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都护歌
李 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以飘逸著称,其实,李诗也不乏风格沉郁的现实主义诗篇,《丁都护歌》就是这样一篇令人悲痛欲绝的佳作。这首诗作于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旧题。《宋书·乐志》记载:南朝宋高祖劉裕的女婿徐逵之被鲁轨杀害,刘裕派直督护丁旿前去料理丧事。事后,徐逵之的妻子(刘裕长女)向丁旿询问殡殓时的情况,每问一声,就哀叹一声“丁都护”,声调凄切,催人泪下。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李白借旧题写时事,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
开头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从云阳逆水北上,两岸商贾云集。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构成鲜明的对照;“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系磐石”做了铺垫。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两句写纤夫拖船的劳苦。《世说新语》记载:“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李白借用典故,构建画面,巧妙点出炎夏酷暑的时令特征,使纤夫逆水拖舟的形象跃然纸上:烈日之下,挽着纤绳,喘着粗气,衣衫褴褛,弯腰曲背,一步一颠,挣扎行进……“拖船一何苦”,一个“苦”字贯串全篇,成为诗眼。诗人的叹息沉痛而深长。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两句写生活条件的艰苦。天热水浅,拖船艰难,汗流如雨,唇焦口干,可一滴清水也没有,纤夫的苦痛,不言而喻。诗人抓住这一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可谓含蓄精妙,纤夫生活条件的恶劣,不言自明。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两句刻画纤夫心里的悲苦。因为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纤夫们被迫挣扎在生死边缘。这不约而同唱起的拉船号子,一声歌,一行泪,凄切哀怨,令人不忍听闻,在繁重劳动下苟延残喘的纤夫们悲苦的内心世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两句把纤夫之苦难推向极端。石大而多,耗尽“万人”之力也难到达江边,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但“无由达”却必须达,这是怎样的悲哀啊!统治者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多么深重啊!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石芒砀”三字形象地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不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诗篇就在这沉痛感叹和深切同情中结束。“掩泪悲千古”,确实,直到今天,我们吟诵这首《丁都护歌》,也仍然会禁不住流下同情的泪水。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最后四句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选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