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华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危重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机体无法进食,为避免营养不良情况发生,也为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多采取营养支持,其中完全胃肠外营养使通过静脉给予患者营养物质,可有效增强患者胃肠能力,保证治疗成功率。有研究称:在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时开展护理服务,更有助于缩短患者在院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1]。因此,本文分析在完全胃肠外营养时开展护理对危重患者的应用价值。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10例危重患者,开展护理对策不同,将110例危重患者划分为不同小组。
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性25例,患者平均年龄(58.77±1.43)岁;
观察组55例:男29例,女性26例,患者平均年龄(58.83±1.45)岁;两组危重患者在资料方面互比,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家属均同意此次研究;②均为危重患者;
剔除标准:①精神系统疾病;②中途退出者;③传染性疾病;④恶性肿瘤。
对所有患者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成分有糖、微量运输、脂肪乳、维生素等,根据患者机体情况需求,适当增加胰岛素。先进氨基酸与葡糖糖混合后注射到营养袋中,若没有杂质与浑浊情况,再注射脂肪乳等,尽可能把空气排出,在常温状态在24 h注射结束。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服务:注射过程中,加强巡视,若患者有不适情况发生立刻通知医师处理;
观察组:开展全方面护理服务;加强对患者导管护理,中心静脉管置入机体24 h后,护理定期对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进行观察,特别是呼吸与肢体活动状况,以免发生气胸等并发症。同时,加强对静脉导管的护理,做好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并对穿刺部位实施消毒,对中心静脉导管长度进行测量,避免脱出或者深入情况发生。一旦发生脱出情况,用注射器回抽血液,无回血后,再将静脉导管拔出,保证有回血后,再注射胃肠外营养。全程观察患者是否机体疼痛、肿胀、胸闷以及呼吸不畅等情况,若有立刻告知医师进行合理化处理。
定期对患者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等方面进行监测,了解机体状态,从而调节营养支持方案。
记录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血糖指标含量情况。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血红蛋白以及血浆清蛋白指标情况改善的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红蛋白以及血浆清蛋白指标情况(±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红蛋白以及血浆清蛋白指标情况(±s)
小组 n 血糖(mmol/L) 血红蛋白(g/L)血浆清蛋白(g/L)对照组 55 7.54±0.32 98.54±14.32 37.72±1.34观察组 55 6.71±0.25 105.87±16.76 42.52±1.55 x2 4.902 4.034 4.675 P<0.05 <0.05 <0.05
危重患者受到手术、疾病等方面的影响,无法自主进食,从而导致机体出现低蛋白血症、负氮平衡以及高血糖等情况[2],若不及时实施营养支持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代谢异常,甚至器官衰竭,死亡。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已经成为危重症患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可给予患者机体能量,满足机体所需要的物质,让患者在无法进食的情况下,机体抵抗能力等方面处于正常状态,进一步家属创口愈合,顺利渡过危险期,降低死亡率。同时,配合护理服务可减少相关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与依从性。
通过此次研究中得知:实施全方面完全胃肠外营养护理患者的血糖、血红蛋白以及血浆清蛋白指标情况改善的优于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这表明全方面完全胃肠外营养护理利于调节机体相关指标,提高胃肠粘膜能力,减少肠道菌群紊乱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对危重症患者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同时配合全方面的护理服务即可确保机体营养供应正常,减少相关不安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还可获得患者认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