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祥 李丽娇
摘要:我国高校近十年来关于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学术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取得的成就巨大,尤其在界定境外宗教、宗教渗透的相关概念;境外宗教在高校渗透的途径和方法特点;境外宗教在高校渗透的危害;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对策途径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观点众多,精彩纷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研究对象模式化,内容相似;视角偏于简单;缺乏普遍性研究;研究文献匮乏等。
关键词:高校;境外宗教;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74-03
近十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境外宗教对我国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之对外开放环境更加宽松,境外许多宗教把中国瞄准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信仰市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传教布道,以期提高信仰市场的占有率,试图用宗教影响或干预我国内政治稳定。境外宗教组织除了通过派遣传教士交流等传统传教的方法和途径,更多还利用经商、投资、教育、慈善等非宗教形式、渠道传播宗教,尤其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宗教实现远程传播和操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微信群、QQ群、快手、抖音等新媒体成为线上传播宗教、线下发展教员的主渠道了。这样,传统宗教传播渠道方式和现代新媒体宗教传播途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型传教模式,加深了宗教传播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人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此时,在高校整个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等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必须通过多管齐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尽量让他们少走弯路,不走邪路、歪路。诚然,青年大学生在此时,思想不稳定,心理不成熟,很容易误入歧途。境外宗教和敌对分子也看到高校是大学生集中地点、大学生容易塑造和误入歧途等特点,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不断向大学生灌输“西化”思想、宗教观念,企图淡化他们的理想信念,冲淡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观念,毒害青年一代,误导他们走向歧途,最终达到颠覆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之目的。因此,高校成为境外宗教、敌对势力与我争夺大学生和进行思想文化交锋的阵地。
一、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研究状况
目前,从事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研究工作的学者越来越多,学术著作成果浩繁,研究方法方式多样,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知网上输入“境外宗教渗透”,相关研究论文有近百篇,其中硕博论文4篇,此外还有2部专著;输入“高校”“境外宗教渗透”,研究论文有20余篇,其中硕博论文4篇。据统计分析,这些论文、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境外宗教渗透的概念、特点、类型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从数量上來看,研究的人数呈现增多趋势,论文篇数越来越多,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国内研究境外宗教渗透的基本情况和学术动态。
(一)关于界定境外宗教、宗教渗透等相关概念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宗教渗透的界定很多,基本趋向一致,研究者有刘秀英、黄贵标、苏雷、孙浩然、赵志涵等学者。一般认为宗教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各种非法宣传,干涉我国宗教事务,企图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颠覆党的领导、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但对高校宗教渗透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明确给出统一的定义,大都是将宗教渗透之概念延伸至高校领域,包括汪双喜、张现超、宋新伟、田玉芬、赵志涵等学者。如汪双喜所言,“高校宗教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从事各种非法宣传活动,干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二)关于探析境外宗教在高校渗透的传播途径和方法
主要观点有:一是通过外籍教师等专职人员亲自传教,通过宗教读物、互联网等对青少年进行传教,利用高校文化交流、学术讲座等活动进行传教,利用广播电视进行空中传教(莫岳云、李娜,2014)。二是通过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对高校教师进行渗透,打着自由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口号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干扰,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对高校进行信息渗透和价值推广,以“法轮功”为代表的各种邪教组织对高校师生的组织吸纳;以各种基金组织进行的隐蔽宗教渗透;利用基督教等“有神论”对抗和干扰高校思想教育的“无神论”(张现超,2013)。三是传教士和外教通过举办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扶贫助学、治病救人、与大学生交朋友、互联网等方式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吸收、发展学生教徒(龚亚文,2012)。四是借助讲坛潜移默化的现身说法、以载体传播的渠道宣教、以主动接触的方式传授、以观光旅游和探亲访友之机讲教[张艳伟、何守喜,2011)。五是利用外籍人员传教、以慈善为名传教、利用媒介传教、组建地下宗教团体传教(田玉芬,2012)等。
(三)关于归纳境外宗教在高校渗透途径的特点
主要观点有:一是渗透方式手段呈现多样化和现代化、渗透方式隐蔽化和内容政治化、渗透主客体高学历化和宣教的专业化(刘亚琦,2017)。二是渗透渠道多种化、渗透手段现代化、渗透形式隐蔽化、渗透人员专业化(田玉芬,2012)。渗透活动生活化、意图隐伪化、组织严密化、方式多样化、活动国际化和后果严重化(吴笑韬,2010)。三是具有政治恶意性、文化侵略性、活动国际性、手段多样性、组织秘密性、破坏严重性(孙浩然,2007)。四是高校宗教渗透在新兴媒体下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诸如渗透内容更加政治化、渗透途径多样化、渗透方式隐蔽化(孔卫英等,2010)等。
(四)关于分析境外宗教在高校渗透的主要危害
危害表现为:一是境外宗教向校园渗透活动,不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扰乱了大学生的思想,对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利于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黄岩,2010)。二是在宗教渗透之下,已经出现部分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民族意识淡化,导致大学生道德的弱化和人际交往的障碍等现象(王华珍,2010)。三是边疆地区一些高校对宗教渗透的影响认识更为深刻,指出一些宗教渗透已与“三股势力”结合起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领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宋英超,2004)。四是利用宗教向教育领域渗透,与我争夺青少年是宗教极端势力在新时期同我进行斗争的基本策略和手段(宋新伟,2009)等。
(五)关于剖析高校在抵御境外宗教存在的问题
存在问题有:一是认识模糊,对境外宗教渗透缺乏警惕性;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能力不足;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够深入;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刘亚琦,2017)。二是防范制度分散、系统性不够;防范工作广泛性不够;认识模糊,警惕性不够(蔡茂华等,2010)。三是宗教事务管理较松散,防渗透工作体制不健全;高校教育回避宗教问题,教育引导力度不够;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广泛存在,防范意识淡薄(李涛,2015)等。
(六)关于抵御境外宗教的对策和途径
主要对策和途径有:用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占领高校课堂主阵地,健全宗教渗透校园具体环节的防范机制,加强防范宗教渗透活动的组织队伍建设(黄岩,2010);将防范与抵御宗教渗透的制度纳入学校总体制度范畴,将防范与抵御宗教渗透的制度覆盖学校各方面工作统筹建设,正确处理依法依规管理宗教与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正确处理高校宗教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蔡茂华,2010);领导重视,完善机制,把握原则,依法管理,加强教育,筑牢防线,帮贫解难,倾注关爱,严格监管,确保安全(田玉芬,2012)。高校要建立制度系统、保障系统,从主体层面、客体层面、对象层面做好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工作,并要形成坚持正面引导与解决困难结合、实施虚实结合的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工作方法(赵朝霞,2013)。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成长环境、提高高校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水平(赵志涵,2012)等。
二、存在问题
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研究成果很多,但大都是泛泛而谈,缺乏问题针对性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研究对象模式化,内容过于相似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集中在境外宗教渗透的基本概念、渗透方式和传播途径、渗透的特点及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措施办法等方面的分析和阐述,每一位学者给出了不同观点,但诸多文献逻辑结构类似,甚至出现分析和阐述境外宗教渗透的基本观点、思路、表述基本一致,缺乏创新和新意。
(二)研究思路套路化,视角偏于简单
大多学者从宏观方面总结宗教渗透的新动态、新情况,对渗透方式和途径进行归类,总结出一些境外宗教渗透的新趋向、新特点。但关于抵御境外宗教滲透的建议对策研究,大多从客体以及传统观念方面作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没有从微观上具体分析,没有从主体出发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为什么大学生会被境外宗教利用等。
(三)研究案例典型化,缺乏普遍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是建立在对个案具体情况的实证研究,不同地区的社会调查较少,缺少对不同地区的横向对比研究和相同地区的纵向对比研究。各个地区宗教渗透的方式、特点是不一样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同一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横向对比研究文献很少,尤其地处集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一体的高校研究案例偏少,范例不足,难于反映境外宗教渗透的普遍性和一般特性。比如云南某地区宗教渗透有一个显著特点:城乡结合区域宗教渗透较为严重。
(四)研究文献匮乏,认识模糊不清
我们针对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的相关文件很少,一般很难看得到,上级怎么安排,下级怎么执行,很多经典做法少为人知,没能得到正面传播,影响范围极窄,致使从事防渗透抵御工作研究时,相关文献难找出处,论据论点支撑不足,理论文章缺乏说服力,从而导致对高校宗教渗透防范工作的广泛性研究不够广泛、深入性研究不够深入。还有对高校宗教渗透认识上存在着模糊不清、警惕性不高等问题。例如:部分师生将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等同于宗教可以在高校自由活动、不受法律约束;高校在贯彻民族宗教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多讲、不好讲、不敢讲”等现实情况,对宗教政策的宣讲,讲多了,收不住,讲少了,学生不愿意听,干脆不讲。
三、结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如何有效地抵御境外宗教的渗透,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作为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成人成才的大学生,其首要责任就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学生的成长是由“书内、书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主观、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合力作用形成的。因此,高校在书内、课上、校内、主观等教育的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一贯主张的宗教政策,我们应该认真讲、好好讲,要引导大学生对宗教与邪教、境外敌对势力等有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并用行动来做到坚决抵制境外宗教和敌对势力渗透,让境外宗教渗透在高校无立脚之地、传播之径。
作者简介:朱有祥(1988-),男,汉族,云南陆良人,单位为云南昭通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安全工作、易学。
李丽娇(1989-),女,云南开远人,云南昭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秘书工作。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