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戏
(田东县印茶镇农业服务中心,广西田东 531506)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俗称烂脚病、花脚杆。该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是我国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1],会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水稻减产最高可达50%[2]。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我国南方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面积是稻瘟病的2.07倍,在我国南方稻区的许多地方已成为水稻的第一大病。因此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水稻纹枯病的报道[3-4],但种子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报道较少。为了明确300g/L丙硫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适用剂量及安全性,为试验药剂的登记和推广提供依据,进行了本试验。
1.1 试验材料试验设在广西田东县印茶镇印茶村的水稻田。该试验地连续多年种植水稻,历年水稻立枯病发生较重。试验地及试验地周围均有种植水稻,整片地水利设施良好,排灌方便。土壤类型为硅质岩发育而成的潴育粉泥田,排灌良好,pH 为 7.2。
供试品种为当地主推品种黄优香(常规品种)。供试农药:河北国欣诺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300g/L丙硫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照药剂:山东省绿士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
1.2 试验设计试验设6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为30m2。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处理内容
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土壤类型、水肥管理、播种期、播种密度、生育期、水层管理)均匀一致,且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GAP)。整个试验期间不施用任何杀菌剂。在2019年6月28日播种,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药液拌种对少量水(每100kg种子对水20mL),均匀拌种,药剂沾上种子为合适,放置0.5 h以上,使药剂更加充分渗入种子。为了便于观察出苗率,同时采用盆栽定量栽培法进行,每个处理4盆,每盆种1000粒发芽健康的种子。对照药剂施药时间为2019年9月22日,采用人工叶面喷施。
1.3 调查方法本试验共进行2次调查:第1次调查为出苗率调查,于7月5日进行;第2次调查为病情指数调查,于10月20日进行。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为害症状程度分级,以穗为单位,每个大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个点调查连续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具体病级分类方法如下:0级指全株无病;1级指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片叶);3级指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指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指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指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1.4 药效计算方法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和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如式(1)、式(2)所示。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安全的直接影响经田间观察,在试验剂量下,各处理小区的秧苗无药害症状,也没有发现该药剂对其他非靶标生物有致害性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出苗率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出苗率的影响不大,无显著差异,说明药剂对水稻安全。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立枯病发病率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各药剂处理区的平均病情指数0.99%~1.73%,空白对照处理区的平均病情指数为4.45%。试验药剂3个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66.55%、72.15%和77.65%。
利用DP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试验药剂3个处理的防效差异显著,达到1%显著水平,防效为24g/hm2处理最大,其次为21g/hm2,再次为18 g/hm2。与对照药剂相比:试验药剂3个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处理差异显著,达1%显著水平。
表2 不同处理对水稻出苗率的影响
河北国欣诺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300g/L丙硫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水稻安全,对其他生物无明显不良影响,可以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
不同用量300g/L丙硫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能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均远远低于清水对照处理,防治效果达66.55%~77.65%。不同施用量处理间的差异极显著,防治效果最好的是使用剂量为24g/hm2的处理,其次为21g/hm2的处理,最后为18 g/hm2的处理。
表3 不同处理对水稻纹枯病情指数的影响