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郭峰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和任务,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发展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既抽象但又包含丰富内容的结构体系,其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国史国情教育是重点,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是保障。深入推进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应立足当前“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对接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实现关注大学生现实与思想引导相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意义;内容;路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7.0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7—0057—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青年与国家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紧密相连,以青春梦想托起中国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是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用“中国梦”教育筑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明确大学生的责任使命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把握其内容结构,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
一、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更进一步讲,在于人才。而人才的素质构成中,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最为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而且关系着“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长期以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一直是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相对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受到的关注较少。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不均衡发展、“一条腿走路”,既阻碍了自身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又不利于“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而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讲求在继续对大学生进行智育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国史国情、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信心,从而为大学生点燃理想之光,指明成才之路,坚定报国之志。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从长远来看,又有利于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又红又专”的人才支撑。
(二)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转向提供契机
“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一致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政治性要求,使“中国梦”教育能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正因为“中国梦”教育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丰富,话语体系得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也有了新的可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存在过多的理论灌输、说教及脱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受到学生的诟病和排斥。“中国梦”教育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转向提供了契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引导他们为实现个人和国家梦想而努力奋斗,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对主体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反映了大学生的心声。大学生活是一段追梦的历程,大学生是一个有着追梦情结的群体,他们渴望通过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抱负。因此,藉由“中国梦”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富含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可以把抽象的概念通俗化,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单调的形式鲜活化,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更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转向。
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内容结构
从内容结构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就是将其看成包含丰富内容的结构体系。这是将“中国梦”教育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必然要求。结合“中国梦”的特点、要求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可以将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解构为相互渗透但又地位、作用不同的三个具体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国史和国情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是由理想信念的作用、地位和“中国梦”教育的实质决定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并将其看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也是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展开的,其实质是要筑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明确大学生的责任使命。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诸内容中居于主导地位,属于信仰性教育,重在理论灌输、思想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立足于日常的生活学习、着眼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人生梦想;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的职业梦、人生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相结合,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教育引导学生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3]
(二)以国史和国情教育为重点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以国史和国情教育为重点,是因为国史和国情教育对大学生“中国梦”的树立具有普遍性意义。国史和国情教育属于认知性教育,重在史事讲述、现实分析、认识启发。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更是一部追梦和圆梦的历史,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国人的共同企盼。为此,各阶级及其代表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继而踏上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的追梦征程。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中国梦”的实现存在着众多的障碍因素。双重的时代背景,既让我们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信心,又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和国情的教育,使大学生在通晓历史、了解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历史自觉、时代自觉和责任自觉,坚定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信心,立志学好本领,为“中国梦”的实现建功立业。
(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为保障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为保障,是因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属于他励性教育,重在思想劝导与激励、情感体验与强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不息、创造力不止、凝聚力不衰的力量源泉,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我们持续的丰富、努力的完善、精心的培育。而从教育的角度,则是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可否认,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国家意识淡薄、意志力差、奢侈浪费严重、创新意识和能力低弱等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求相背离的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5]
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现路径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对接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实现关注大学生的现实与思想引导相结合。
(一)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是两个互为补充的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对课外教育较为重视,开展了一系列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主题教育活动,而对课堂教育的关注较少,其主渠道作用尚未完全凸显,这与将“中国梦”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尚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高校在继续开展课外教育的同时,加强课堂教育,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主力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课程所具有的特点,整合教育内容,进行各具特色的“中国梦”教育。在“纲要”课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近代史等教育内容,围绕近代以来国人的追梦历程,通过详细的史事讲解、深入的理论分析,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增强忧患意识,使大学生的“中国梦”内含“民族魂”、“中国心”和“爱党心”;在“概论”和“原理”课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性看待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与前进性,使大学生的“中国梦”具有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心”;在“基础”课中突出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内容,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使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现代人”;在“形策”课教学中突出国情世情教育,为大学生的“中国梦”增添中国情怀和世界胸怀。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专业课教师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式,培育学生的专业意识、创新意识、严谨治学意识;要在吃透教材、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寻找教材内容与“中国梦”教育的结合点,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中国梦”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将关注大学生现实与理论教育、思想引导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教育者不顾大学生的现实,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那“中国梦”教育就走不进学生的内心,难以被学生所接受。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只有将关注大学生的现实与理论教育、思想引导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当代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既具有强烈而旺盛的求知欲、成才欲、表现欲,也存在需要与发展的诸多矛盾”。[6]他们盼望自我的发展和成功,但在确定人生目标、制定人生规划时,又往往不能准确定位自己,并因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而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他们考虑更多的也往往是自我的需要和满足,对社会、国家的需要考虑得较少。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正确看待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社会、特定环境;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的时候,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价值观念多元、社会急遽转型的时期,纷乱的社会思潮使他们无所适从,不良的社会现象使部分学生对“中国梦”缺乏信心。同时,“中国梦”与“美国梦”有哪些区别,“中国梦”与“美国梦”相比具有哪些优势也困扰着他们。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使大学生理性看待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看到历史的进步;引导学生对“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区别,认识到“美国梦”的虚幻性和“中国梦”的现实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各种社会思潮,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6]郑永廷,曾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Abstract: The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mportant education content and mission of high school. It is not only very significative to the growth and suc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to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It is a abstract structural system, containing plentiful contents, in which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s the core, the national history and condition education is the key point,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and time spirit is the guarantee. Promo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university educators should base on the current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activities,combine classroom education with extra-class education, combine keeping a watchful eye on the re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guiding students though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he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value of times ; content 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責任编辑:马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