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以后,“文化自信”这四个字使我感触颇深。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文化疏浅的社会是晦涩无光的,是病态扭曲的,犹如无根之木,水中浮萍。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没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传播和弘扬的步履会变得底气不够,无力而虚浮。
文化自信,说到底是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危难之时,文化的强大足以支撑这个民族劫后重生的全部精神能量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提倡文化自信的最本质的立脚点。提倡文化自信应意识到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时代新兴文化的接轨融合。在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局限于学术的范围,更是国家政治。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失去文化认同,就无法拥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不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失去自主发言的能力,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优秀民族文化支撑,就不可能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凝聚;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继承和壮大,必定走向衰败。
作为一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研究生,下面,我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事情,谈一谈关于如何做到文化自信的看法。
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首先要在坚定自身民族優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入手,其目标和结果都应针对下一代文化主体其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和造就工作。
第一,更加深度的诠释中华文化,追根溯源。
我们的文化自信,既不是夜郎自大的吹嘘,更不是目中无人的张狂。而应该成为一种静水流深的内存于心、于行可见的文化属性。在返本还源中,把自己深深地扎在中华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去粗取精,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知晓自身根本的同时,要更加实际地学习中华民族文化,追问各种文化现象后面的本质,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可贵之处。在翻阅书籍的时候,常常想想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中华文化?
学习的时候,我们总是贪功冒进,急于求成。快节奏的生活,是我们忘记事物本身的被赋予的意义正是文化的细微感触。 若是将文化一手丢开,许多事物就丧失了它独有的意蕴和情感。因此,深化中华民族文化内在包含的文化精神财富是发展文化自信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第二,提升文化认同感,做中国风的继承者。
文化认同感不是尊己卑人,也不是一味地合眼摸象。认同感是坚定而含蓄的,它不是急急呼喊的口号,也不是强加于人的蛮横行径。我们要批判包容地看待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特有的风华中,却也能够有开放的胸怀去领略他国文化的美好。一个能够坚守文化自信的人,绝不会是一个褊狭固执的极端主义者。他们有着开放的文化胸襟,尊重爱惜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积极接受世界文化交流,客观理性地评价和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我们在不断深化中华民族文化在中国发展和世界文化之林的宝贵价值认识,更要平等谦虚地学习他国的文化的精华所在,理智看待他国文化的情况。实事求是地承认和批判中华民族文化中留存的不足和陋习,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给中华民族文化净化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难能可贵,从容应对来自外界的质疑和批评,机敏回应不同声音提出的尖锐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体现在,中国人民日益富足,充满幸福的生活中。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价值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仍然是经得起历史的淬炼,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的。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形势总是千变万化。一个优秀的民族,能够稳步发展在国际重要地位中站稳脚跟,除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是依仗于传承千年的宝贵文化提供的滋养和源源不断的浇灌。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青年人,请坚定文化自信,承担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在青春蝶变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天拓地,将中华民族文化历代传承,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李嘉宁(1995.2-),女,汉,辽宁沈阳人,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