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庆亚
(温岭东方医院,浙江 台州 31752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持续气流受限特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有效预防并治疗,尤其是针对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综合肺康复治疗改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选择在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了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共有患者58例,男性49例,女性9例;年龄区间在43~78岁,平均年龄(52.24±8.91)岁。对照组共有患者58例,男性50例,女性8例;年龄区间在41-80岁,平均年龄(52.87±8.49)岁。
治疗组患者采取综合肺康复治疗,具体为:第一,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教育,通过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充分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及时纾解患者对疾病的担忧、害怕的心理,倾听患者内心的实际需求,从鼓励和支持的角度,耐心为患者解答疑问,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积极乐观的面对机疾病治疗。第二,对患者进行饮食营养教育,指导患者改善饮食结构,主要以容易消化,热量与蛋白质较高的事物为主,保证患者能够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同时,指导患者加强对钙质以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补充,保证患者具有充足的营养支持。第三,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的训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指导患者每周进行三到五次低度或者中度的有效运动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应当高于半个小时,但最好不超过一个小时,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主,如果患者的耐受性较好,可以适当的延长训练的时间。有氧运动训练的内容可以包括原地踏步、散步等。第四,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肌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在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时,指导患者经鼻腔吸气、呼气缩唇,吸气时尽可能鼓腹,呼气时尽可能缩唇并将腹肌向内部收缩,吸气时间尽可能延长。训练时间与次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尽量逐步增加训练量。第五,指导患者进行上、下肢肌力训练,患者用双臂拉起上半身训练上肢肌力,躺平屈膝抬高下肢的方式训练下肢肌力,训练量以患者耐受为主。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按照一般治疗规范纠正威胁患者生命的低氧血症以及呼吸性酸中毒等,积极治疗原发病。
根据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统计患者治疗满意度。肺功能指标选择FVC、FEV1/FVC;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全部数据利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满意度为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ADL评分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明显由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ADL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ADL评分对比(±s)
组别 时间 肺功能指标 ADL评分(分)FVC(L) FEV1/FVC(%)治疗组 治疗前 1.88±0.33 71.87±0.23 51.45±3.84治疗后 3.47±1.41 84.10±0.35 90.51±2.13对照组 治疗前 1.87±0.38 71.68±0.27 52.04±3.41治疗后 2.27±1.13 77.61±0.29 82.33±3.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好发于老年男性,通常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极大的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采取综合肺康复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主体,从患者出发,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有效指导,极大的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并且通过针对性的有效训练,患者的呼吸功能与肢体肌力功能能够得到大幅提升,提高患者运动的耐受力,进而增强患者的肺功能,明显改善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以及ADL评分,充分表明采取综合肺康复治疗对于改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中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