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 庞利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对高职院校而言,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优秀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对外方合作院校办学条件审查、生源质量、双语师资力量、中外课程融合、质量监督体系等方面存在困境,针对以上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困境;路径
作者简介:吴婷,女,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办公室外事科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国际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庞利,女,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科研处职员,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3-0041-07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开展中外合作交流成为其主要方式[1]。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4个沿线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2],这为高等教育开展中外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将会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3]。作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突破发展瓶颈,谋求内涵发展,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输送优质国际人才,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有效路径。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外合作办学应包含两大类,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也参照此种分类。第一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即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联合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在中国境内实施的独立教育机构,可细分为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第二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即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联合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收对象,在中国境内实施,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又可细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外教育机构联合成立的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在中方已有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合作。相比较而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中外合作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求更高,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投入力度更大,国际化水平也更高。正因如此,在国家审批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数量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碾压性的优势远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广东省高等专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情况见表1。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也越来越多,这给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以广东省为例,截至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含港澳台地区)共计83个,其中,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33个,占比39.8%,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50个,占比60.2%,如图l所示。由此可见,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新态势。
通过对这些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这50个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高职院校举办)1个,占比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合作)49个,占比98%。在这4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涉及到的院校有27所。其中,举办专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本科院校有4所,占比14.8%;高职院校23所,占比85.2%。可以发现,第一,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成为高职院校谋求发展的新常态;第二,高职院校已成为高等专科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主力军;第三,以“专业”为合作契点已成为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主流形式。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高校名单,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有87所,截至2020年2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有23所,占比26.4%[5]。根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2019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23所高职院校中,排名前30的高职院校占比73.9%[6]。与这23所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韩国、白俄罗斯、马来西亚,其中绝大多数为发达国家。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第一,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呈发展态势,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第二,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是影响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因素;第三,“强强联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初心。
三、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困境
(一)外事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
当前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以专业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抓手。然而,高职院校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非易事,部分高职院校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困难重重,成效很不理想。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办学要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制度、经费来保障[7]。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置独立的外事管理机构,现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挂靠在学院办公室,没有配置专门的外事人员。正因如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引入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较少能与外方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愿意与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方教育机构比较少;二是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没能有效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作用;三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没能有效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四是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材料、审批流程一知半解,对项目的申报要点把控不到位,大大降低了項目申报的成功率。
(二)对外方合作院校办学条件把关不严,影响办学质量
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为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在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前,务必要做好对外方合作院校的审查工作,从源头上做好质量把关。审查的内容除了外方合作院校的办学资质、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水平等相关办学条件外,合作专业也应被纳入审查的范围内[8]。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并未从源头上做好对外方合作院校办学条件的审查工作。高职院校通常的做法为:一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查询到外方合作院校是否属于正规的高等院校,其学历是否受中国教育部认证;二是通过外方合作院校官网了解合作院校的办学历史、院系设置、专业建设等情况;三是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了解合作院校的校园建设、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情况等;四是通过短期的师生交流项目,从师生反馈的情况了解外方合作院校的办学质量。以上四种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外方合作院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审核把关,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保障力度,但依然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外方合作院校。加之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竞争,为加快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进程,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数量,申报质量这一重要因素常常容易被忽视。部分高职院校把对外方合作院校办学条件的审查工作寄希望于审批机关全权把关,没能从院校本身的质量内涵建设出发,从内部做好审查工作,从而影响了后续的办学质量。
(三)生源质量无法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难达成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可持续发展,生源质量是关键。根据有关学者所做的“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的专项调查显示,56.3%的院校认为生源质量是除政策审批外最困难的因素[9]。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生源质量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高职院校由于录取批次靠后以及录取分数线下降,导致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普遍比本科院校低,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水平较难满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要求;二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费普遍比普通教育高,导致报读人数减少,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达到招生指标,降低录取标准,使得生源质量大打折扣。就目前而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两种常见的办学模式:“2+1”模式和“3+0”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2+1”模式的学费普遍高于“3+0”模式。对降低学习成本而言,学生更倾向于“3+0”模式。这两大因素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四)双语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學质量提升困难
国际化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先决条件,尤其当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到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的发展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更应该注重质量内涵建设,因此,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必然[10-11]。为了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队伍建设,在配置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来担任本土化教学任务。然而,有留学背景、英语能力突出、有能力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所占比例并不高。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明确规定应满足“四个1/3”,即引进的外方课程数、外方专业核心课程数、外国教育机构教师人数、外国教育机构担负的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等四个方面均应超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各自对应内容的1/3。这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的双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外方师资引进本就是一大难题,易出现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从教资格不够等问题。双语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得语言沟通成为障碍,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
(五)中外课程融合度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课程资源的引进,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12]。按照教育部明确规定的“四个1/3”,引进的外方课程与外方专业核心课程应当超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各自对应内容的1/3,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的教材大多是外方合作院校优质的原版英文教材。很多高职院校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缺乏经验,处在项目的初步运营阶段,往往只专注于外方课程资源的引进,却忽视了中外课程体系之间的融合。由于中外合作院校之间缺乏对中外课程融合的深度研讨,导致双方之间的课程衔接性较差,很容易出现“拿来主义”的现象。此外,国外优质课程难度要比国内大,且是原版的英文专业课,加之全程使用英语授课,对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的高职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效果不佳。
(六)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难保障
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2月),已停办的本科及本科以下层次中外合作办学308所,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停办132所,占比为42.9%,以上数据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敲响了警钟。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除了要依靠国家宏观层面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外,还应该注重举办院校内部的质量监督体系建设。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主体,高职院校本身更应该是质量监督的主体,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却忽视了这一重要角色。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培养目标与非合作办学专业不同,其质量监督体系理应不同,而部分高职院校未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与外方合作院校评估体系相匹配的、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这必然会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四、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外事管理机构,配置合理的专业人员
目前,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一般设有独立的外事管理机构,配有2-3名专业人员来运营和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尚未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一般未设立独立的外事管理机构,而是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或其他类似机构挂靠在学院办公室或其他部门,安排兼职人员负责学院的外事管理工作。独立外事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专业人员的配置与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正在迅猛发展,设置独立的外事管理部门,配置外事专职人员已成为一种趋势。只有在专门的机构、人员这些最基本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才能有序推进,外事管理机构与合作办学专业所在二级学院的联合管理运营模式才能有效建立[13]。
(二)加强对外方合作院校办学条件的审核力度、严把质量关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审批机关,都应该加强对外方合作院校办学条件的审核力度。对高职院校而言,应把好质量关,可采取借助网络媒体、信息公开数据平台,实地考察、师生短期交流项目等方式,掌握外方合作院校的办学条件,从源头上杜绝与不具备中外合作办学条件的外方教育机构合作。同时,转变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由注重数量建设转变为注重质量品牌建设,由注重短期效益转变为注重可持续发展。对审批机关而言,要筑牢质量防控的防线,可采取鉴定中外合作办学方的资质,掌握外方合作院校的合作背景,建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认证机构,做好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实地考察,严把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关。此外,还要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审批人员的专业培训[14],把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的入口关,建立高职院校与审批机关内外联动审核机制。
(三)打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品牌效应,吸引优质生源
学生选择院校关注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前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吸引优质生源,首先要依托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质量。而提升办学质量,内涵建设是首要条件。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可从“特色”与“高水平”两个维度人手,一是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二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重点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抓手,打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以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搭建技能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3]。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身的品牌建设更是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举措。首先,整合中外院校特色专业优势和区域产业特色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合作办学项目,推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其次,引进外方合作院校优秀人才,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质量监管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次,打造项目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招生渠道,提升项目口碑,从而吸引优质生源。
(四)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引进的外方专业核心课程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核心课程的1/3以上,因此,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授课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一大特色。结合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以此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师资队伍成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核心要素,可采取外方引进与本土培养双重并举的途径进行。在外方师资队伍引进中,外籍教师须是外方合作院校选拔出的专业素养高和教学能力强的双语名师,或是能够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避免学生因语言障碍而降低学习质量。在中方师资队伍建设中,一是选用教学质量突出、外语水平高的师资组成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二是引进有国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到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中;三是选派优秀教师到外方合作院校培训进修,提高其英语教学水平。
(五)加强中外课程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体系建构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也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困难的一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规格不一致,中外课程体系的有機融合成为项目实施的难点。目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合作程度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引进式,即完全引进外方合作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第二种是合并式,即在保留合作双方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双方互相认证和认可相关课程的学分;第三种是融合式,即双方共同制定培养体系,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学生评价等[15]。针对以上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按照合作程度不同,相应地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引进式,即完全引入外方合作院校的课程体系;一种是融合式,即结合中外双方的课程体系,考虑行业特点、双方优势,经过反复论证,构建符合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加强中外课程的相互渗透融合,确保中外课程能够有效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建构应朝着融合式的运行模式迈进。
(六)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监督体系应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内部的质量监督体系,一部分是政府、社会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只有内部与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形成内外联动机制,才能有效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的提升。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主体,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是关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普通教育不同,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国际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其质量监督体系应具有针对性、专门性,涵盖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等三大体系[16],同时,要建立健全保障质量监督体系有效运行的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形成配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2019-12-15].h u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274679.html.
[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N].人民日报,2019-04-23(3).
[3]郝天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要性、内涵与重点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职教通讯,2019 (3):23-29.
[4]朱植刚.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1):142-143.
[5]中国高职发展智库.2019年最新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名单大盘点[EB/OL].[2019-06-24].https://www.sohu.com/a/322605 849_451178。
[6]广州校园.2019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广东榜)[EB/OL].[2019- 04-22].http: //www. sohu.com/a/3 09696334_239689.
[7]顾卫杰,李璐,陆建军.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51-53.
[8]王成军冲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J].管理观察,2019 (26):117-118. 121.
[9]姜维.“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8:25.
[10]颜天明,王维平.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质量 提升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 (1):202-204.
[11]林金辉.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7 (12):35-37,55.
[12]曹建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管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17.
[13]张一婵,张明勇.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 (4):5-8,16.
[14]张筠.谈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效性发展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0-111.
[15]汪林利.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政府管理视角[D].苏州:苏州大学,2017:15-16.
[16]梁叔全,蔡圳阳,陈志永,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跨文化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 (1):144-147.
[责任编辑刘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