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0-07-23 07:15叶屏屏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轩轩铁锅秧苗

叶屏屏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1]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主张让幼儿去户外接触更多自然实物,在自然中学习。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主要发起人梁从诫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的序言中曾呼吁:“让孩子们,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们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亲近大地,带领他们在自然里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及自然本身原来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也是对稚嫩心靈的抚爱和陶冶。”

自然环境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逐渐失去自然的“土壤”。那么缺少自然环境的幼儿园又将如何开展亲近自然的活动呢?本文以关于水稻的探究故事为例,探讨幼儿园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故事背景

9月开学前,我们在园内进行资源调查时发现一个废弃的大铁锅里种着水稻,一番打听后了解到这是幼儿园的“种植专家”聂师傅种的。我们一致认为这里面蕴含很多科学探究的内容,于是开学后特地带幼儿从水稻旁边走过,不出所料,他们发现了幼儿园的“新物种”,由此开启了一场关于水稻的探究之旅。

是水稻还是小麦?

一开始,看到大铁锅里绿油油的植物,孩子们有的说是水稻,有的说是小麦。我问道:“怎么才能确定它是水稻还是小麦?”博轩说:“可以问聂师傅,如果聂师傅也不知道,可以百度。”我希望大班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先自己想解决办法,追问道:“聂师傅说是就是了吗?”他们迟疑了一会儿后决定请老师帮忙下载水稻和小麦的图片,然后自己对比观察。最后他们确认大铁锅里种的是水稻。

孩子们对水稻的热情持续不减,他们每天都会去大铁锅那里看看,还会主动了解关于水稻的信息并展开讨论。一天,逸言突然说:“我知道水稻为什么叫水稻,因为它长在水里。”激动接着问:“那稻是什么意思呢?”逸言回答说:“稻就是米的意思。”我觉得这是幼儿了解水稻的好时机,特地去图书馆翻阅书籍,找到了《画说麦子》和《画说水稻》两本书,并把它们投放到语言区,期待幼儿有新的发现。

水稻开花啦!

中午聂师傅告诉我稻子出穗开花了,于是我又带着幼儿来到大铁锅旁,希望他们能自己发现水稻的变化。

轩轩:哇,水稻结果子啦!

瀚瀚:水稻,水稻结果啦!

淏博:可是为什么叶子是绿的?

激动:可能还是生的吧。

熙熙:叶老师,这个白白的是米吧?

教师:你们觉得那是米吗?

逸言:是花!

幼儿集体:啊?水稻也会开花呀?好好看的花呀!

水稻有多高?

1.从哪里开始测量

这段时间,幼儿常常来“看望”水稻。一天,可爱说水稻长高了,我想可以借此机会拓展大班幼儿测量的经验,于是问道:“你们知道它长多高了吗?怎么样才能知道它长多高了?”有人提议用尺子量一量,淏博跑去教室拿来尺子。可是应该从哪里开始量呢?(这是他们第一次竖着测量植物)

瑞瑞:把尺子放水里。

激动:不要啊,会弄脏尺子的。

瑞瑞:这又不是脏水……

最后大家决定在水面以上的地方找一株最高的水稻测量,最终量出水稻的高度约为35厘米。可是瑞瑞坚持应该把尺子的一端放在水里面量,因为根在下面……我没告诉他们测量的起点应该是哪里,我想这是值得让他们主动探讨的问题。

2.水稻长多高了

这天,小朋友们再次带尺子来到大铁锅旁,他们想量一量水稻是否长高了。和上次一样,大家在从哪里开始测量的问题上有分歧。

教师:应该从哪里开始量呢?

瑞瑞:应该放在水里去量。

可爱:不行,不行,这样会弄脏尺子的!

我能理解瑞瑞的想法,坚持测量规范,而且想知道水稻到底有多高。但是幼儿今天是想知道水稻有没有长高,比之前长高了多少,因此按照原来的测量方式再量一次也是可以的。于是我问:“你们记得上一次是从哪里开始测量的吗?”轩轩回答:“是在蓝色圈圈这里。”

于是轩轩和优优把尺子放在蓝色圈圈处,并且找了他们认为最长的稻叶进行测量,最终测得52厘米。他们很开心:“哇,水稻长高啦!”

水稻什么时候成熟?

幼儿通过测量与记录的方式发现了水稻的变化,这就是学习。此外,我们认为除了高度,大班的幼儿应该可以观察到其他的变化,于是提出“你们还发现了水稻有什么变化”的问题,引导他们仔细观察。

淏博:我发现它的米粒变了,变得胖胖的。

激动:我发现稻子变黄了。

轩轩:那它成熟了吗?

激动:还没有呢,有的米粒还没有变黄呢!

教师:那稻子什么时候成熟呢?

轩轩:我们问聂师傅吧!

我希望他们能够自己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也想到这里面可以渗透数学学习,于是我说:“聂师傅可能也没有办法知道,但是我们可以一起等水稻成熟的那一天。那到今天为止,水稻长了多少天呢?”轩轩说:“不记得了,我回去拿日历来看一看(上次测量的时候有在日历上标注日期)。轩轩拿来日历一看,在9月20日的地方,标记着水稻长了42天。于是幼儿一起从9月20日数到10月11日(当天),发现水稻已经长了63天了。从日期和天数两个方面来运算,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新的数学学习的经验。

水稻大丰收!

后来散步时,幼儿发现铁锅里没有水了,水稻也歪歪的快要倒在地了,他们讨论要不要给水稻浇水。一番探究后,他们发现原来是水稻快要成熟了,于是开始期待水稻成熟的那一天。

一天,聂师傅告诉我可以收割水稻了,于是我请他带来一把镰刀,一场“丰收”活动正在秘密酝酿。

1.水稻成长了多少天

我把水稻成熟的消息告诉了幼儿,他们都兴奋不已,纷纷表示要一起去收割水稻。我问:“你们知道水稻从聂师傅栽下秧苗到现在,一共成长了多少天吗?”有人说不记得了,有人说之前在日历上记过,可以看着日历再数数。拿来日历后,他们想起来在10月11日的时候数过,是63天,于是大家一起看着日历数,到“今天”一共是85天。

2.收割水稻啦

我们一直鼓励幼儿做他们想做的事,在教师陪同和足够的安全操作指导后,可以让他们尝试使用镰刀。我们把这个教育的机会交给了聂师傅。聂师傅是我们幼儿园的种植专家,在近3年的工作中也参与了很多班级的课程活动,对于如何和幼儿互动也很有经验。

聂师傅先示范了一次:左手抓稻子,右手拿镰刀,然后用力一割就好了。幼儿开始排队来体验收割活动,他们不太掌握动作要领,需要聂师傅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但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排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全班幼儿齐心协力完成了收割活动。在这场收割活动中他们感受到收获的不易,不由地说道:“收割水稻好难呀!”

3.粒粒皆辛苦

水稻收割完了,接下来当然是让幼儿品尝米饭的味道,真正感受种植的意义。可是稻粒怎么变成米粒呢?有人提议可以自己剥。中午吃完饭后,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剥稻粒,有人用手剥,有人用瓶子碾压。他们还建议进行小组剥稻粒比赛,于是大家开始“热火朝天”地剥稻粒。剥着剥着,他们开始念昨天刚学的古诗《悯农》,后面还用自创的旋律唱起来,我很惊讶,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创作。结束之后,幼儿再次感慨:“粒粒皆辛苦!”并表示以后吃饭绝不浪费粮食。

还可以种什么?

因为前期有关于水稻和小麦的讨论,在相关书籍的支持下,幼儿已初步了解了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季节。收割完水稻后,他们又种下小麦,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第二年春天,小麦也收割了。还可以如何延续幼儿的活动与经验呢?我们开展了一次新的讨论。

教师:小麦已经收割了,你们觉得这口大铁锅还可以做什么事呢?

轩轩:种红薯呗!

辰昱:时间太长了(马上毕业就看不到了)。

激动:里面有水,可以种莲藕!

团团:那需要淤泥的,我们没有。

瀚瀚:可以种需要水的东西。

可爱:种水稻呗!

晨晨:现在不能种水稻了吧。

教师:为什么呢?

瀚瀚:水稻是夏天种的,现在是春天。

教师:聂师傅了说春夏之际可以种,所以现在可以种哦!

王瀚:可是原来种水稻的东西太小了。

教师:那怎么办呢?

涵涵:我们可以自己挖一块地种水稻呀!

教师:幼儿园可以随便挖吗?

幼儿集体:不可以,要问聂师傅,还要问园长伯伯和园长妈妈。

可见,幼儿对水稻种植的条件已有清晰的认识,也开始思考关于种植场地的问题。

我们来种水稻!

确定要种水稻之后,我们观看了插秧的视频,幼儿表示很想自己插秧。再次讨论后,他们认为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关于挖秧田的问题,二是关于怎么培出秧苗的问题。

1.建秧田

幼儿决定分组行动,15个人找园长,15个人找聂师傅,从规则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确定可不可以挖一块地种水稻。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新问题又来了:稻田要挖多大呢?

等等:我希望要很大很大的秧田。

亦晨:4米。

教師:很好,有具体的长度了。

瀚瀚:像我们现在围坐的半圆这么大。

淏博:长4米,宽3米。

辰昱:一两个平方米吧!

我惊讶于幼儿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具体的长度、大概范围,甚至连面积也知道!

2.寻秧苗

讨论完秧田的面积后,秧苗从哪里来就成了我们关注的问题。

等等:跟聂师傅借秧苗?

教师:秧苗也能借?

逸言:聂师傅也有自己的事情,不烦吗?

教师:怎么办呢?

涵涵:我们借种子,自己养出苗呀!

蛋蛋:可是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怎么办?

团团:可以给中班的弟弟妹妹啊,我们也是到大班才开始照顾水稻的。

瀚瀚:可以多种一点。

在聂师傅的帮助下,幼儿成功挖出了一块水稻田。最后因为毕业时间临近,来不及培育秧苗,他们决定直接把种子撒进稻田里。他们毕业后没多久,幼儿园里的水稻田就出现了许多绿绿的秧苗。而新一轮的探索,即将在新的大班开始……

教师的思考

1.创设自然的环境

刘晓东认为,儿童作为自然之子,保存着与鸟儿对话的天赋,与群山、田野、万物交流的能力,儿童是大自然娇宠的孩子,儿童与大自然可以水乳交融。儿童与生俱来拥有一种亲自然性、亲生命性[2]。 自然之于孩子,犹如氧气之于人,是不可或缺的。一口废旧的铁锅里种出的水稻为幼儿亲近自然创造了机会。虽然只是一点点水稻,幼儿却在探究水稻的过程中获得了观察、对比、测量、社会交往、语言表达等能力发展的机会。当幼儿再次思考铁锅里还可以种什么的时候,一句“原来种水稻的东西太小了”引发了就“如何扩大种植范围”的讨论。在讨论“能不能挖”“挖多大”“秧苗哪里来”等问题时,我们看到大班幼儿思考能力、对话能力的提升。

这是幼儿园的意外自然资源——水稻带给幼儿的惊喜与收获。从一口废弃的铁锅,到挖掘出一块水稻田,我们发现没有自然的条件也可以创造自然的环境。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开辟种植园地,没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利用废弃的铁锅、塑料瓶、玻璃瓶等为植物创设生长的环境,更为幼儿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探索提供“土壤”。

2.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

张雪门提出:课程固由于劳动行为,却需在劳力上劳心。他推崇让儿童亲近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参与劳作活动,但这并不是简单地让儿童认识几种植物、动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各种养物的方法,即在劳力上劳心[3]。幼儿园的资源利用更应如此,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本案例中幼儿园的“新物种”水稻引发了幼儿的好奇,教师因势利导,从“水稻开花啦”到“粒粒皆辛苦”,不断挖掘水稻蕴含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的探究。对于水稻田的探讨也让我们看到,创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即便幼儿园没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充分利用,依然可以让幼儿在亲近自然中获得无限的学习经验。

3.让种植成为课程生发与生长的重要来源

张雪门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而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4] 。幼儿在与水稻的互动中获得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是在对水稻探究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与扩充的,这些经验就是课程。在对水稻的探究中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的种植活动引发了幼儿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持续不断地探究,获得多方面的学习经验。课程由幼儿关注水稻而生发,也由幼儿对水稻的持续探究而不断生长,可见,种植是课程生发与生长的重要来源,幼儿园应重点关注种植活动,并注重种植活动与课程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 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4]张雪门.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轩轩铁锅秧苗
Anything Goose
金玉良言
铁锅和瓦罐
解救轩轩
铁锅和瓦罐
农民
下次吃2点
寻找回家的路
插秧
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