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颖喆
摘 要:本文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基本内涵与主要作用作出分析,并研究中职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需要通过充分利用不同的媒介形式,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中职生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言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6-00-02
引言
在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媒介形式。为了与之相适应,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拟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了解其特点和规律,理解、辨析媒介传播内容,培养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基本内涵与主要作用
1.“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基本内涵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被首先提出的,充分适应了当前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其主要内涵是通过对学生跨媒介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促进其学会观察与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并对其中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梳理与探究,促进跨媒介分享与交流能力的增强,提升对媒介传播内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并且能够对信息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1]。通过这一培养方式,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跨媒介语言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2.“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主要作用
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其最为主要的作用在于有于改善了传统媒介的单一性,促进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对于不同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主要是依靠纸质媒介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对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普遍较为排斥,认为其对于学生的学习存在不利影响。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应用过程中,所强调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不同媒介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有效拓展知识面,提高对于图片、视频与表格等不同类型信息的获取和运用技能,从而起到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语言表达等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也要充分重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中职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應用能力的培养
1.合理设置多样化教学情境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教师需要选择学生具有较强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合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了解不同媒介的重要作用,作出分析与总结。目前在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其十分熟悉的阅读与交流方式,因此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媒介应用情况基础上,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期推进学生“跨媒介”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2.充分了解学生的媒介应用情况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应用当中,需要事先对学生的媒介应用情况作出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比如目前许多中职学生都会运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所需信息与资料,同时也会利用多种不同的在线阅读平台,进行电子书籍的阅读。并且经常采用QQ与微信等平台与同学和家长进行在线交流。多数中职学生都已具备运用不同媒介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实现跨媒介阅读、交流素养的提升,例如快速从复杂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的能力。
3.借助真实生活情境完成教学任务
在全面了解到学生的媒介应用基本情况以后,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更好地利用不同媒介实现表达与交流。对于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安排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活动任务,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学校的历史、主要特色等信息。一方面能够有效增强其对于学校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于学校产生更加深厚的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布置“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教学活动,让其充分运用不同媒介平台收集有关学校的各类信息,对信息作出有效整合。例如对于宁波外事学校,学生在资料查找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学校官网与百度百科对于学校信息的展示角度是不同的。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到不同媒介语言的主要特征,提高了对于媒体立场的认识。
4.加强对不同媒介语言运用特点的学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导学生关注各种不同媒介在进行语言文字传播与交流过程中所具备的主要特点。其中应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不同媒介语言文字应用特点的研究,不应研究媒介所具备的形式特征。比如,某教师安排了“为《朗读者》策划一期内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建立不同的策划小组,分别安排确定主题、选择朗读嘉宾、设计朗读文本、设计主持词以及五分钟策划文案路演共5项活动。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掌握往期节目主题的基础上,才能够确定出新的节目主题,还能够对主持词简洁、生动的基本特点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也能够注意到需要保证朗读文本的内容符合本期节目的主题,同时符合朗读嘉宾的特点,篇幅长短适中,语言较为大众化,易于群众接受。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不同媒介的语言运用特征,使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得到了
提高。
5.通过实践促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语言能力的应用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结合学生语文的实践,将所学到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技能,尤其是“跨媒介”语言能力有效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更好发挥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在开展语文实践时,需要保证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与清晰的逻辑性,有利于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提高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其在今后的跨媒介阅读交流中,对于信息作出正确和独立的判断。
比如在语文教学当中,某教师将当时具有一定关注程度的“星巴克咖啡致癌”事件作为教学情境,针对这一事件,许多不同的媒体采用多种媒介形式发表了不同看法。此时教师向学生布置了“为星巴克咖啡拟一条公告进行危机公关”的阅读与写作训练任务,其中具体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实践活动。第一是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这一事件的不同新闻报道,而后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并概括出其中的主要观点,同时与他人共同讨论不同观点所体现的媒体立场。第二是在完成第一项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形成对该事件的独立看法,同时运用自己感兴趣的媒介进行展示,例如制作PPT、短视频、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文章等。第三是以“星巴克咖啡”的角度写一篇500字以内的公告,并在班级内进行评选,选择出观点最为客观、说服力最强的公告。
6.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促进提升个体语言应用能力
在中职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结合跨媒介学习思维方式,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策略作出改进与完善,建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
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合作和交流,在实践中和生活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书籍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网络平台观看与《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和电影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利用PPT、视频等媒介对阅读和观看的感想进行汇报。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就是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此外对于《窦娥冤》《雷雨》和《哈姆莱特》等内容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学习任务:通过网络、剧院等方式观看戏剧表演、摘录5段以上自己喜欢的人物台词并做批注、梳理戏剧的矛盾冲突与人物关系。通过进行跨媒介阅读共同体的合作,将图片、视频等与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进行探讨与交流,从而把学生引向正确的价值导向,并获得更深層次的审美体验。
结论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拟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积极作用。在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合理运用多种媒介,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媒介中的语言运用特点,达到能运用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及其对写作课堂教学的意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