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天人和谐(上)

2020-07-23 08:45
醒狮国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笛卡尔后现代主义解构

主讲人:汤一介

地点:横山书院

整理:本刊编辑部

做人也罢,做企业也罢,我们都要努力朝着更高的境界前进,不能只停留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这样是难以长久的。现在讲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一个企业,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譬如一个企业不讲信誉,砸了自己的牌子;一个人言而无信,人人都会远离他,这样他什么事都做不好。贪图眼前的小利是难以成就事业的,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要将儒家的精神融人到做企业中去,以增进社会福社、提升自身境界为目的,以最理性的方法赚钱为手段,进人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这样我们的和谐社会就会实现了,人类的和谐世界也就可以实现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直面当前人类社会所处的大形势,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

这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以及人自我身心的矛盾。必须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地进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我们人类个人不能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说是达到了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也不会成就这样一个企业家,即把增加人类福社和提升个人境界作为作为追求的现代企业家。因此必须要解决这三个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大矛盾,才可以真正达到我们的目的。

一、儒学与天人和谐

首先我们注意到人和自然的矛盾。当前人类对自然的开发,造成了很多问题,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环境问题呢?原因是很多的,但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许是造成当前生态问题的最主要原因。1992年世界1575个科学家在巴黎发表了一份宣言,叫做《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这个宣言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了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我们认为这句话反映了当前的现实,近两三百年以来,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征服,虽然对改善人类社会生活取得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无情的破坏,过量的开发,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利用,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或者说观念上的原因,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便会发现这应该是与西方的文化传统的“天人二分”的观念是分不开的。比如罗素,这个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在他的《西方哲学史》当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笛卡尔的哲学……完成了或者说几近完成了由柏拉图开端而主要因为宗教上的理由,经过由基督教哲学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体系提出来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两个平行而独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到另外一个。”

笛卡尔生活在欧洲大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哲学家了,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我们可能都听说过,那就是“我思故我在”,这使他成为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开端者。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是两个平行独立的世界的观念,是笛卡尔根据自己的哲学原则推论出来的。但罗素指出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长久以来的传统,从柏拉图开始,经由基督教,到近代哲学家笛卡尔那里就明确地提出了这种观念。

那么既然西方文化传统曾长期把精神界和物质界的关系看成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外在关系,其思维模式以“心”、“物”为独立二元,就可以接受这样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为了“人”的需要可以不考虑到“自然”,对“自然”的征服也不必考虑“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思维模式从古希腊就已经开始了,把世界二重化。柏拉图认为有一个理念世界,有一个现实世界,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二元的,是不沟通的。后来基督教接着这种思路强调有一个天国,有一个人间世界,这是两个世界,它们不是一个世界,都是一个独立的,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二元的世界观。

到了近代笛卡尔明确提出两个世界的平行论,将这种思维方式表达的很清晰了。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发现中国儒家的思维模式与西方的思维方式有相当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儒家认为研究天,不能不牵涉到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两者不可能那么截然分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前,这一观念就已经被提出来了。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地区出土一批非常重要的文献,这批文献被专家证明是公元前只、四世纪的文献,其中的一部分后来被整理出版,称之为《郭店竹简》。这部分文献的价值是非常大的,一是因为它是先秦时代的典籍,位于春秋向战国时期的转变期;二是现在留下来的典籍,绝大部分都是经过汉代学者整理过的,尽管与原始典籍是有关的,但经过整理的典籍毕竟不是本来的面目。

《郭店楚简》出土文献的思想范围包含很广,有道家的,也有儒家的,其中一篇里边有一句话是讲《易》的,说的是“《易》所以会天道、人道”。[《郭店楚简·语丛一》。]意思就是说《周易》这部书就是讲如何讲天道和人道统合起来的一部书。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董仲舒的“究天人之际”,中国历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家大都继承发挥了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是说天跟人是一样的,而是说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

二、来自西方自身的反思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出现了一种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简单地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分成两个不同的派别,首先是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它是针对现代社会的一些弊病提出来的。它认为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比方说由于工业化的发展,造成工具性特别发达,因此出现了所谓科学主义的间题。那么科学主义的問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把人文主义给否定掉,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人文没有用了。除了科学主义,当然还有别的问题,比如自由竞争,到底自由竞争有没有一个限度,还是应该有一些限度?到底应该怎么做,才算是比较合理的?这些都是这些思想家讨论的重点。

这些问题都是在现代性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后现代主义就想把这个现代性社会解构了,把它的问题找出来给它否定掉。譬如到底我们的社会模式应该选择一元化社会,还是多元化社会?现代性社会特别是美国的社会,就认为是一元化的社会,就是只有美国的价值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其他的价值观都不具有普遍意义。只有美国的价值观具有普遍意义么?后现代主义思潮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也就是说把它解构掉了。

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后来的发展也出现了问题,随后出现的就是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没有一个目标,对于到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就像一个建筑师,毕竟要负责建筑蓝图的设计,你要给出一个具体的方案,不能只是负责拆除或否定别人的蓝图。所以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就提出一个想法来。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是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过程哲学(ProcessPhilosophy)发展起来的,与中国哲学有着异曲同上之妙。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共同的生命体,人的生命跟自然界的生命是共同的,也是相通的,不能分开。

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它一定的意义的。对于天人合一的最好解释,我觉得就是上面所引的朱熹的那句话,“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朱子文集》)人与天有着一种相继不离的内在关系,不是一种外在关系,是相通的。因此人是由天产生的,是天的一部分,但是一旦产生了人,天的道理就必须由人来彰显,人就有保护天的责任,因此人不仅仅应该知天,而且应该畏天。

编辑/徐展

猜你喜欢
笛卡尔后现代主义解构
解构“剧本杀”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笛卡尔乘积图的圈点连通度
从广义笛卡尔积解关系代数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