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学识字教材对当代小学生课程改革的启迪

2020-07-23 06:50夏泽天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蒙学书面语美育

夏泽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6-0008-02

我国拥有悠久的蒙学教育传统,在此傳统下形成的蒙学识字教材也很发达。影响深远的“三”、“百”、“千”内容包罗万象,语言精简、通俗易懂。在音节上,韵语格律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诵。在思想上,以德育为核心,注重教化的正统性。既融有以内圣外王、积极入世为特征的儒家人文精神,也融有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道家理念。传统蒙学识字教材的这些特征,启示在当前小学课改中,教材编写既要重视典范的书面语,又要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规律,并融入时代观念和人本思想。

1.教材编写要贴近生活,富有文化内涵

蒙学识字教材能够深入人心、长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虑到了蒙童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选取了贴近生活、现实针对性强的内容,并在其安排上层层推进不断深入。最先让蒙童接触的是最基本和浅显的综合性识字教材,如《百家姓》、各类“杂字”等,其内容极为切合日用之需,学了就能用、就有用,提高了蒙童学习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让蒙童进一步学习较为丰富和博杂的名物常识类教材,但仍坚持贴近生活,所介绍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其品性,蒙童易于接受和联想,保证了蒙童学习的持续性。

首先,采用时下典范的书面语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文、《千》文用精粹的韵语来负载道德伦理、人生哲学的内容,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守真志满,逐物意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语言精炼警醒,使人过目难忘,易于铭刻在心,甚而成为终生的人生格言。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曾记:“从舅唐仲俊,年八十五六,极康宁。自言少时因读《千字文》有所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尝动心,故老而不衰。”少时所学成了受用终生的养生,语言的魅力真是不可小视。

《三》文、《千》文是用典雅、凝炼的书面语写的,宜于培养儿童书面语言的语感,提高书面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为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传承中华文明,提高中国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少小学已经在尝试加大儿童的古诗背诵量,甚至有直接使用“三、百、千”教育儿童的实验。让孩子多接触古代的文化精髓固是好事,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这些语言毕竟离孩子的实际生活和日常用语太远,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背完古文、古诗之后会马上沉浸在电脑游戏和卡通片的天地里,那些古人古语已被他们扔到脑后去了。

所以,学古并不等于形式上的搬古、仿古,分析、总结和汲取古人的经验才是真正的古为今用。当今识字教材的编写应学习古代教材多用精粹的书面语的长处,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对书面语的敏感,积累对书面语的语感,为日后的进一步阅读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选择书面语不能全在故纸堆里淘金,所用语言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让孩子能真正地学有所用。

其次,前文已经指出,《三》文与《千》文都用的是属于其时代的书面语,内容稳中有变。如《千字文》、《三字经》,虽然连续使用数朝数代,时间长达百年之久,但内容却又不断修订、增补和更新。《三字经》经多次增补,还新编多种《三字经》等。正是由于不断修订、增补和更新,才保持了传统蒙学识字教材的稳定地位;也正因为保持了蒙学教材的稳定地位,才提高了人们对更新后的蒙学教材的信任感。蒙学教材编写和使用方面的这些经验,值得重视。故而,编纂教材应兼顾书面化和时代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推动课改的全面开展。

2.道德教育中先入为主的原则

蒙学识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好文字基础,形成良好习惯。童蒙的心智处于成长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良好习惯教育必须先入为主,使他们从小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2.1 采用先入为主原则的好处。

先入为主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异端思想的侵入,自觉抵制周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学生可塑性强,“使之则为,使止则止”,使“先入为主”成为习惯,逐渐实现道德养成。

2.2 如何实现“先入为主”呢?

首先是熟读成诵,在学生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侵染之前,首先让他们熟悉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铭记于心,率先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涵泳”“,涵泳”就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和思想意义。“三、百、千”的韵语形式非常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古代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熏渍陶染。

其次是从生活细微处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从日用起居、交友接物方面,让他们感受到道德规范的存在,并接受这种习惯。最重要的是,父母长者必须做好模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3.尝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需要,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而体验式教学正是以学生自己参加、自己设计为核心的教学观。其相应的方式方法有:

3.1 在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将学生所熟知的教材内容作一改编,使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安排学生听广播剧、听录音、看网上下载的视频及相关的光盘和多媒体动画课件,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通过故事架桥,活跃课堂气氛,拓宽视野,开启大脑的思维。

3.2 编演情景剧。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编演情景剧,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加深对社会的观察、对周围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3 创设实践活动。

实践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競赛、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开设兴趣班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有效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绘画班、声乐班、美术班、舞蹈班、体育班、诗歌朗诵班等,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素质,开设简单的小制作,小发明等兴趣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带着兴趣,自主选择,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提高鉴赏美、实践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材的建设、具体实施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并精心实施,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国家和时代要求的优秀学生。

4.重视美育的作用

4.1 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区别。

美育和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德育是一种规范教育,强调的是关于人在意志品质与道德修养方面的规范,侧重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理性方面的培养,使受教育者以理性的精神力量对个体作出符合逻辑的判断,并决定付诸行动与否。德育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维护作用,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美育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强调的是一种重视感性的教育,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的感性生命领域得到表现和升华,同时在作为人的感性生命力得以自然舒展之时还可以自由地张扬个体的个性,使个体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陶冶。

4.2 美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

首先,德育通过说教、灌输实施,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一方面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德育因素,但并不等于德育。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本身虽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但毕竟是以德育为其思想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美育的强烈的感染性是一般的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带有一般理论教育的强制性,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容易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审美状态是道德状态的形成和发展基础。因为道德实践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的,一个连最基本的美丑都不分的人,是不会有高尚的道德观念的。

第三,美育和德育在培养个体的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平衡发展具有协同作用。感性与理性协调和平衡的人才是正常的人、健康的人。情感过分压抑或不能得到正常满足、发展,极有可能导致心理变态、精神异常和人格扭曲。负面情绪或畸形欲望恶性泛滥,正常理性丧失,终将走向道德价格的严重残缺。最后,美育追求的最终功利性目的是最高的善。“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①在这一点上,美育与德育的要求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美的最终目的是体现为善,善代表了人类普遍的,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利益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彻底解放”,每个个体都能依照其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正体现了对善的追求。德育对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培养,也无一不是指向“善”这一目的。因此,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②

注:

①(宋)朱熹.童蒙须知[A].尤溪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尤溪文史资料第9辑[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②周谷城:《传统蒙学丛书序》[A].萧良有、杨臣诤:《龙文鞭影》[Z].长沙:岳麓书社,2002.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家庭教育研究中的创新工作[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

[2] 杨丽珠.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与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3] 韩金森,徐宁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策略——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2011年.

猜你喜欢
蒙学书面语美育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日新才能启蒙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