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临床观察

2020-07-24 06:29吴文生
光明中医 2020年14期
关键词:性疾病盆腔炎包块

吴文生

盆腔炎性疾病在临床妇科属于常见病与多发病,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有资料报道称,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性观念的开放,盆腔炎性疾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临床上在对盆腔炎性疾病进行治疗时,西医药物的应用虽可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迅速改善,缓解临床症状,但其具备较高的复发率,无法取得理想的整体疗效。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盆腔炎的发病机理为胞宫胞脉中湿、热、瘀邪郁结,因而冲任气血失调而犯病,其中湿热瘀结型为主要疾病类型,湿热为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而瘀血则属于疾病发生后的病理产物,因此中医治疗时应以祛湿除热散结为原则[3]。本研究选取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120例,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年龄18~47岁,平均(35.5±4.6)岁;病程1~5个月,平均(2.2±0.3)个月。观察组年龄18~50岁,平均(37.1±5.2)岁;病程1~5个月,平均(2.1±0.5)个月。2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卫生部《妇产科学》中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5],主症包括:机体下腹固定位置胀痛或刺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腰骶胀痛;舌红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涩。②无盆腔感染性疾病。③入组前3个月未接受药物治疗。④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急性盆腔炎患者;妇科肿瘤疾病患者;细菌或滴虫引发的阴道炎患者;其它中医类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入组前3个月接受药物治疗;肝肾功能明显异常患者;精神异常患者;对研究用药过敏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西医药物治疗,注射用头孢唑肟(重庆市庆余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461,规格:1.5 g×10瓶)3.0 g联合奥硝唑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634,规格:100 ml:奥硝唑0.5 g与氯化钠0.9 g)0.5 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5 d。观察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首先为患者应用头孢唑肟、奥硝唑与盆腔炎Ⅰ号方进行治疗,头孢唑肟、奥硝唑的应用方法同对照组,盆腔炎Ⅰ号方:延胡索15 g,野菊花、蒲公英、香附、薏苡仁、白术、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当归、山药、党参各12 g,红藤、丹参、三棱、泽泻、 赤芍、莪术、山楂各9 g。每日1剂,早晚各1次,饭前30 min温服100 ml,连续治疗5 d。然后为患者实施侧穹窿注射联合盆腔炎Ⅱ号方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Ⅱ号方方药组成:蒲公英15 g,土茯苓、红藤、苍术、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鳖甲各12 g,鱼腥草、党参、苦参、茵陈、莪术、紫花地丁、透骨草、水蛭、三棱各9 g。指导患者将大便排空,在其夜间入睡前为其实施灌肠治疗,每日治疗1次。灌肠方法为:取100 ml盆腔炎Ⅱ号方汤剂装入灌肠袋,将灌肠袋出口端塞入到患者机体肛门内,塞入深度为20 cm左右,然后将调速器打开,使药液缓慢注入到肛门内,控制药液温度为36~37 ℃,药液保持时间需达到30 min,连续治疗10 d。侧穹窿注射药物及方法:采用地塞米松、奥硝唑、胎盘组织液以及庆大霉素进行混合,剂量分别为5 mg、20 ml、10 mg、2 ml,制备成混合液,指导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同时头部水平位置高于臀部,在开展常规消毒工作后,将患者机体侧穹窿进行充分暴露,应用碘伏开展消毒,采用10 ml注射液吸取混合液,在与宫颈外侧相距为1 cm的阴道穹窿处进针,进针方向和宫颈保持平行,进针深度为2~3 cm,在对混合液进行注射前,需开展抽吸操作,确定无血液流出,再将混合液注入。隔天开展1次治疗,左右侧交替注射,5次为一个治疗周期,在混合液注射后为患者实施微波理疗,时间为30 min。

1.5 观察指标①2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患者实施妇科检查结果为阴性体征,同时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情况,则为痊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为患者实施妇科检查,结果显示盆腔部位疼痛减轻,B超检查后发现盆腔包块体积较治疗前缩小超过2/3,盆腔积液减少较治疗前减少超过2/3,则为显效;临床症状轻微改善,B超检查后发现盆腔包块体积较治疗前缩小超过1/3,盆腔积液减少较治疗前减少超过1/3,但均不足2/3,则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B超检查后发现盆腔包块体积较治疗前缩小不足1/3,盆腔积液减少较治疗前减少不足1/3,则为无效[6]。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2组治疗前后B超检查情况,包括盆腔包块、附件增粗以及盆腔积液率。③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检查结果比较2组治疗前B超检查显示盆腔包块、附件增粗以及盆腔积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超检查显示盆腔包块、附件增粗以及盆腔积液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检查结果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治疗中发生皮疹1例,恶心1例;观察组治疗中发生皮疹2例,恶心1例。2组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未实施对症处理自行消失。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论著中无“盆腔炎”病名,根据疾病症状可纳入“经水不调”“经行腹痛”等范畴,中医认为致病因素主要为经行空虚或胞宫受到湿热侵袭,导致气血不畅,或邪热炽盛蕴积体内,对血脉造成损伤,因此疾病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化瘀软坚、活血止痛、扶正固本。

西医药物的应用可使盆腔炎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迅速缓解,但疾病复发率高,且随着抗生素的应用率提高,会使菌群平衡被打破,引发耐药菌的出现,使疾病治疗难度进一步提高,不利于预后改善。由于患者盆腔内具备丰富的血运,同时直肠黏膜与盆腔之间仅有一层黏膜作为屏障,因此应用中药汤剂实施灌肠,可使药物有效进入盆腔,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盆腔包块、附件增粗以及盆腔积液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药物治疗,可使疾病症状得到更为明显的改善。分析其原由,本次研究中所应用的盆腔炎Ⅰ号方中的丹参可通经止痛、活血祛瘀;蒲公英可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泽泻可利水渗湿。盆腔炎Ⅱ号方中的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鱼腥草、土茯苓、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可发挥清热解毒利湿功效;透骨草可发挥活血止痛功效;党参可发挥补气扶正功效;苦参、苍术、茵陈可发挥清热燥湿功效;水蛭、莪术、鳖甲以及三棱可发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诸药合用,可使盆腔血液循环得到促进,使盆腔粘连的结缔组织得到软化,使受损组织修复速度加快,消退水肿充血,加快炎症吸收[7]。侧穹窿注射可使药力保持集中,与病变部位直接接触,使药物的吸收率提高,提升药物治疗效果。通过将地塞米松、奥硝唑、胎盘组织液以及庆大霉素进行混合后开展侧穹窿注射,可使药物与盆腔组织直接接触,促使组织营养得以改善,使组织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使炎症吸收作用得到促进[8]。同时药物侧穹窿注射还可将全身用药引发的不良作用减轻。同时本次研究中2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提示中医药物的应用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促进症状消除,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猜你喜欢
性疾病盆腔炎包块
包块型宫角妊娠的超声表现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