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亚容 刘建蓉(通讯作者)
(石柱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9199)
脑梗死是一种脑部局限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等症状,进而导致脑组织局部出现脑软化、组织坏死等病变[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饮食结构调整,生活习惯改变,导致脑梗死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偏瘫、失语、感觉缺失等功能障碍,预后效果差。因此,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的神经功能,对患者生存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特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获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6例入组,入选时间为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纳入患者均经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与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根据双色球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年龄区间在35~74岁,平均年龄为(46.27±4.94)岁,女性14例,男性1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在27~75岁,平均年龄为(45.27±5.69)岁,女性15例,男性18例;对比两组病例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患者均给予抗凝、营养脑神经、预防相关并发症等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包括协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定时巡视病房,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做好饮食指导与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
观察组实施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下方法:①建立早期康复护理小组,由5名护士与1名康复医师共同组成康复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路径表。根据路径表向患者开展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方案实施康复护理。在院期间指导患者掌握相关康复护理技术的实施方法,使患者出院后可继续回家自行训练。②康复训练内容:指导患者开展关节被动活动。肌肉牵伸运动、Bobath训练与作业训练[2],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与病情程度,设计各项训练强度与时间,并将康复训练细化至每天,在路径表中明确标注。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摆好合适体位后,最初指导患者开展床上被动训练,例如各关节屈伸、旋转、收展等被动活动,随着患者身体活动功能提升,可指导患者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开展主动训练,包括患侧向上举、向前举等肢体动作,待患者可下床活动后指导患者完成洗漱、穿衣等独立生活活动训练,下床行走训练[3]。针对患肢肌力<2级者,应加强健肢训练,指导患者掌握相关辅助工作使用方法。患者住院期间的运动训练强度,应控制在2~4次/d,15~30min/次。出院前做好健康宣教与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归家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并定期开展电话随访工作,以便及时对患者开展专业的康复护理指导。
采用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评分区间在0~42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s,分)
表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s,分)
分组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3 26.52±1.87 7.56±0.84对照组 33 25.54±2.84 11.26±1.08 t 1.6556 15.5348 P>0.05 <0.05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多表现为交流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等脑功能损伤,大幅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与经济负担。据临床研究发现[4],脑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内具有极强的自愈能力,此阶段给予患者开展有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脑侧支循环的重新建立,对病灶周围组织与健侧脑细胞功能代偿与重组反应发生也具有促进作用,可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效改善。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是结合临床护理路径与早期康复护理两个护理模式,根据脑梗死一种疾病护理内容进行讨论,将护理流程以临床路径表方式开展,为患者专业化、流程化的康复训练,使患者残余技能可有效恢复,减少致残因素造成的不良后果,使患者的自我生活与活动能力大幅提升,使患者可重新回归社会,减少家庭负担。因此,我院在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实施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对脑梗死患者生活与工作质量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效恢复,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