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公司来了位刚毕业的实习生。小伙子干活儿挺麻利,业务能力也很强,唯独性格实在太唯唯诺诺。主管随口让他找个时间汇报一下实习情况,他就如临大敌,先是花大半天写草稿,写好后,开始全篇背誦,结果拖到下班也没来得及去。
下班时,我俩一起坐电梯,他不小心踩了我的脚,我示意“没关系”,他却立马点头哈腰地跟我抱歉,出了电梯还穷追不舍:“于哥,我真没注意到,您有纸巾吗?要不我帮您擦擦吧……”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停下脚步,说道:“别说踩得不严重,就算你把我鞋都踩掉了,也没关系,都是同事,这点儿小事至于吗!”可能是我语气有点儿冲,说完,他更局促不安了,又紧忙跟我道歉,说不该揪着这点儿小事不放,弄得我真不知如何是好。
于湉
聂宏斌 心理咨询师
前不久,我为一家企业做EAP(员工帮助计划),接待一位来访者,他与你的这位新同事一样,总是逼自己把所有事情做到极致,不允许自己犯一丁点儿错。交流中,他告诉我,他认为做人就一定要做金字塔尖的人,否则就会被看不起。
起初,我对他的这种人生观感到不解,但当我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后,便能够释然。他来自河北的一个贫困村,是村里为数不多上过大学并留在城市工作的。在家中,他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妹。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全家省吃俭用供他上学,就希望他能有出息,挣钱再供弟、妹们上学。他如愿考上了大学,可蹩脚的英语口语、浓重的家乡口音、对电子产品一窍不通等,让他成了同学取笑的对象。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小心翼翼地过活,生怕自己稍微做得不好,再被人取笑,久而久之,变得越发谨小慎微。
不难看出,这位来访者和你的新同事性格上有一个共同点——追求完美。他们一方面过度严苛地要求自己,一方面又过度地放大自己的失误,一旦做错事或被人指出问题,便无法承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ewitt曾经将完美主义人格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自我要求型。即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身需求。第二类,要求他人型。替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出现错误。第三类,被人要求型,这类人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满足其他人(父母、领导、伴侣)的期望。
在我看来,你的这位新同事既属于第一类,也属于第三类。当他要跟主管汇报工作时,属于被人要求型,他希望自己的汇报能够符合领导的全部期望,于是花大量时间打草稿、背稿子;当他不小心踩了你的脚时,又属于自我要求型,他希望自己在同事眼中是完美的,任何不当的举动和言行,都会与理想化的自己相违,于是他急于补救,变得手足无措。
他还有可能正陷在过度自卑的泥潭。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自卑是驱使人变得优秀的力量,也是导致反复失败的诱因。身处自卑的阴影中,就会对自身能力持续怀疑,逐渐形成低自我评价和低自我期望等负面心理。
当自卑的人迫切想要改变现状时,就会无意识地给自己施加更多压力,恨不得立即成为优秀的代名词,与过去彻底一刀两断。殊不知,时刻紧绷的神经,已经让他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筹划阶段,从而过于注重谋划,没了足够的行动力。
很多时候,成功就源于一次不顾一切的放手一搏。过于在意得失,只会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顾虑和犹豫之中,从而越接近内心渴望,越害怕事与愿违。
想要挣脱完美主义和自卑的双重束缚,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有效平衡:一方面,要勇敢袒露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其次,在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后,还必须制定可行的提升计划,不断成长,让自己变成浩瀚星空中最独特的那一颗星,活成自己真正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