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良
(作者系阿拉善盟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农牧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提升农牧民整体素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围绕农牧民素质提升,助力阿拉善乡村振兴,我们先后赴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与干部群众和农牧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符合新时代的实际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阿拉善盟在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产业兴旺方面。一是农牧民年龄偏大,收入渠道少。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在农牧区居住并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年龄偏大,创业致富能力不足;年轻力壮有知识的农牧民多选择外出打工;农牧民收入主要来自惠农惠牧政策收入和农牧业经营收入。二是农牧民学历不高,经营方式单一。农牧区人才流失严重,返乡创业氛围不浓,留守劳动力以妇女和年老体弱者为主,文化程度大多在高中以下;农牧民没有或缺乏创业意识,制约了农牧区产业发展。三是农牧民培训效果不好,农牧区新兴业态发育不足。此外,农牧区缺少致富带头人,电商、合作社等还处在起步阶段,普遍缺乏带动能力强、就业门路多、符合地区发展规划的产业项目。
生态宜居方面。一是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近几年,阿拉善盟农牧区规划建设有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仍滞后于城镇,一些嘎查村仍需加强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的建设力度。二是农牧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弱。农牧民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尚未形成,自律意识不强。三是公共服务不到位,管理滞后。
乡风文明方面。一是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一。二是存在大操大办之风,农牧民负担重。尽管阿拉善盟多数嘎查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但缺乏硬性条款,发挥作用有限。三是赌博、封建迷信、薄养厚葬等陋习依然存在。
治理有效方面。一是对农牧民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力度不够或缺失。对宗族势力治理方法欠缺,在村民代表推选、嘎查村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部分农牧民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二是“一约四会”等自治作用发挥不够。村规民约还没有完全走进农牧民自治实践,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等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还不健全。三是法治、德治成效还不够明显。农牧民遇事不找法、信访不信法,认为领导说话比法管用,有的甚至以身试法。农牧民在嘎查村组织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农牧民、十星家庭等先进评选活动中参与度不高,榜样的激励作用不够明显。
生活富裕方面。一是农牧区产业不发达,农牧民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对新型农牧民的要求。二是农牧区文化服务质量不高。全盟各嘎查村均已建成文化室、图书室,但利用率一般,很多农牧民没有阅读习惯,借阅很少。农牧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较少。三是不健康生活习惯影响农牧民身体素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牧民日常饮食比较油腻,晚上大多饮酒,生活方式不够健康。
提升农牧民整体素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为重要契机,以盟、旗区、苏木镇、嘎查村四级协同发力为着力点,以嘎查村突出问题整治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完善基础、扶持产业,带动农牧民生活富起来。
一是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牧区覆盖、城市文明向农牧区辐射。促进资源和要素集中集聚,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现代化农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兴农牧业经营主体,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发展现代农牧业。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布局,推动农业收缩发展、牧业适度发展、沙产业规模发展。坚持“有机、精品、高端”方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高端畜牧业、特色沙产业、精品林果业、休闲农牧业等特色产业。加快骆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沙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三是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别农牧民集中居住区、牧民分散居住区和城镇郊区,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持续开展“治六乱”行动,完善乡村规划,加强日常管理。结合“美丽庭院”创建,全面推行“户投、村收、镇运、旗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倡导垃圾分类,实施“清洁家园”行动,着力解决院内院外“脏乱差”问题。
综合施策,典型带动,引领农牧民素质强起来。一是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阿左旗成为自治区试点的基础上,成立1个中心、15个所、44个站,开展宣传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构建“8+N”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特别是组织涉农涉牧技术人员开展种养技术、经营本领、管理知识等培训,不断增强农牧民的致富本领。二是加强百姓宣讲。围绕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政策法规、核心价值、村规民约、实用技术、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等内容的基层宣讲,建立盟、旗区、苏木镇、嘎查村四级全覆盖的线上线下学习讲堂,通过与群众交流讲道理、邀请专业人员讲政策、村民典型讲故事等方式,增强农牧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依靠自己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三是建强“一约四会”。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组织各嘎查村采取“群众提、群众议、群众定”的方式,修订完善符合嘎查村实际、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力求“易记、易懂、易行”。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通过设立道德“红黑榜”,引导“一约四会”助力本村发展,调解民间纠纷,监督村风民风,服务红白事宜,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四是强化示范带动。注重党组织带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形成“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产业发展模式,分众分类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党员带头,要求嘎查村党员带头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落实“新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要求,为农牧民作好示范;注重先进典型带动,开展脱贫攻坚好典型、最美农牧民、十星家庭、最美家庭等典型评选活动,挖掘选树示范带动性强、群众认可度高的身边榜样。
聚焦问题、聚力整改,推动乡风民风好起来。一是改变“等靠要”思想。通过致富能手、脱贫攻坚典型上讲台和励志主题电影展映,引领农牧民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和俭朴节约传统美德,转变农牧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二是改变大操大办等不良习气。持续开展针对大操大办、好吃懒做、酗酒赌博、封建迷信、薄养厚葬的“刹五风”行动。将移风易俗与道德“红黑榜”相结合,充分发挥宣传劝导和教育监督作用,形成“婚丧事宜有人管、高价彩礼一起治、陈规陋习大家批、婚嫁新风人人赞”的新气象。三是改变落后生态观念,通过村村响、文化墙、学习讲堂等阵地,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和“生态文明在我村”主题教育活动,重点治理乱采滥伐、地膜污染、滥用农药、秸秆乱烧等问题。四是改变不健康生活习惯,充分发挥学习讲堂功能,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健康讲座,依托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健康理念、用药安全知识等,引导广大农牧民形成健康生活习惯。
阿拉善盟在各嘎查村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舞。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引导农牧民文化生活美起来。一是抓好农牧民文化生活。开展“守望相助好家园”农牧民文艺演出,激发农牧民群众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凝聚起农牧民同心筑梦、勤劳圆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组织乌兰牧骑深入基层、开展下乡演出,加大电影放映力度,不断丰富活跃农牧区文化生活。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阿拉善盟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指导手册》,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舞,着力打造一批农牧区核心价值观示范基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牧民素质提升全过程。三是培育嘎查村文艺队。按照宣传思想文化扶贫“十进村”要求,组织文化单位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建设村史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展示馆。注重乡土文化人才挖掘,在每个嘎查村打造一支群众身边的“乌兰牧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