思考总结,在发现问题时通过向教师提问获得针对性指导,加深对环境知识认知,进而获得感性认识,提高环境保护的道德认同感,切实提升环境教育的效果。

环境教育的渗透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教师应积极掌握环境教育知识与技能,灵活组合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为学生呈现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资助项目:2017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粤教高函〔2018〕-1号文);韶关学院第十六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SYJY20151614);2017年韶关学院质量工程项目(韶学院〔2017〕 -301号文);韶关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韶学院〔2015〕-305号文); 2018年度韶关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韶学院〔2018〕 -295号文);韶关学院UGS师范生协同培养教改项目(SYUGS201917);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0576018)。

猜你喜欢
亚马孙雨林森林
婆罗洲的热闹雨林
你知道“水下雨林”吗?
雨林游记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亚马孙森蚺(rán)
哈Q森林
亚马孙雨林探险
走进巴西热带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