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录刚
小学阶段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各种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培养观察习惯,首先要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家长可在学生欢呼兴奋时,恰到好处地提醒、引导,让其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
3.勤于动笔的习惯。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要有选择,选择特别感兴趣的片段。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或一句话。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提问、大胆提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老师、同学得来的答案,老师要给予鼓励。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一个人培养习惯要循序渐进。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就很了不起。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
4.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會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了。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们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广泛参加课外活动。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动力,终身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