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霞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鼓励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以自主思考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本文探讨了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即引发数学质疑,奠定解决问题能力基础;培养数学思维,掌握解决问题能力方法;引导数学建模,提升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感受从实际情境中抽离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数学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教师应以创建问题情境的形式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数学问题,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明确知识脉络,进而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引发数学质疑,奠定解决问题能力基础
每个人都有质疑心理,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总是会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答案,假如他人的答案和自己的有差异,就会下意识地质疑他人的答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引发他们的质疑,以此奠定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半径为2cm的圆的周长与面积分别为多少?由于学生对公式十分熟练,所以很快便能用公式完成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这时,班级中的某名学生发言:“圆的周长等于其面积。”而另外一名学生则认为该说法错误,这名学生回应道:“我没错,这两个问题的最后答案都是12.56,因此我不认为这个回答有错误。”在接下来的教学进程中,该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其错误的原因,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的数值虽然相等,但单位却完全不一样,长度与面积分别有其代表的具体含义,因此二者并不相等,由数值相等推出完全相等的逻辑也是错误的。
上述教学片段中,为了防止学生弄混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教师有意用错误的观点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以反思的形式自主思考周长与面积在本质上的不同,这样带来的教学效果比教師多次强调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课上自主深入地思考数学概念,会非常容易地厘清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极为突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组织学生以较高的效率完成习题,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对两个易混知识点的记忆也更加牢固。
二、培养数学思维,掌握解决问题能力方法
(一)培养有序化思维
首先要对学生的数学解题步骤加以规范,让学生在解题前先整理出题目的条件,分析每个条件背后的含义,然后再按顺序写下自己的计算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利用草稿纸提升运算的精准度,更好地厘清题目条件及解题思路,进而实现解题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专注地思考,训练逻辑思考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倍数与因数》一课教学时,设计的题目如下:4、9、12、81、22、2、48、30、18、12中,哪个数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学生的解题思路为,先将上述数字分别除以四和除以六,检测其结果是否是整数。这种解题思路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能够防止学生出现漏算和错算。学生在学习初期以规范化的方式解题,可以有效地避免思路不清的现象,该步骤为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解题能力的首个步骤,更是重点步骤,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够形成有序化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联想化思维
培养小学生解题能力的第二个重要方式是联想,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枚举类似题目,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当学生逐渐熟练地应用该解答方式后,再让学生在自主解题的过程中自发对问题展开联想,寻找与其有一定关联的知识以及与其类似的题目,把题目替换为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形式,进而轻松地理解题目的核心,提取题目的本质,使数学解题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一课时,设置的题目如下:假设一根绳子的长度为18.84米,将其不浪费地围成圆,那么这个圆的半径及面积分别为多少?教师询问学生在观察该题时思考到什么,学生会思考到圆的周长、面积公式,推算出2πr=18.84。教师继续追问:由该式子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考虑后发现该算式与一元一次方程基本相同,这样便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进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问题。
三、引导数学建模,提升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数学知识的建构是小学数学学习的起始,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模糊的知识点做清晰化处理,使学生掌握根据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并能自主解决数学问题。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数学问题的代数关系,将题目的需求及条件理解到位之后再开展探讨,督促学生不要只看到问题的表面便直接着手解决,而要深入理解题目的含义。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由某道题目归纳出该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获得更多的解题经验,达到解出一道题即解出一类题的境界,从而提升解题的效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运算定律》一课时,提出了与运算律相关的问题:简便计算24.5×43+26.5÷0.75。很多学生在初看题时,直接说没办法运用运算定律来进行简便计算。因此,教师就对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这样,学生就发现了这道题其实是由乘法分配律变形而来,再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利用该方法解决运算律问题。
在众多的小学数学解题方法中,运算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只有掌握了运算律,学生才可以熟练地应用运算律的解题技巧解数学题。与此同时,使用运算律解决数学问题,还会培养思维能力及逻辑能力,积累更多解题的窍门与经验,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强了,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自然会提升。教师要通过有效策略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促进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姚彤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措施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8):80.
[2]赵永福.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9(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