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拓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油画平面化的主要特点是弱化客观物体的明暗关系、空间关系与色彩过渡关系,重组各种色块之间的关系,强调大色块间的构成感,提炼、概括、简化和抽象绘画物体的形状,结合画面中的各个元素,还原其原始的真实的艺术形式,重新创造艺术。油画平面化以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作为平面化创作的思维角度,分为主观平面化和客观平面化。客观平面化的概念即以平涂手法表现实物的原始空间、形状及颜色上的细致变化,在透视和色彩方面建立变化,进而营建出平面化效果的真实感。而主观平面化则强调构图、形状和颜色的主观认知下的大胆处理,以多方位观察的方法,突破远近、前后等空间关系与透视规律的限制,以抽象形式进行形状上的夸张变形和塑造,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以单一平面的特点,进行平面化的组织和排列,给予观者视觉上的新奇感受。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平面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早期岩画主要以平涂勾线的方式进行画面的组织,体现了平面化的特征。如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南系岩画,大都采用以赤铁矿为主要原料的红色颜料进行单一色块的平涂,对具象的外轮廓的形状进行描绘,减少了细部刻画描绘,绘画平面感强,其主要作用是为了表达对图腾崇拜之情和祈福的心愿。法国画家巴尔蒂斯说:“物象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眼睛所不能见到但可以用精神去感觉到的真实存在。眼睛所不能见的东西,就是艺术家的情感体现,是画的精神核心。谢赫的画论之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标准,其意为应重视画面的内在精神表达,在线条、颜色之外所营造的观感之中具有生动而巧妙之感,“生动”可理解为真实基础上的巧妙有趣,这也是传统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标准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绘画主要以长卷式的构图方式,如《清明上河图》,采用与西方写实绘画所使用的焦点透视法不同的散点透视法,能使人产生平面构图的感觉,这是一种移步换景式的观看方式,更接近二维平面。
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生长和发展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基础之上,作为中国本土的艺术形式,其审美标准、艺术追求、艺术表达和与文化背景的深切融合,对于当代油画的平面化发展,是不可回避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而对于当下的油画平面化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则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形式上,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相似性和写意性的追寻是共通的。“神似”“写意”的艺术观念决定了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在平面化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中国现代油画也借鉴了传统中国写意的手法,注重色彩的运用,营造出更加生动的形象。中国现代油画更注重表现其中蕴含的独特精神内涵,强调主客观统一的追求,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中国现代油画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比如,无论是单色还是多色,中国油画更注重通过色彩表现出独特的隐喻性思想内涵,着重强调在时代特征中的独特审美认知,迎合观众的思想需求。当代中国油画的图形语言也具有象征性特征,更突出了抽象的主题。象征色彩还可以用来表达独特的情感内涵,从而达到获得观众共鸣的效果。
在绘画技法上,线的运用作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点,在油画平面化的创作之中同样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如吴冠中先生的《双燕》《无题》等作品,大都是将西方的形式美与东方的意境美结合起来,以丰富且富有韵律的线条,饱含诗意与感悟。而在构图上,中国当代油画之中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禅宗思想的表达方式,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空间的营造、真实性的表现和色彩分布方式等绘画技巧都有所吸收和借鉴。
总而言之,中国绘画中的意境、意象、写意、泼墨、泼彩等传统艺术手法融进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为当代油画平面化的发展构建了崭新的艺术情境,并对中国艺术家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影响。中国油画经历了认识、模仿和创新,走向成熟。如今,许多中国艺术家都沉浸在当代油画的民族化之中。的确,油画对于今天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因为它不仅继承了西方油画的特点,注重具象的形与色的表现,而且构建了东方艺术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东方的神韵。中国绘画家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寻求油画的民族化和世界性的立足点,真正把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结合起来。
平面化创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创作的重要追求之一,它不仅反映了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对中国油画的深刻影响,更是中国油画创作者独特思维和个性表现的结晶。大量的现代艺术家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进,创作了许多蕴含东方传统艺术内涵的油画平面艺术作品。
吴冠中是现代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早年师从林风眠。他将西方艺术与中国内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尽管吴冠中的作品深受西方近现代艺术的影响,但是从他的每一作品都表露出一种东方的情节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他的画主要是根据江南的景色创作的。白墙、秀木和青瓦都融入了他的墨块和墨点,表现出中国画的写意效果,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美形式。例如,在他的油画《桑园》(如图1)中,他追求的是将水平背景与前景中的垂直树枝交织在一起的效果。首先画出背景,树枝上经常用调色刀刮去背景的背景色,然后用大量的浓色将刮下来的部分剪下来,以免与背景色混在一起,突出明快的效果,展现画面的魅力。从油画《荷塘》(如图2)可以看出,画家从客观形象出发,运用点、线、面的结合,形成抽象美。画家故意将荷塘提取整理。一些荷叶伞套直接用大画笔画,画面的角落用小笔涂上绿、黄、红色块,游泳池里的小鱼给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最后将各种颜色的荷叶伞套融入整个画面中。在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魅力和意义,又能看到他对西方油画形式因素的合理运用,他为中国油画语言平面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艺术界也有很大的影响。
图1 《桑园》吴冠中 46x61厘米 油画 1963年
图2 《荷塘》吴冠中 123cm×247cm 水墨设色 1995年
他的创作延续了吴冠中的道路,并在其基础上拓展中国当代油画的新途径。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了以黑白为母语,以传统木结构为母题的系列作品,完美地将中国艺术视觉与抽象的构成相结合,东方文化的意蕴与西方抽象的构成相融合。他现代建构式风格的画都是以黑白为母语,用类似于水墨的灰色效果来调和黑白对立,协调黑白布局。把原本立体的建筑或家具画成平面,把具象画扁、压平,目的在于:平面展开的东西,来得更强烈。如:让人惊叹的作品《支撑》(如图3),没有具体完整的具象,呈现在观者面前的只有一些拆解的结构及参差不齐的家具残片。作品中的对象不再是基于客观现实的简单再现,亦是脱离了常见的对于具象事物的处理方法,诸如简化、概括等,作品中的描绘对象的最终形象,是基于艺术家自身在全面理解真实的物象之后,经过高度的智力思考,进而对客观物象进行解构、组合,并使之再现为一种极具艺术家个性化和观点的新的图式。尽管在王怀庆的作品中只使用了黑白两种基本色彩,但是其中以线条的形式穿插交错的构图,最终呈现的形象,仍带有明确的指向性,这与毕加索的《公牛》和《格尔尼卡》有着相同的呈现思路,而在画面的思考和观点表达上却并不相同,个性化的地方即在于艺术家所对于诸多问题的思考,在问题本身、思维的方式以及观点上不会相同,艺术作品并不因表达方式相近而有所雷同重复。
图3 《支撑》 王怀庆 130cm×145cm 1994年
总之,在现今面对不可阻挡的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趋势,一方面,各国和民族都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发展的潮流,他们还加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保护,走上“回归传统”“回归民族”的道路。在当代中国艺术大潮中,油画的平面绘画语言受到中国传统传承和国际艺术潮流的影响,必然成为反映社会和艺术家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油画艺术家要把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油画艺术家要把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合理运用和理解语言中的平面化形式,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创作出中国特色的当代油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