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周荣庭
【摘要】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诞生之日以来,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需求之一。电影,尤其恐怖电影,注重应用画面的刺激呼唤受众对道德伦理的思考,传递道德伦理教义。但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读图时代到来,“电影图解”应运而生。研究试图以恐怖电影为例,从视觉文化视角探讨电影图解的特质及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恐怖电影;电影图解
从后现代时期到当下21世纪,视觉文化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进入读图时代,作为视觉文化发展产物的电影图解应运而生。
一、视觉文化
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曾在《可见的人——电影文化)中如是说道,具有视觉文化的人不会像聋哑人那样用手势和面部表情代替会话,他用手势是为表达自己非理性的、不可捉摸的内心体验和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灵深层情感[1]。不难发现,巴拉兹将视觉文化隐射为人类某种感知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后他在(电影美学》中继续将其深化,“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新的艺术作品,还使人类获得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一新的艺术”。该书中文译者指出,视觉文化即为人类通过可视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2]。人类未来文化向视觉化进军的图景,隐匿在巴拉兹有关电影的真知灼见之中[3]。W.J.T.米歇尔同样指出,不论图像转向是什么,我们都应将图像当作视觉性、机器、体制、话语、身体和喻形性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4]。不难发现,巴拉兹所强调的能力和米歇尔所揭示的图像转向,都意味视觉文化带来的嬗变不仅是文化形态的转变,更是人类思维范式的递变[5],人类文化烙上了一个后现代印迹——反讽,可以说视觉文化即后现代主义[5]。
二、电影图解
互联网发展之道即“争夺眼球”已是不争事实,谁能吸引更多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6],注意力一跃成为网络经济货架上的虚拟商品,电影图解由此诞生。电影图解,顾名思义是以电影作品为对象,以图解之。字面意义虽通俗易懂,却远不止于此。如果说电影摄影技术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表现方式和叙述方法,使人们学会把一个个孤立的画面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场面并懂得画面的纵深、隐喻和象征[7],那么电影图解就是一个与之相悖的过程,它将电影截断成一幅幅故事连贯的图片并为之增加注解。这种对电影的“二此创作”类似于旧时期的“连环画电影”,不过如今图解已不仅限于电影作品,许多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热播片段也被制成图解版而广泛传播。
三、视觉文化之于恐怖电影图解
恐怖电影以其血淋淋的影像、毛骨惊然的音乐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引起观众产生恐惧心理[8],动态影像和诡谲音乐的缺席似乎使得图解后的恐怖电影稍显柔和。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一反差促成怯于直面恐怖的人“着道儿”。在视觉文化的审视下,恐怖电影图解深藏以下特质:
(一)电影本体缺场:见他人之所见
恐怖电影图解实为“复制的复制”[9]。第一步是电影复制现实,表现为第一作者向广大受众传递其思想;第二步是将电影分解成“连环画电影”,这是第二作者向大众传递他在原作之上的沉思结果。换言之,恐怖电影图解实为第二人借第一人之眼向第三人传递前人之思和后人所想。视觉文化有三种形态:复制、虚拟、模仿[7],电影图解何尝不是如此。
(二)价值理性呼唤:人类的视觉思维能力
电影图解的“再复制”更是对人类视觉思维能力的呼唤。作为人类思维能伪之一的视觉文化,虽人人具备却并非人人水平一致。恐怖电影为呈现思想具象化的结果以其恰到好处的隐喻来雕刻真理,纵使如此,依旧有许多观众因无法真正理解影片主题和细微末节而打开剧情解析。每一部值得解析的影片,其思想的深刻性不言而喻。倘若我们只看到视觉文化的工具理性,而忽视其价值理性,则略显偏颇。第二作者二次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视觉思维活性,而这正是视觉文化所要求我们的。
(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艺术价值的缺场与伦理道德的崛起
恐怖电影以高度逼真的画面为载体,演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缺席和心理焦虑,由此引发人们内心的恐慌,授之教益。它透过特定历史文化条件转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认知系统,如此,恐惧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10]。矛盾的是,图解使它在失去强烈感官刺激的同时,也失去相应艺术价值,但这却高价值地换得第二作者向大众发起的伦理道德呼吁。
因为图解虽屠之艺术却显其核心——伦理道德问题,这是原作的强烈呼吁。如《下水道美人鱼》讲述了一名画家在下水道救回美人鱼,并助其结束生命的故事。该影片近八成篇幅都在呈现美人鱼病变、腐烂及画家将其肢解的过程,其真实用意却是借美人鱼在下水道的感染,控诉人类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践踏。影片虽努力向世人传达环保道德观,但也遗憾地被列为禁片之一,有幸是网络上与之相关的图解作品尚能替其补足遗憾。诚然,电影图解致使艺术价值流失,但正因这种“偷工减料”使得其间伦理道德思想得以崛起。同样,第二作者也意图以图解缩短受众之间获得教益的鸿沟。恐怖题材的特殊性意味着它的受众群体更小,人们未必排斥影片传递思想的意图,却可能止步于恐怖的血腥氛围。有趣的是,一旦恐怖电影衍生图解版,他们的好奇心却又能战胜那点仅存的恐惧。
四、电影图解之问题所在
即使恐呻怖电影图解迎合了文化产业发展和受众的需要,但仍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轻度或过度解读
一方面,电影图解虽一语道破影片主旨,却也削弱了寓意的深刻性。原作希望以令人窒息的恐怖影像加深受众对其观念的认可,引发深层思考。但受众通过图解作品可直接触及原作思想最深处,这种稍纵即逝的教益真理,其思想的深刻性毫無疑问被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第二作者在阐释原作思想时,稍有不慎便会过度解读以致受众歪曲原作意欲表达的主题。
(二)版权与观众流失
最初,电影图解只是个人兴趣爱好,而后专业网站的出现便催生出一种新型文化业态。全国首例电影图解起诉案的原告胜诉(优酷状告“图解电影”APP侵权)[11]向我们昭示:当一个文化产物不再是个人爱好而慢慢携带商业性质时,极有可能触及版权问题。观众流失问题也随之而来,电影图解就像一个图文并茂的剧情梗概,一旦受众事先阅读,便极有可能对原作兴味索然,票房下降及出品制片方利益受损等问题接踵而至。
(三)艺术性流失
正如后现代时期“文化工业”所表现的那样,印刷术带来的大f文化复制品给人类文化以巨大冲击,法兰克福学派就此批判道:艺术性丧失致使大众思维同质化,文化也只是一个个复制的商品。在某种程度上,电影图解虽致使原作艺术性流失,毫无疑问这也是时代变迁、生产力发展和人类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新的艺术形态也将随之诞生。
结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正从各个方面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联系。它为人类思维能力的进化重振锣鼓,也给文化发展提供了崭新际遇,文化业态由此革新。诚然,图解看似是电影艺术向连环画电影的“倒退”,就另一意义而言,人类文明在不断前进。尽管在视觉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相关研究的推进和文化产业的整合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匈]巴拉兹·贝拉,著.安利,译.可见的人电影精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04):11-12.
[2][匈]巴拉兹(B.Balazs),著.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12):20.
[3]苏状.中国视觉文化传播研究发展综述[J].当代传播,2011(05):37-40.
[4][美]W.J.T.米歇尔著.图像理论[M].业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9):7.
[5]陶东风等主编.文化研究(第3)[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01):68.
[6]陆军.中国传媒的注意力经济与影响力经济[J].求索,2006(10):184-186.
[7]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42.
[8]唐明明.中国当前大陆、香港与台湾电影的视觉文化奇观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10:27-28.
[9]王鹤翔.本体论视城下的图解电影研究[J].大众文艺,2016(9).
[10]陈伟龄.视觉快感、日常生活与心理焦虑——当代泛亚地区恐怖电影心理研究[J].百家艺术,2006(4):50-52.
[11]颜君.全国首例“图解电影”案一审宣判[EB/OL].https://www.chinacourt.org/index.php/article/detail/2019/08/id/4258842.shtml.2019-08-07/2020-03-10.
【作者簡介】李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文化与哲学、科技传播、网络新媒体等研究。
周荣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执行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科技传播,科普新媒体、教育新媒体、公益新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