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合思政教育的方法新探

2020-07-23 16:41黄璜
西部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融合方法中共党史思政教育

摘要:当前高职党史思政融合教育的节奏不衔接问题与解说力割裂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历史温情感,以认知观念教育现实感、集体感、使命感为着力点,以独任教师合并设课、强化历史认知思维训练、整合“大历史”专题、开展辅助性体验活动为具体做法的高职党史思政教育融合方法的新途径。

关键词:中共党史;思政教育;融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101-03

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同为认知观念教育的一体两面,盖因单纯的事件序列并非历史,历史当由事件完成意义呈现,正所谓以史立论、依哲观史。然而,二者未能在当前教育中有效融合,本文应时之需,依据“中共党史中创业元素的发掘与教育运用研究”中的观察成果,析评党史教育融合思政教育的既有做法,提出创新优化方法,以资镜鉴。

一、当前史政融合教育的问题分析

关于党史教育融合思政教育,本文的方法新论针对既有做法的不足展开,故先析评当前教学实践的问题如下。

(一)当前史政融合教育的现象问题

笔者提炼教学实践中的两个突出的现象问题,借以说明浅表化史政融合教育的实效局限。

1.观念教育的空洞

思政教育的突出问题为:学生对教育持有不匹合个人生活经验、不呼应个人生活需求的评价,却对真正重要的观念灌输消极认同、伪装认同。学生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其面对思政课程时存在的“落差感”,这种落差感源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同政史经哲内容的格局落差,具体而言——

(1)疏离于社会现实。学生身处家庭——学校单一结构的熟人社会,面对用成绩竞争抽象化社会竞争的校园环境和新型大众传媒环境,对社会参与欠缺现实感,难能知行合一地体验、认同思政教育;

(2)个人的原子化存在。这一问题突出于独生子女高比例存在、应试教育压抑生活参与的学生群体,更有甚者,我国人文教育发展不足,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前普遍欠缺政治哲学的认知训练,故而极易在青春期个体意识萌发、大众传媒浮躁宣动下陷入对自由主义的片面认知,进而对集体主义教育缺乏认同;

(3)缺乏使命感和价值担当。有个体前途追求认知、乏社会责任担当认知,关注具体生活问题的解决意识、虚无于价值理念的实践,此即北大钱理群教授批评的学生中“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突出特征,個中群体的可怕之处在于伪装精致,擅长配合,能在思政课程中取得优秀成绩、善于利用体制资源达成个人目的,却欠缺对社会的温情与使命感,实质架空了思政课程的教育意义。

党史教育同思政教育的浅表化结合不能解决上述落差感问题,因“空洞”的本质是意义匮乏,并非增量信息即能化解。学生对历史课程需求的核心层次非止步于更丰富的信息呈递,而是获取观念解读,鉴古论今,解答其在思政教育和生活现实对照中产生的认知困惑。时下党史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聚焦于课程、考试、课堂形式、辅助活动诸方面的形式优化,误认为组合对接史政知识、丰富信息呈递、实现更富形式吸引力的表达即能激发认同与热情,忽视了观念传递的根本任务,终不能解决教育的空洞问题。

2.认知教育中出现的矛盾

党史思政融合教学中常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良好回应学生的“大家来找茬”,比如讲授思政课程的“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便有学生提问:为何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取消军饷制,实行绝对平等的以粮代饷,士兵的士气十分高涨,但改革开放却认为平均主义是生产低效的重要原因?既然井冈山的成功经验是军队经济公开,那为何在实习时发现企业普遍要求保密差额工资?笔者认为发现“矛盾”是值得肯定的学生思考力活跃的表现,更是教育者必须严肃对待、严谨回应的问题,学生不能从课堂获取信服解答,势必从不规范的信息源寻求解答,我们焉能放弃思政教育的第一阵地?

学生的疑惑间接反映:史政融合教育改革简单合并内容的做法存在隐患,我们要实现的不仅仅是内容的对应,更应是历史观与政治观的对接,我们不但要完成知识呈递,还应训练学生的历史认知思维,否则便会出现上述因不知历史条件性而发生认知龃龉的问题。

(二)当前史政融合教育的本质问题

前文所述党史思政融合教育的问题浮于“现象”,问题的本质实为:当前的高职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节奏不衔接,因而解说力割裂。

1.关于“节奏不衔接”

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立意其实存在微妙的差异:前者讲求将自昔及今发生的各事件统合于一个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体系中,后者讲求向学生灌输当前最新的国家政治法律观点和先进的时代伦理精神。

上述微妙差异下,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存在节奏不衔接的问题,实质为观察节点的不衔接:学生缺乏对厚重历史的体验,不能用马克思哲学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常站在当前时间节点下,用思政课程的现代政治、伦理观点指摘党史中的历史事件,或是今非古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是古非今而陷入极左泥沼,甚或今古两非、认为政治历史教学内容常出现矛盾而无法信任。

高职院校近代史教育普遍不能独立系统成课,学生的党史知识多源于自媒体文章的碎片化阅读和民间传说,这加剧了本已存在的节奏不衔接问题。

2.关于“解说力割裂”

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条件论和历史发展观,党史思政教育节奏不衔接的问题其实并不成立,仅仅是真理动态发展过程与暂时性相对静止结果的视角差异。节奏不衔接问题成其为问题,是因高职史政教育实践的解说力割裂,具体源于两方面——

(1)教材理念差异的融通不力。党史教育以革命史观和民族史观为基调,思政教育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旗帜,在政治上强调依法治国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化,在伦理上强调爱国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二者在民族、国家观念上高度一致,在革命史观叙事与现代化叙事上却尚须教师的融通讲解。遗憾的是,高职院校的史政教育多停留于课本内容的复述,复述时到哪个山唱哪个歌,教师未切实发挥观点融通的角色作用。

(2)历史认知思维教育的缺位。思政教材重介绍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的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不足,这使得文史基础本已薄弱的高职学生在历史认知思维方面成长性不足,易形成简单粗暴的历史观点,进而动摇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割裂历史认知与政治认知。

二、高職史政融合教育革新的着力点

实现党史思政教育的融合,必须将着力点从当前的课程内容整合转移到认知观念统合上,笔者的思路为养就“一种态度,三个回归”。

“一种态度”为:

历史大家钱穆先生所论对民族历史的“温情的态度”,即通过强化历史认知思维培训,引导学生认同党史事件的历史条件性,不轻薄于是非今古,接纳历史、认同政治。

“三个回归”为:

回归现实感。以党史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论证支撑,引导认知的现实感:思政课强调的社会问题曾在历史上真实发生,政治意识淡化则可能重新发生在当下;问题的解决并非“正确便胜利”,而是通过先辈付出代价实现;问题解决的正确思路并不易得,思政理论皆有丰富信实的实践背景;

回归集体观。党史教育当为学生呈递思政课集体主义教育的例证素材,以历史中的群体行动及社会回馈信实论证集体的实践力量和社会行动对个人生存环境的意义,揭示中国社会集体主义的历史传统;

回归使命感。藉党史教育揭示青年历史使命,警醒思政高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90年代平和的“历史的终结”已然不再,中西具体问题的摩擦已被政治上升为“文明冲突”的新高度,党史所述的斗争永远存在,民族与个人永远命运相连。

三、高职史政融合教育革新的具体做法

笔者提出三个层次的革新做法,列叙如下:

(一)前置做法

此层次做法在高职党史思政教育融合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项有二:

1.独任教师,合并设课

党史思政教育融通不力,要在教师未对教学内容发挥衔接节奏、统合解说力的黏合作用,故建议高职院校实行党史思政课程教师一肩挑,并做到:

(1)以史立论,依哲观史,将党史素材作为观点论据插入到思政教学内容中;

(2)在思政教育课程项下,效仿外国院校seminar模式,以专题研讨课程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党史研讨课程,结合思政课程的进度内容,每两周一个课时,每个课时安排一至两个党史讨论主题,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课外时间来准备讨论材料。

2.开展历史认知思维专题培训

要求在课程起点专题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强化课程,教育重点为认识论中的真理观点、实践论中的发展观、唯物史观。

应将抽象理论讲解与经验性活动相结合。笔者不主张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的做法,因此类活动易将历史脸谱化而误导认知,同时存在形式超越内容的问题。建议实行两个做法:

(1)条件添加法下的历史选择推演。教师选取具体党史人物的决策事件,充分论证其历史背景,然后在课堂向学生逐步释放影响人物决策的关键信息,在释放新信息前后问答对比学生的角色代入决策;

(2)“违反认知”型案例的呈递。选取特定历史时期冲突现代史观的历史事件,警醒学生温情对待历史的局限性,不应轻易以今论古。

(二)主干做法

此层次做法为高职史政教育融合的关键,要求教师以黄仁宇先生“大历史”的观念来纵横梳理党史中的关键历史命题,形成衍化路径明确、贯通今昔的认知解读,以此对接思政教育。具体当至少完成三个基本命题的梳理论证:

(1)从克里斯玛政治到依法治国。当论明中共创业期魅力领袖型政治、扁平化管理的历史实践逻辑,对革命斗争的积极作用;亦当论明改革开放后政治现代化转型,走向党政分开、科层管理、依法治国的历史原因;当论明二者间的过渡承递关系;

(2)从平等主义到公平主义。当论明建国前后平等主义政治实践对启蒙社会、凝聚革命力量的历史意义;当论明改革开放以来公平观念的递延变化和效率论的社会基础;当综合前论引导学生对公平的立体认知;

(3)从道路探索到中国特色。当梳理以俄为师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阶段、当前中国梦道路自信与理念输出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历史,以史为基在思政教育上贯通中共革命建设传统、改革开放实践、新时期迈向世界的发展新形态。

(三)辅助做法

本层次做法服务于学生对党史思政教育的融合理解,要项有二:

1.历史文艺作品的表演再现

笔者不看好历史剧表演的教育意义,但主张学生:

(1)表演再现党史各个时期的、不以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

(2)表演再现的作品当为历史中的作品,不宜为今人咏慨历史的作品;

(3)表演再现的作品不拘形式,诗歌、舞蹈、歌曲、戏剧,乃至于军拳阵列、节庆仪式、美术作品的模仿再现皆可。

倡导上述做法的原因:

(1)文艺作品能将审美体验与哲理情思同步融合,具有课业讲授不能匹及的感染力;

(2)文艺作品的表演过程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立德修身过程;

(3)再现表演历史作品,能直观经验性地把握当时期的时代精神。

2.党史事件过程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能协助学生直观理解文字不能呈现的问题逻辑,例如教师在讲解党史游击战理论和日本反制措施时,可以以围棋盘模拟战场,以围棋星位模拟日军据点,以围棋的纵横网格模拟日本反制游击战时划分防区、设立碉堡、监控道路的决策逻辑,以棋子的包围走位体现游击战奏效的现实原因。

四、结语

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要义在于协调二者的叙事节奏,进而引导学生搭建统一的事实认知解读体系,最终实现观念教育的灵魂认同。这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黏合”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黏合事件与解读,黏合历史与现实,黏合学生在相对主义泛滥年代的价值共识。与同行诸君共勉!

作者简介:黄璜(1982-),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融合方法中共党史思政教育
关于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探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论如何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翻车机粉尘治理研究与实践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热诚欢迎订阅2013年《中共党史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