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唐文裕
语文课堂差异教学的实质,就是在班级教学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中注意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之上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
一、给班级学生“排兵布阵”
(一)仔细排摸,寻找共性
语文教师要善于摸清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笔者任教的义务教育小学五年级三班为例,全班45个孩子,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省市区,家庭教育、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和学生的素质、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是千差万别。尽管他们大多数一直在本地上学,但是我们仍然难以对他们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
我在谈话、调查、访谈、测试的基础上,给他们找寻适合的“最近发展区”,并努力向“潜在发展区”靠拢。我将学生所处的区域划分为“基建夯土区”“构建发展区”“优建美化区”。处于“基建夯土区”的学生,具备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大概占17.7℅;处于“构建发展区”的学生,是班级的主力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只要点拨适当,很快就能达到“潜在发展区”,大概占60℅;处于“优建美化区”的学生,是班级的领头羊,不仅能完成常规的语文学习,往往还学有余力,可以向更高层次发展,大概占22.2℅。
(二)求同存异,兼而有之
处于同一发展区的学生仍然存在着差异。以“优建美化区”的AB学生为例,尽管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但是仍然有擅长与不擅长之别。A理解力超群,阅读不在话下;B感悟力超赞,赏析措辞恰到好处。A、B学生写作力超好,文字信手拈来。但B擅长场面描写,尤其是对动作的刻画精准传神;A善于揣测人物心理,在语言描写上异常出彩。
因此,语文教师应客观承认并正确看待這种“大小差异”,允许它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为语文教学导航引路。
(三)齐心协力,共同发展
这种认知,不仅仅是语文教师单方面的,学生、家长都应该知晓。只有主体正确定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内在动力的强大驱使。
二、以教学内容“谋篇布局”
(一)面向全体,精心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改已多年了,但是很多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仍然具有随意性。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要应该指向文本的语言形式,并且坚持“一课一得”。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为例,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三维目标,对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是适用的,也是学生学习本课后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对于大部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直接的作用。
(二)直面差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对于上述目标,教师可以更加精细化。如“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叙述就比较笼统,且指向不明,教师可以分述为几个方面:
1.根据课文的构段方式,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讲解修辞极其作用,教给学生赏析的角度以及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
3.利用随文练笔,引导学生写出中国少年的意气风发。
分述的三个方面,其实是针对三个不同区域的学生,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查漏补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
随堂检测是衡量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检测的手段,一是随堂对学生的提问;二是随堂检测的反馈;三是对照预设与生成,反思课堂的生成。
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能够正确判断生成的可行性以及对课堂的作用。课堂教学的轨道是否发生变更,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对照,能起到“镜子”作用,也是教师在课堂反思中必须注意的。
三、于教学过程“调兵遣将”
当教师的“导”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而实施分组教学能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呼应。
在学习《少年中国说》一课时,如果教师一字一句翻译,字字落实,不仅耗时长、费精力,而且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分组并明确任务。
对于“基建夯土区”的学生来说,教师设计一张“少年”与“中国”关系的表格,学生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从而明确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对于“构建发展区”的学生来说,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对于“优建美化区”的学生,动静结合的写法,只需结合《桂花雨》,示例一出示,学生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通过随文小练笔来得到展示与强化。
这种“导”“学”的相得益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体现,课堂教学氛围也相对轻松了不少,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来说,正确认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形成因素,正确评估小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找寻到最合理的分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分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观察与尝试,并不断地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