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父子档 乱世非枭雄

2020-07-23 11:44康艳华
当代工人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东北三省张作霖张学良

康艳华

抛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在评书阔嘴里的传奇,仅就百年前的东北经济建设,从1916年张作霖主政伊始,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近20年间,东北经济是全面起飞,迅速崛起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富有程度是稳居全国前列的。中国里程最长的自营铁路,中国第一家机器制瓷企业,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兵工厂,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中国第一批载重汽车,中国境内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中国最广阔的农田……这些都是实打实载入史册的,与主政者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弭盗剿匪,谋求社会稳定

在张作霖统一东北三省过程中,虽然矛盾斗争错综复杂,但他以武力为后盾,以政治为手段,运用自己的政治谋略,以最小的代价将东北三省军政、民政和财政大权统一于手,避免大规模战乱所引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保持了东北地区较长时间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众所周知,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盗匪横行,严重干扰了民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底层出身、深知百姓疾苦的张作霖就任伊始,就发布了《关于施政方针的白话告示》,强调自己要办的第一件事是“弭盗”,为此,特意成立了东三省清乡总局,颁布了宽严相济的剿匪惩奖措施,并把刚刚毕业于讲武堂的长子张学良派往一线剿匪。

针对军纪警纪败坏,导致军民警民关系紧张的情况,张作霖的态度也十分明了。他先后发布《不准冒名招摇撞骗指官诈财的通饬和告示》《各警官吏应竭诚供职不得借案滥索民财的训令》等政令,尽管不能一一贯彻落实,但或多或少还是能起到对军警的约束作用,对东北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作用积极。

东北三省一望无垠的大平原土质肥沃,黑土层有七八寸厚。在这样肥得流油的土地上耕种,即使一二十年不施肥,庄稼依然茁壮成长。

清末,出于统治需要,清政府虽允许关内百姓移民垦荒,但缺乏政策上的支撑,收效甚微。1911年东北人口仅有1128.8万人,耕地面积仅为9816万亩。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主政时期,基于对人口流动的深刻认识,他们因势利导,相继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关内百姓移居东北。

深耕农业,“闯关东”遂成风潮

新政之下,闯关东的人越来越多,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尤其是1927年至1929年的3年间,每年净流入人口均在百万以上。到了1930年,东北三省人口近3000万。而且,这些移民中,70%—80%务农,又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涌入掀起了一场移民垦荒的热潮,将人迹罕至的荒莽原野开辟成肥沃的良田。

说到垦荒,不能不提军垦,它是由张学良一手推动的。他提倡科学种田,并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设备。兴安屯垦区1929年春,从百利洋行购置加利倍牌火犁9台,20马力的每台工作12小时可开荒6垧,25马力的可开地8垧,当年即用火犁耕地5700垧。1930年,张学良又从美国购进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收割庄稼,开了中国军队屯垦中使用农业机械的先河。如果不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农业有望实现大面积机械化作业。

劳动力的大量拥入,土地的大面积开垦,加上科学技术的推广,東北地区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上涨,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开始大量出口,尤其是大豆三品的出口额,达到300余万吨的最高纪录,占全国大豆三品出口额的95%以上,成了中国仅次于蚕丝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

当时的中国大地内战不休,经济凋敝,农业衰退,民不聊生,只有东北,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农业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闯关东”成风潮,东北三省也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世界瞩目的大粮仓。

注重实业,民用军工齐飞

张作霖虽然是一方军阀,没读过多少书,但思想敏锐,眼光长远,对实业与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1921年,张作霖在接见美国的孟禄博士时就明确阐明过自己的观点,他说:“凡国家若想富强,哪有不注重教育与实业,能成功的呢?”同年,他投资450万奉大洋,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招募培养大批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创办了当时东北最大的纺纱工厂——奉天纺纱厂,张作霖和一应股东赚得盆满钵满。

尝到甜头的张作霖更加重视兴办实业。1924年,他召集东北三省政商要人举行会议,会上做出重要决定:3个月内募集2000万元的三省联合实业资金,在东北10个地方增建官营工厂,开办20个最好的官矿;追加投资200万元,大规模发展呼兰制糖厂、奉天纺纱厂、鸭江采木公司和本溪湖煤矿公司。这些举措让东北的民族企业和各类矿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连关内的一些军阀、名流都跑到东北来投资,靳云鹏、王揖唐、叶恭绰等都在东北砸下了真金白银。

紧随民用产品的生产,在军事工业方面,张作霖扩建了两个全国知名的企业:东三省兵工厂和奉天迫击炮厂。兵工厂筹建之初,张作霖就本着打造超一流企业的目标,从日本、德国引进了世界先进设备一万台,又从日本、德国、奥国、瑞典等地聘请技师和顾问20余人,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

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张学良,比父亲更具创新思维。上任伊始,就提出“东北新建设”理念,经典之笔就是创建肇新窑业公司。他不光在资金上舍得投入,还利用手中的特权,给肇新窑业以全方位的扶持,力度之大,安排之实,简直超乎想象,最终将肇新窑业打造成东北地区规模和影响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挤垮了日资重点企业——大华瓷器厂。

当时中国汽车完全依赖进口,张学良果断决定对奉天的军工生产设备进行转型,生产民用汽车。他拨款75万元用于研发。同年8月,就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国产载重汽车。隔年,又成功制造出载重4000磅的越野汽车,张学良将其命名为“民生牌”汽车,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汽车制造工业。

修建铁路,奉天枢纽惊艳四方

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铁路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业中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张作霖主政之初,东北铁路干线尽在日俄两国掌握之中,他们通过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垄断了东北的运输业,紧锁东北的经济命脉。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坐不住了。他们从全面统治东北起,就试图在铁路问题上有所作为。尤其是在东北自治后,张作霖退守关外,将重心放在发展东北经济上,铁路建设,是重中之重的优先大项目。在修建铁路过程中,为了不再仰人鼻息,获得完全的自主权,张作霖采取强硬态度,顶住来自日本的层层压力,从资金到设计,从技术到管理,一概依靠本土力量。

在张氏父子两代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地方政府自主建成了锦朝、开丰、打通、沈海、呼海、鹤冈、昂齐、齐克、吉海、洮索10条铁路,总长2243公里,占当时中国国有铁路的22%。这些铁路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带动了沿线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东北地区城镇的崛起。奉天,一座矗立于东方的亚洲一流大都市,惊艳了20世纪初的历史时空。

猜你喜欢
东北三省张作霖张学良
数字经济赋能东北经济增长的效应测度与路径研究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1934年,张学良枪毙张学狼
张作霖:成大业,靠演技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东北军阀有温情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障碍因素分析
张作霖与日本的恩怨纠缠
瘾君子张学良
张作霖巧骗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