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喜马拉雅APP的优势特点进行分析, 随着新媒体广播发展带来的高峰期,喜马拉雅无疑是其中APP类的佼佼者。本文通过分析喜马拉雅的特点及优势,进而总结出当代移动广播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喜马拉雅;移动广播;APP商店
引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手机为主导的移动终端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媒体广播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首先移动广播诞生于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所以对于这一项的研究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创新行为,其中包括着改革和发展的问题。
对于移动广播而言,在现实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与受众进行研究,不仅能帮助自身正确的理解自我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还有助于不断改良创新,清除发展的阻碍。 在百花争艳的各大应用里,正确的把握关系处理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行业生态。因此对于移动广播app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移动广播之所以兴起,它具有大量的音频内容,简易快捷的操作方式,根据你的喜好来推送你所需要的音频,这样个性化的服务给受众全新的体验。使得它迅速的在移动新媒体市场扩张。移动广播app的内容有很多类型,其中包括脱口秀,新闻,音乐,相声,讲故事等。这种广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然而在这个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从2010年,豆瓣fm为最早上线,此后蜻蜓fm,喜马拉雅fm考拉fm和荔枝fm相继上线。虽然从2013年起,广播app日益增多,用户和市场对广播app的关注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使广播app 前途一片光明,而上述的几个app虽然现在的规模相当,但是其中我们选出了喜马拉雅fm作为我们的分析项目。
一、喜马拉雅APP的特点分析
在众多广播app中,新马拉雅虽然不算是行业里最早的软件,但是一直是行业的领军人物,因为在资源内容的方面,喜马拉雅快餐式内容更加符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根据喜马拉雅fm用户登录的时间显示,绝大多数用户都是在晚上八点到24点时间是最多登录的这种情况。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白天把时间花在了工作和学习上,而在晚上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进行休闲娱乐。另外还有一个时间段,就是在网上的六点到七点这个时间段呢,是下班的高峰期,也是路段最拥堵的时候,所以无论是私家车还是公共交通的用户,他们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等待。所以收心节目缓解压力,消磨时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也有大数据显示睡觉前的时间也是收听率比较高的,因为在白天人们精神上的紧张,和快节奏的工作已经导致人们的情感需求是偏向于细腻的,所以大众传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们追求舒适需求,就像睡前大家往往不太听激烈的节目,反而是娱乐类和情感类的轻松节目,是陪伴大家入眠的最好的选择。由此可见,移动广播是适当的娱乐化,是受众比较能接受的一种方式,由于年轻的受众群体面对学业和工作的压力,需要一个排遣的出口,可以看到通过喜马拉雅fm进行休闲娱乐打发时间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移动广播的發展特点分析
除了休闲娱乐,人们也希望从广播当中找到情感的慰藉,因为人总是希望有一个群体来远离寂寞。这个群体是希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也是对友情和爱情的需要,社交比生理上的需要更难以捉摸。而现在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不断的增加,与电视相比,广播陪伴性优势方面更明显,无论是上下班还是在运动健身,还是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广播都可以使这种社交情感得到满足。 电台巷,一个住在耳朵里的朋友,使人们可以通过声音的描述将大脑和接收的信息相结合,获得心灵上的契合。同时用户得到的陪伴也是随时随地的。
喜马拉雅fm不同于其他平台,除了不断优化自己的体系,还致力打造专业的主播人才,对主播的要求更加的专业。例如高晓松就被标签为了创作人,导演音乐人和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创办了自己的节目,内容是从政治局势说起,由此可见高晓松在煮食的领域音乐领域都有一定专业的水准,懂得知识并有广泛的经验。那么其他人也是同样的,例如郭德纲和云鹏这样的相声演员。也在电台开设了有关相声的合集。在喜马拉雅平台上也开设了历史。人文地理等其他专业领域。为受众提供专业的知识。其实喜马拉雅fm传播的主体种类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某专业领域的人士担任主播,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第二大类就是身份比较灵活的主播,可以是任何年龄段任何工作身份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故事拥有自己的一小批粉丝。这也是喜马拉雅,可以将主播定位到各种人群上面,成为传播的主体。 除了主播的专业性,和知识的广度实用性。还具有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它可以通过受众的兴趣爱好打造各种圈子,比如情感音乐,娱乐亲子内容分类变成板块节选,点击即可进入自己喜欢的圈子。
参考文献:
[1]董紫薇,卜彦芳.解读移动互联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建构路径[J].教育传媒研究,2018(05):77-80.
[2]马露芸.使用与满足视域下传统节目有声化的发展探析——以喜马拉雅App节目《朗读者》为例[J].东南传播,2018(6):31-32.
作者简介:关淇元,沈阳大学,音乐与传媒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