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设计

2020-07-23 15:25金玉峰
锦绣·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构概念化学

金玉峰

摘 要:目前,高中阶段普遍出现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与实践的教学,导致出现很多概念混淆、能力与知识不匹配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思维、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对化学概念的正确理解与具体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概念

一、创设情景,引入化学核心概念

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借助实验创设情境,将概念教学与化学实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实验探究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知识,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理解概念的本质,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实验可以是教师演示也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例如,“电解质”是个重要的抽象概念,学生在“电解质”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概念。例如:在介绍电解质概念时,教师组织学生学生分组实验:在四只完全一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蒸馏水、NaCl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熔融KNO3、固体KNO3,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并做好实验记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发现,烧杯中是NaCl溶液、熔融KNO3时,灯泡才会发光。这时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出电解质的概念,学生在实验与观察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电解质的概念”,最终理解电解质的基本内涵与本质,还达到了引入新概念的目的。通过借助演示实验,动态化地引入了“电解质”这个概念,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直观的实验出发,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能建立起新概念的相关认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可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概念的引入。通过生活经验开展化学概念教学,不仅可以活跃概念教学课堂的气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从而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酯化反应”这个概念时,可以从学生熟知的“糖醋排骨”、“糖醋鱼”等生活现象出发,提出为什么这种食物在烹饪的时候会有香味呢?探究香味的原因,引入“酯化反应”的概念。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将“酯化反应”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价值观的体验。为此,创设化学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中,沿着概念发展的历史轨迹去重构概念,体会化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更容易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例如“元素周期律”概念的提出,利用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从德贝莱钠的“三兄弟”到尚古多元素性质的“螺旋图”,再到纽兰兹的元素“八音律”,最后发展到众所周知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从而创设情境,达到引出“元素周期律”概念的目的。利用化学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循着历史发展的线索,学习科学家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并迁移到化学概念的学习中,促进概念的建构,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发现化学的真正价值,实现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实验教学,强化化学概念的实验应用,帮助学生感悟概念的形成

综合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就是建构模型的过程,学生可以对化学建模问题进行信息加工筛选,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主动建构合理的化学模型。但概念模型的建构又有所不同,化学概念的建构过程如同抽丝剥茧,是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逐步展开渗透,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概念,而是要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对复杂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简化、概括,直至找到内容核心本质,最终建立概念模型。如果是建构一个没有学过的概念,首先要对陌生概念进行分析,拆解找到一些核心概念,探究陌生概念与核心概念的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体验与感悟,提炼与建构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循序渐进中实现新旧概念的对接。

例如,在教师在讲解“化学平衡常数”这个概念时,教师给出习题,让学生计算:相同条件下,不同起始浓度的二氧化氮或四氧化二氮进行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平衡浓度的比值。学生发现当温度一定时,生成物平衡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積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的比值不变,是一个常数。这时,教师再给变式,换一个碘和氢气的可逆反应,对于这个反应而言,让学生检验当温度一定时,生成物平衡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的比值是否仍然保持不变,从而建构“平衡常数K”的认知模型,最终认识“平衡常数”的概念。通过借助模型建构的方法,将概念模型化,把握概念动态,实现“平衡常数”概念的建构。

三、实践出真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

化学学科具有活跃与抽象的特性,很多化学反应与现象都是出现在教材中,与学生的生活并没有多少联系,死记硬背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因此只依靠化学教材并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概念建构和能力培养,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接触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并逐步形成化学思维。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来帮助巩固化学知识。化学学习与实验室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如淀粉遇到碘会变为蓝色,这虽然是一个已经被验证过很多次的现象,但是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不容易记忆,但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经历却记忆尤深,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亲眼见证化学的变化过程,加深自己的记忆,建构清晰的概念,同时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从而真正走入化学世界。

四、结语

总之,对于化学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闫亚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新区,2018(13).

[2]徐瑞.浅析数字化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

猜你喜欢
建构概念化学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