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成为常态让课程浸润心田

2020-07-23 07:03王懿晴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游戏课程

王懿晴

摘 要:自“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大家致力于把“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作为一线幼儿教师,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中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审视和塑造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本文围绕课程游戏化,结合班级实践中的实际案例,提出了要把环创的权利还给孩子、把课程的选择交给孩子、把丰富的资源带给孩子这几条思考和行动。

关键词:游戏; 课程游戏化; 课程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和认可,每一个幼儿心中都有一颗游戏的种子,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一、孩子是环境的主人——把环创的权利还给孩子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支持幼儿自发、自由、自主的游戏,因此环境作为第三位老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主题墙的创设注重过程性而非展示性

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我们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的构思、创作与安排,积极将环境创设与课程、经验相联系,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和生成性。拿主题墙来说,以往我们的主题墙虽看起来色彩和谐,排列有序,但实际上只是对幼儿作品简单的粘贴和展示,没有体现主题内容的脉络。而现在我们更注重过程性的体现,如主题《小问号》中,孩子们在一次散步中偶然看到飞机并产生好奇,继而我们进行了“飞机大调查”,孩子们又自发生成了画飞机、搭飞机、停飞机、表演乘飞机等活动,我们就把这一系列过程性的东西以主题脉络的形式呈现在主题墙上,每一个小板块的内容是逐步发展和延续的,并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

(二)区域环境的创设体现互动性而非被动式

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区域活动时间。那么区域环境作为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一个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改变了班里原本规整的桌椅排列,把孩子们的桌椅放到各个区域当中,便于他们随时探索和操作材料,增强了幼儿与区域之间的互动性。在材料投放上,我们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提供更多低结构的、来自于生活的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并且根据孩子的需要动态地调整和增添,积极发动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到材料的收集中,使得幼儿在与区域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三)环境创设应是进行时而非过去式或将来时

课程游戏化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因此在环境的创设上也要注重与课程的紧密结合,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我们以往的环境较多以装饰功能为主,一旦悬挂上或者粘贴上了就相对比较固定,少有动态的变化。又或者有时教师会急于求成,在主题刚刚开始时就把环境给一股脑儿地弄好了。而现在,我们在环境创设上逐渐地有了“留白”的意识,明白环境并不是越满越好,而应当是孩子当前活动过程的一个真实反映,始终应该是“现在进行时”。环境的“留白”还包括材料、空间上的“留白”,它是一种尊重幼儿的表现。

二、孩子是课程的生发者——把课程的选择交给孩子

虞永平教授说:“幼儿园要把买来的课程方案这个拐杖逐渐甩掉!”在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班本课程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实践中我们也尽量减少教师高控的活动,允许幼儿根据自己兴趣和需要生成自己喜欢的活動。

(一)从兴趣生成课程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周围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喜欢问很多“为什么”。而教师如果能发现和顺应孩子的兴趣,倾听他们的想法,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合适、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一步步探寻答案。那么这一个小小的“为什么”就可能延伸出很多有趣的活动,生成出一个课程。比如《环保小卫士》主题中,孩子们对环保服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讨论之后,孩子们画了设计图,又生成了环保制作、服装秀等等活动,形成了一个班本课程。总之只有从幼儿兴趣出发,尊重幼儿想法的课程才能真正让幼儿感受到快乐并有所得。

(二)从环境生成课程

环境是潜在的课程,正所谓“一草一木皆课程”。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园有较多的种植区域,这能让孩子更亲近自然,更直观,给孩子带来许多生活体验和数量、测量等全方面的知识,同时孩子们从播种到照顾植物生长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也是幼儿责任感慢慢增强的过程。本学期,根据所种植的植物,孩子们生成了《有趣的花生》《与毛豆的故事》《我和蚕豆共成长》《亲亲马兰头》等丰富多彩的班本活动课程,这也是突破了原教材固有教案的禁锢,体现了孩子对幼儿园课程的生发权和选择权。

(三)从游戏生成课程

教师对儿童的观察与记录也是课程游戏化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观察与记录能够帮助我们解读儿童的游戏行为,了解其发展水平。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在游戏的评价环节我们就请小朋友自己来讨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于大家都存在困难的地方会专门生成一次活动,变成一个课程。而原本审议好的活动就改为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教师投放与之相关的材料,让幼儿自主地去学习,获得个性化的发展。这种从游戏中生成出来的课程也体现了“儿童本位”的意识。

三、孩子是主动的探究者——把丰富的资源带给孩子

(一)利用周边社区资源

在活动《黄豆变豆腐》中,我们充分利用周边豆腐作坊的优势,带孩子们实地参观、亲身感知,孩子们认真听完公公对制作豆腐各个环节的讲解之后,也穿上工作服,化身“豆腐制作员”,玩起了“做豆腐”的实践游戏,打豆浆——过豆渣——煮豆浆——点豆腐,小工作人员们像模像样地做着每个步骤,完成后又充当起“小老板”卖起了豆腐,讨价还价、算价钱,在玩玩乐乐中增长了社会交往和数理逻辑能力。其实,我们周边可利用的资源还有很多,比如螃蟹市场、菜市场、老太庙等等,在实践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拓宽思路,打通幼儿园与外界的围墙,充分利用好周围一切生活化、游戏化的资源。

(二)利用园内和班内资源

在幼儿园内,每一面墙壁、每一片树叶都是可利用的资源,而孩子就是主动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我们会利用午间散步的机会带孩子们在校园里走一走。有一次孩子们在树底下发现了很多松果,自发找来篮子进行了收集。后来在开展主题“动物王国”时,孩子们由小松鼠联想到松果,想出“小松鼠拉松果”的游戏。同样在班内,我们可利用的资源也很多,比如班级的自然角,我们鼓励孩子们把自然角和区域游戏进行融合,孩子们自发地把自然角掉落花朵、花瓣、叶子、种子带进了美工区、科学区、阅读区进行游戏。可见,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资源无处不在。

(三)利用丰富的节日资源

节日的活动与氛围是孩子们所欢喜和为之兴奋的,各个节日都有着它隐含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我们在实践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如何利用好丰富的节日资源,把它当作课程来做,把游戏化的精神渗透其中。今年六一,我们进行了全园性的亲子活动,活动前期我们进行了调查,了解孩子的喜好,根据孩子的想法最终确定了12个亲子游戏项目。其间我们跟孩子一起讨论各个游戏的规则、游戏卡的保管方法、游戏场地的选择、活动的流程等等,让孩子们全程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这样的节日活动,从前期调查、中间准备到最后活動的开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开展的过程,孩子们设计游戏规则、游戏卡等等都是课程的一部分。除了一些传统节日、法定节日之外,我们还设立了一些来源于课程内容的课程性节日,如“读书节”“玩具节”“美食节”等,这些丰富的节日资源也是我们实践课程游戏化的有力抓手。

(四)利用潜在的家长资源

对于家长来说,课程游戏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以往不少家长都认为在幼儿园里学习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对游戏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得不够。因此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我们也注重与家长沟通,通过微信群、来园接送时征询意见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向家长传达课程游戏化的精神和做法,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我们收集了班内家长的职业信息,对其进行归类整理,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有目的地把家长因素纳入进来,设计一些亲子课程,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如“医生妈妈进课堂”等等。另外,我们在走廊设置了班级的资源库,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开展游戏所需的各种废旧、自然、低结构的材料。家长是我们开展课程游戏化的潜在资源,家长的职业因素以及课程的参与性、游戏的参与性等都可以积极地纳入到我们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程游戏化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停地思考、积极地行动,才能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常态,让课程浸润幼儿的心田。所谓“理念先行,行动跟进”,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访虞永平教授:课程游戏化只为更贴近儿童心灵[J]幼儿教育,2015(25):46

[2]陆小敏.浅谈班级课程游戏化的组织与实施[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7):157

[3]吴蕾.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5,39:195

[4]李芳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8:4-5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游戏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