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德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及逐步完善,新中国地方治理结构开始了从“传统被动管治”向“现代主动服务”的变迁,导致群众服务需求日益增多,从而把当代中国地方治理实践带入到传统与现代的巨大矛盾张力中。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呼唤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更是凝聚群众力量助推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现实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组织要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
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地方治理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顺应新时期地方治理对象的新愿景、新期待,最大限度地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助推凝聚起地方治理。
(一)整合资源
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最基础、最核心的任务是加强基层组织服务效能建设。通过推进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整合基层组织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切实为地方治理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使地方治理更加有形化和具体化,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助推地方治理的能力。
(二)完善服务
以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地方治理的重要手段,着力打破基层组织服务错位、缺位和越位的旧有现象,切实解决基层组织服务半径过大,服务周期过长,服务渠道不畅,服务措施不力等问题,以全新的服务形象、优质的服务效果取信于民,夯实基础,助推地方治理。
(三)发挥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地方治理形势比较严峻。通过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推动地方治理的强大力量。
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导致我国人口结构、人际关系利益格局等诸多方面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剧烈的冲突,这些冲突制约了地方的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在当代地方治理过程中,大部分基层组织及其干部为地方治理提供的服务和力度不够,基层组织服务所涉及的范围也很狭窄,难以适应新形式下的地方治理实践,满足不了地方治理和地方群众的需求,造成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困境。
(一)利益困境
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改革进入深水区使得地方治理对象多元化、多层次化,相互分割的治理对象都极力想获取或维护自身的利益。个别治理对象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去牺牲其它对象的利益和集体利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地方治理对象在地方治理过程中更加重视经济利益。就中国目前的地方治理情况来看,它虽然打破了以被动管治及组织分配为原则所主导的传统地方治理局面,有历史进步作用的一面。但在强调治理对象的经济利益时,不重视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是错误的极端的。不把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与地方治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地方治理对象的经济利益也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
(二)权力困境
在基层组织干部的政治生活中,注重权力的价值观念普遍存在。一些基层组织干部把商品交换原则带进政治生活,把群众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拥有的一种谋私的手段,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务的宗旨。轻则高高在上,以权压人,重则以权谋私,进行权钱交易。公共权力应该服务于群众,如果重视权力的基层组织干部是为了把权力用到地方治理上去,是值得提倡的。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克服重视权力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监督及跟务体系,保障权力为人民服务。
(三)制度困境
我国地方治理的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框架不明晰、体系不完善,地方治理的制度不完备,这使得地方治理缺少科学依据和指导,对于地方建设的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制度给予明晰规定,地方治理相配套的许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或比较滞后,对地方基层组织的行为规范不足,约束不力,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从而导致地方治理的实践产生了盲目性和非理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基础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地方治理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中国地方的基层组织结构与传统的基础组织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现实状况在之前的制度中并没有涉及到。正是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现有制度在新形势的需要下表现乏力、从而容易导致各基层组织之间的权责关系在制度层面上的模糊混乱。
要使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成效得以提高,要使当代中国地方群众利益得以实现,就必须寻找一种即适度满足又合理限制的一个方法,最恰当的途径就是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组织不能再运用政治权威,以单一的强制性的行政方式来对地方公共事务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对于地方事务,基层组织应最大化的以地方群众利益为导向,从而更好的助推地方治理。
(一)精简服务内容
当前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内容过多,对于助推地方治理,有的并没有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过于虚化,意义不大,有的不切合实际情况,形同虚设且耗费人力财力。如:远程教育培训,其实没多大的意义,在地方基层组织的远程教育培训室都早已空置。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在助推地方治理过程中,满足追求范围广的同时也应重视其质量及效果的好坏,精简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也是助推地方治理的一个客观要求。
(二)制定服务项目
地方治理的本质问题,是地方群众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在满足地方群众利益最大化原则导向下,各基层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及地方群众的利益需求,制定诸如地方养老、计划生育、体育健身、环境治理、治安联防等很多不同内容不同方面的服务项目。地方群众独立自主选择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并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对服务内容修订。地方群众也可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自主提议为地方服务的相关项目,从而实现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与地方治理成果的共享。
(三)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基层组织干部激励机制。基层组织干部是助推地方治理的核心力量,无论是政策的落实还是具体的联系群众都需要基层组织干部来完成,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许多干部的工作并不积极。助推地方治理离不开基层组织干部的协调连接作用,基层组织干部是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枢纽,因此,建立有效的基层组织干部激励机制就显得更加迫切。
要真正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具体到我们基层党组织,就是要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服务体系,达到助推地方治理的目的,从而更好的为地方群众服务。应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贯的宗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在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下,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为其助推地方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及最坚实的保证,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也将朝着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一)有效服务群众
基层组织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更有效服务地方群众服务,可以提供一个解决地方治理的服务网络。在服务网络中,地方各基层组织和地方群众均作为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独立平等的节点,不仅可以明确在新的服务过程中各自的角色与权责,而且对基层组织服务的认知也得到更新。在基层组织服务体系的助推下,地方治理将逐渐从无针对化转变为有针对化。在基层组织服务体系的引导下地方治理将处于不断的完善化状态,从而为地方治理走向稳定及有序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二)搭建服务平台
由于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基层各组织对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权利的认知界定模糊,往往容易引起彼此之间服务内容的冲突,从而阻碍了地方治理的有序进行。通过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整合基层组织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切实为地方治理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使地方治理更加有形化和具体化,从而提高社区治理的整体水平。
(三)保障服务实效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层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广大群众对我们的服务总体是满意的。但也要清醒看到,在地方治理进程中,各类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特别是因利益分配和服务滞后等问题引起的群众上访问题突出,地方治理形势比较严峻。要解决地方治理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基层组织必须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寓发展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发展,通过加强基层组織服务体系建设,充分保障基层组织服务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