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坚
最近,豆瓣上最高达9.2分的網剧《隐秘的角落》,在播完之后依然热度不减。我算是第一时间便开始追的,但在三集之后,突然停了下来。而后,我便一直在等全剧终,再找了个周末一气看完。
说不清是为什么,就在“大反派”张东升找到这几个孩子打招呼的那一刻,忽然地,便看不下去了。如果一定要找个原因,可能是“坏小孩”这三个字,让我对后面的剧情有了一种“戒心”,我不知道这个剧的最终走向,会把孩子们写得有多坏,有多恶。所以便有些不忍看。
抛开剧情,单就剧中人员的社会背景,我便有很多的疑问。比如:
为什么一个看似很厉害的奥数“金牌教练”,却是少年宫的普通校工,只能给人“代课”?想来,原先的他应该不至于这么落魄。因此,智商之外或多或少有着致命的缺陷。
为什么首先被害的是“岳父母”?可能,与“你俩不合适”先于“我俩不合适”有莫大关系。
那个离婚后再婚并生了女儿的爸爸,对儿子是“因为信任所以爱”多一点呢,还是“因为爱所以选择了相信”更多一点?直到他说出“忘掉今天的事,重新开始”才算有了答案。
每一次剧情的推动,都是一种因果。生活里的各种普通与平常,在一次次的巧合和关联里,被无情地层层揭开,真相的残酷与无奈便毫不留情地扑面而来。但我更多关心的,还是剧中儿童的世界。
在校园里,也有许许多多隐秘的角落。
监控无法覆盖之处,是校园隐秘的角落;教师目之所不及处,同样是隐秘的角落。但即便是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若你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它依然是一个隐秘的角落。
在校园西北角的围墙边,有几棵桃树。每到春天,它们便会姹紫嫣红地开成一片,只是最后,却总也结不了几个桃。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可我偏偏就遇到了最不愿看到的那种。现场抓包后的即时教育当然重要,但这绝不是我理想中的最佳方案。于是,我有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深度参与到维护和管理校园里桃树、梨树及其他各种花草树木的活动中,从校园里花花草草四季的枯荣变化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我给这个微型课程起名叫《桃子去哪儿了?》,让孩子们从一个研究者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探究桃树从“姹紫嫣红”到最后“硕果仅存”背后的原因。这里有科学的概念,有德育的元素,有逻辑的训练,有批判的精神。总之,结果一定是非常开放的,结论也是在孩子们回答的一个个可能性里慢慢清晰的。
在自然的风雨和虫咬鸟啄下,满树的桃李最终可能只有硕果仅存的几个。但也正是这仅存的几个,才更显珍贵,更需要我们的呵护,并陪着它们一起长大,逐渐成熟……
而且,如果孩子是那个桃,老师就是护着桃儿长大的种桃人。
隐秘的角落里,其实潜藏着无数的教育契机。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我更希望在我们的校园空间设计里,给孩子们留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隐秘角落”。
这个“隐秘”不是“阴暗”得见不得光,而是一个能让孩子们感到安全和不被打扰的“我的世界”,是一个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学习)角落。我希望这个角落是少一些羁束的、少有老师介入的孩子们自己的交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