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文俊
“臭”,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个鼻子(自)的形状,下边是一只犬。狗是嗅觉非常灵敏的动物,所以我们的祖先就用鼻子和狗的组合,来表达“闻气味”这样一种动作,可谓贴切至极。
“臭”字的本义是用鼻子辨别气味。引申泛指一切气味。由气味又引申为“难闻的气味”。如《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由“难闻的气味”推及给人的感受,再引申为“令人厌恶”。如“臭架子”“臭钱”“臭名远扬”。由“令人厌恶”的意思而用于骂人,还引申为“詈词”。如“臭小子”。
“臭”在古代还读为“xiù”,意思是“气味的总称”。如《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这里“臭”指香气。大意是: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臭味相投”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原指脾气、爱好等各方面一致。其中的“臭味”表示气味,也指同类;“相投”,则表示互相投合。该成语出自东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的“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意思是凡是亲属朋友弟子,气味相投合的人,聚会在一起来安葬他。冯梦龙《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这二位官人,为官也都清正,因此臭味相投。每遇公事之暇,或谈诗,或弈棋,或在花前竹下,开樽小饮,彼来此往,十分款洽。”
“臭味相投”后来也指有坏思想、坏作风的人在志趣、习惯等各方面都相同,彼此合得来,用于贬义。《水浒后传》九回:“那常州新任太守姓吕……与这丁廉访同年,又是两治下,况且祖父一般的奸佞,臭味相投,两个最称莫逆。”刘绍棠《蒲柳人家》:“麻雷子跟花鞋杜四臭味相投,狼狈为奸。”现在提到“臭味相投”,人们往往会想到同义词“沆瀣一气”。
因为“臭”的意思古今有了很多变化,所以“臭味相投”的意思也就随之改变。人们在阅读古今书籍时,就需要根据语境判断其所含褒贬之意。同时,在行文中亦应慎用之。
(冯忠方摘自《品汉字》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