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2020-07-23 11:44韩树丽
新闻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短视频

【摘要】Web4.0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形态创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变革。社交属性日益显露的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介形态成为公众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工具,舆论场也从微博、微信逐渐向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延伸。近年来,由短视频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比比皆是,互动性强、扩散速度快导致舆情工作变得严峻。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应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加强引导效能,如何把握舆情事件的传播方向,是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加强并完善以短视频为主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应对措施则是提高舆论引导实际效能的良好出路。

【关键词】短视频;舆情事件;舆论引导

短视频高规模的受众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新常态。其在形态上利用声音、文字、视频图像相融合的优势,在表达效果上更为直观和立体,既适应了互联网时代时空界限被打破的传播环境,又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碎片化、场景化、社交化的表达情境,逐渐形成了继文字和图片之后的又一传播载体。短视频作为一股强有力的媒体力量,在帮助主流媒体拓展公共话语空间、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传播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短视频传播具有突发性、短时间内容易形成病毒式扩散等特点,在涉及社会敏感话题时更易发酵,引发全民围观,趋同性意见迅速聚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戴上“面具”的网民道德约束减弱,责任感下降,容易利用短视频在网络上发泄情绪、产生不当言论、滋生谣言,影响社会稳定。

一、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舆论传播的特征

(一)舆论主体具有多元性

5G时代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传播形式更加多样,涌现出丰富多样的技术形态。随着短视频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到短视频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这一方面得益于传播主体的能动性增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短视频的低门槛、易操作等特点。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的社会群体都能通过短视频平台自由地分享自制内容,成为舆论的生产者,并通过点赞、转发、二次剪辑等方式参与舆情生成与传递。舆论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固定身份,而是集发布者、接受者、参与者、传播者四位于一体,不同生活背景的受众共同组成了短视频舆论的主体。

(二)舆论议题具有话题性

由于短视频舆论主体的多元性,短视频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引发社会舆论的短视频多数来源于网友的爆料,所涉及的内容都是较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大都属于社会新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具有话题性,事件发生后能够在人群中迅速形成舆论。例如2019年4月11日发生的“西安女车主维权事件”,短视频首先通过在抖音APP发布,迅速引发社会舆论,之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声,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报道,郑州、佛山等地类似的维权事件相继出现,4S店“潜规则”、“女车主欠债百万”等舆情增生,引发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1]除此之外,高铁霸座、家暴类型的视频也引发了受众对相关话题的持续讨论。

(三)短视频舆论具有互动性

短视频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传播的平台,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用户更容易借助自己的移动设备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与传统单调的文字和图像不同,短视频动态的影像形成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在视觉和听觉共同的作用下使画面更具冲击性,在连续不断的播放中传递出视觉信息。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一方面利用短视频进行议程设置加强报道效果,例如人民日报抖音号在2019年10月推出“我和我的祖国”系列视频,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成就来激发用户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在面对重大或突发事件时,使用短视频这一报道方式帮助网民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事件最新进展,通过互动讨论,增加了用户对事件的参与度,增强议题和受众自身的互动效果。[2]

二、短视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一)正面作用

1.短視频监督、引导社会舆论

短视频是传统新闻媒体监督形式新的继承和补充,极强的互动性有利于各层次信息的交流和整合,拓宽新闻来源,促使信息传播形式不断更新,更好地满足用户移动化、智能化的需求,加强意见聚合,对网络舆论引导有显著作用。

2.短视频助推主流价值观

短视频“病毒式”的传播效应能够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在较短时间内发酵,形成倾向性意见,尤其在涉及一些性质恕劣的公共事件时,容易形成一边倒的排山倒海式舆论,对公众心理产生强烈震撼作用。主流媒体还可以利用短视频打破传统媒体独占新闻传播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或监督主流媒体报道,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二)负面作用

1.短视频片段化造成真实性受损

短视频内容长度大都保持在60秒到300秒不等,通过片段式的加工和截取,形成具有传播价值和效果的内容。短视频的低准入门槛使传播主体越来越多样,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在目睹某些事件第一现场时都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拍摄,尽管这些一手资料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但“公民记者”缺乏专业的新闻知识学习,他们对于新闻价值的把控往往停留在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上,一些内容并不能客观地展示全局,偏激性的言论也会产生误会,甚至出现极端化的倾向。

2、法律责任主体的缺失

近年来,新闻反转事件频频发生,短视频因其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现场感成为引发舆情的“导火索”,不明真相的网民可能会被虚假信息所误导,继而转发评论,谣言也伺机产生。一方面由于短视频经由多人转发,无法针对性地对信源进行规制;另一方面,其制作和传播门槛较低,用户规模如此之大,平台用户的模糊性也加大了法律监管的困难。

3.相关法律缺位,监管难以保障

全民狂欢的短视频传播时代,人人都能参与到视频的生产和输出过程中,也因此涌现了不少“剪刀手”和“搬运工”,平台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无法保证对每个视频内容进行核实,面对松懈的平台监管,更有些用户为了一己私利,恶意剪辑、加工,传播不实消息,以获得更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极易激发受众情绪,引发“网络语言暴力”。

三、舆论传播中的短视频优化建议

(一)短视频平台层面

1.提高平台准入门槛,核实信息源

加强舆论管理,首先要从源头治理,提升平台的社会责任感与准入门槛。短视频平台要加大内容审核机制,对视频作者进行实名制登记。当视频短时间内引发大范围社会讨论时,要及时对视频内容进行核实,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同时加强把关力度,提高技术审核能力,例如优化算法机制,对短视频进行内容审核和过滤,如果发现视频存在虚假、恶俗等内容,要第一时间对视频发布者发出警告,并对短视频作出相应处理,防止由于视频输出造成社会恐慌等状况发生。

2.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

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自律公约的建设,提高行业自我革新和净化,加大对违反规章制度人员的处罚力度,从信源上遏制不良使用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开发新的技术,加强对内容的甄别和筛查,过滤掉恶意传播和虚假传播的内容,并予以警告。

(二)政府层面

1.及时公布视频完整信息

主流媒体在处理突发事件和涉及敏感话题事件时,及时公布现场完整视频才是化解舆情危机的关键。作为国家的耳目喉舌,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保持对舆情事件的敏感,一旦疫情发生或发酵,及时跟进事件进程,时刻关注公众的情绪和态度,并在第一时间发布完整视频信息回应公众关切和质疑,及时疏导公众情绪。[3]

2.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法律是舆论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政府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短视频内容生产与加工,加强次生舆情的舆论引导。新形势下利用好短视频的传播优势,为短视频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维护传播秩序。

(三)受众层面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

“公民记者”在短视频传播主体中占据很大比重,传播者良好的媒介素养是短视频健康传播的关键一环。作为传播者而言,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内容创作的质量,避免同质化,增强自我的社会责任;作为用户而言,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要学会明辨是非,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注意自己的言论,避免产生极化情绪,更好地维护短视频的生产和传播。

2.加强自身媒介修养

短视频用户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素养与媒介素养,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文化需求,实名制使用短视频,依法依规地发布、传播和评论健康的短视频内容,增强对舆情事件信息的责任感,互相监督,共同营造良好有序的短视频舆论生态圈。

结语

短视频作为当前社会的一种结构性力量,以点对点的方式直接抵达每个个体,以“可见”的形式实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共同作用,创造了新的生活化的共处情境,从深度和广度上延伸了社会活动空间。当前,面对复杂的舆论生态,应进一步完善短视频的舆论导向机制,加强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时运用好短视频这把有力武器,及时发声,及时回应,从而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田子.融媒时代短视频在舆论传播中的影响与优化——以西安女车主维权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09):102-103.

[2]闵晨,王国华,陈强.视频在热点事件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中的作用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07):80-87.

[3]毕翔,唐存琛,肖俏.短视频社交媒介舆情监测与危机防范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10).

【作者简介】韩树丽,河南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传播学、短视频。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